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普洱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②幼年丧母、青年丧夫、善良孝顺的窦娥一直与婆婆和睦相处,真可谓举案齐眉

    ③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④我和几个老同学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

    ⑤如果人情消费超过了实际承受能力,甚至到了举债的地步,那显然超出了礼尚往来的范围。

    ⑥也许是生搬硬套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 2、据说,有一位诗人,他每写成一首诗,都要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直到对方听懂为止,这位诗人是( )

    A.杜甫

    B.白居易

    C.张籍

    D.元稹

  • 3、在即将开始的辩论赛中,正方观点是:治愚比治贫更重要。请从以下各项中选出与正方观点保持一致的两项。(  

    A.贫困的原因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治愚是源,治贫是水,源远才能流长。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只有治愚才能治贫,反之亦然。

    E.贫穷的根本原因不是穷才穷,而是不会改变贫穷才穷。

    F.有些贫困村通过发展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刘翔退役之所以被人关注,一是因为他在田径赛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二是因为他背后的商业运作气息屡屡被人诟病。

    B. 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对促进沿途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C. 有媒体称,徐克在乐视影业发布会上已宣布离开博纳并将与乐视影业合作,乐视影业并未向记者确认这一消息。

    D. 信阳“三轮大爷”不但进入三轮车禁行区域非法停车载客,而且辱骂、拉扯执法交警,这实属是藐视法律尊严的违法行为。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②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③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④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⑤阳春三月的一天早晨,宜宾合江门广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广场上表演太极拳,引来无数行人侧目而视

    ⑥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判断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判断中华大地各区域文明形成的时间以及中华文明历史究竟有多么悠久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当前西方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判断文明是否形成的标志是“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这是根据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文明归纳出来的。但是,世界上不乏并非同时具备“三要素”的文明,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被公认是文明社会,其特点十分鲜明,但该文明就没有制造和使用金属器,没有冶金术;辉煌的印加文明是没有文字的文明。可见,这“三要素”并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在相当长时间里,既缺乏资料,也缺乏系统认识,中国学者少有发言权,其学术意见也往往被西方学术界忽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根据对中国各地早期文明的考古发现,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华文明特质的判断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的标准: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人口显著增加和集中,出现都邑性城市;出现区域性政体——国家。

    以上几个特征,并不包括以地中海和两河流域文明为基础所总结的、西方学术界常用的“三要素”中的两条文明判断标准,即文字和冶金术。这种差别,正是中华文明不同于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地方,恰恰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其普遍性的一面,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良渚文明就是实证。几代考古学家经过不懈努力最终证实: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良渚文化时期的长江下游地区,农业已经较为发达。良渚文化的手工业技术已比较发达且趋于专业化,玉石制作、制陶、丝麻纺织等都达到较高水平。良渚古城内城的城墙墙基宽达40米到60米,工程量非常巨大。在城址以北靠近丘陵的地带,修建了由多条水坝组成的规模庞大、结构完整的水利系统。这充分表明,位于良渚社会顶层的权贵阶层拥有高度的规划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除了良渚古城,在太湖东南岸的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着兴化蒋庄、昆山赵陵山、上海福泉山等良渚文化的大型遗址。这些地方与良渚古城具有相同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和祭祀体系、社会结构和资源调配模式。当时,已经形成以都城(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多个次中心、中型聚落和小型聚落构成的四级金字塔式层级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社会中出现了掌握军事指挥权和宗教祭祀权力的王,及其统治下的较为稳定的行政控制区域。这实际上就是最初的国家。

    综上所述,距今5000年前后,以良渚社会为代表的长江下游地区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华5000多年文明不是只有良渚文明这一个孤证。

    各地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贵贱、贫富分化,相继出现了集军权、神权及社会管理权于一身的王,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区域文明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借鉴,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大体上在尧、舜、禹的时期,这种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地出现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这个时期凭借天下居中的人文地理优势和多品种农作物的耕种,广泛吸收周围文明的先进因素,形成了以明尊卑为目的、以礼仪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开放包容为重要特点的礼制,成为一种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对促进周围地区文明的发展及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材料二: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大地的文明起源、形成和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导致这一过程的环境背景、产业基础、发展动力与机制进行综合探讨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的中心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在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地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各地区相继开始出现社会分化和显贵家族。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期间,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集军事权力与祭祀权力于一身的王,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区域文明社会。中华5000年文明绝非虚言,而是历史真实。

    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志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做出了中国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冲破了西方学术界文明“三要素”理论的桎梏,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准: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正是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论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

    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再现各地文明演进的情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各地的中心性遗址为重点对象,开展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发掘出城址、宫殿、墓葬、手工业作坊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石器、陶器、铜器等,这些遗迹和器物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遗迹和器物都是实物遗存,看得见,摸得着,国内外公众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场景,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和对世界的贡献。

