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朝灭亡后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
A.北方相对稳定
B.南方政局动荡,战事不断
C.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D.北方政局动荡不安,南方相对稳定
2、同学们大都看过《上下五千年》这部书,它说的是我们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现在( )
A. 约公元前771年 B. 约公元前1600年 C. 约公元前2070年 D. 约公元前1046年
3、俗话说“农业稳,天下稳”。农业是国之根本,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有( )
①农作物种植②家畜饲养的出现③磨制石器和聚落的发展④城市的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转移。具体转移的方向是
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淮河流域
D.从淮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5、关于闻名世界的灌溉工程都江堰,下列表述中那一项不正确?( )
A.春秋时,李春修建
B.免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
C.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D.使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
6、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如图所示是小明复习夏、商、周更迭知识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空格部分应填(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平王迁都 D.西周灭亡
7、如下表是唐朝人口统计表,其中导致755年-760年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 人数(单位:万人) |
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 | 约1900 |
唐玄宗开元14年(726年) | 约4141 |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 约4531 |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 约5291 |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