    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脉络——早期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区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区域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如以玉为贵的观点、龙的信仰、祖先崇拜、礼仪制度、天人合一思想等。距今4300年前后,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内部变化等,长江上中下游、黄河上游和下游以及辽河流域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继发生衰变,而中原地区的文明兼收并蓄,吸收周边地区各文明的先进因素,迅速发展,持续崛起,一跃成为最为兴盛的文明,开启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历史格局,形成了早期的中国。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通过多学科结合与科学论证,实证了中华5000余年文明,把中华文明的产生时间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传说证明为可信的历史;追溯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展现了各地区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场景,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动力和源泉。

    (摘编自王巍《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怎么判断文明是否形成和社会进入文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历史长短等关键问题。

    B.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有不同之处,可以说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历史的发展有特殊性的一面。

    C.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中华大地各个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区域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发展。

    D.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发掘出城址等各类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器物,公众才开始了对各地区文明起源的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证实良渚先民们在5000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当时已经形成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的行政控制区域。

    B.历史上,中原地区曾经形成的文明形态更为成熟,使周围的区域文明迅速衰落,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和主源。

    C.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从距今6000年开始,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中下游等地区已进入区域文明社会。

    D.距今5000年前后,祖先崇拜、礼仪制度等中华文明核心基因的共性因素促进了中华大地上的区域文明的交流。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不是文明是否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观点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

    B.玛雅文明

    C.埃及文明

    D.印加文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文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默写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___。(《诗经·秦风·蒹葭》)

    (2)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况《劝学》)

    (3)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4)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5)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 。   (周邦彦《苏幕遮》)

    (6)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 (《礼记·学记》)

    (7)刑天舞干戚,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8)_______________,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写他身居人世但并无世俗的纷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他从自然的景象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但却“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士大夫之口道出他们拒绝从师学习的荒谬心态。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状的描写,反映了南宋百姓的精神状态,表达作者内心的沉痛。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雄奇壮丽景象渲染了环境气氛,继而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似。

    (2)韩愈认为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说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论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时,将古人和今人进行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盘石寺留别成公

    温庭筠

    槲叶萧萧带苇风,寺前归客别支公

    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

    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

    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④同。

    []①此诗作于诗人归乡途中,为离开盘石寺告别寺僧成公之作。②支公:支遁,东晋高僧,玄言诗人。③榜:船桨。④偈:佛经中“半偈”为两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内涵丰富:点明了别离之事、别离之地、别离之人,透露出惜别之情。

    B.首句以萧萧秋景起笔,开篇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照应题目。

    C.尾联上句写诗人在客舟频频回首,朋友间的深情于细节描写中展露无遗。

    D.尾联下句展望未来,惋惜不能再和成公于松窗之下联句赋诗,满腹遗憾。

    2本诗中间两联写景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后唐庄宗过河,荆渚高季昌①谓其门客梁震曰:“某事梁祖②,仅获自免。龙德③已来,止求安活。我今入觐,亦要尝之。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若移入他镇,可为子孙之福。此行决矣。”既自阙回:谓震曰:“新主百战,方得河南。对勋臣夸手抄《春秋》。又竖指云:‘我于指头上得天下。’则功在一人,臣佐何有?且游猎旬日不回,中外情何以堪?吾高枕无忧。”乃筑西面罗城,拒敌之具。不三年,庄宗不守。英雄之料,顷刻不差,宜乎贻厥子孙4。

    (出自《北梦琐言》)

    注释:①高季昌:后梁时担任荆州节度使,庄宗渡黄河灭梁之后高季昌在荆州称王,建南平国。荆渚,即荆州。②梁祖:梁太祖朱全忠。③龙德:梁末帝年号。④贻:留传;遗留。厥:他,他的。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某梁祖 (2)且游猎日不回

    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中外情何以堪。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死何裨益

    D.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谓门客梁震曰。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B.①龙德来,止求安活。 ②学不可以

    C.①可子孙之福。 ②秦则无礼,何施之?

    D.筑西面罗城。 ②令张良留谢。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若经营四方,必不縻我。

    (2)功在一人,臣佐何有?

    5概括高季昌入宫觐见庄宗的根本目的。

    6从高季昌的话语中,概括新主庄宗的两个主要特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作文。

    ①2019年9月30日全国上映《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片讲述了同一主题下的7个不同的小故事。由7个不同的导演,记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7个感人至深的时刻。既有笑声不断的欢乐时刻,也有集体静默反思的时刻。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任选其中一个小故事,写一篇观后感。

    ②2019年10月1日上午,喜悦的豪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倾情绽放,新中国以一场盛大阅兵庆祝70岁生日。请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为副题,结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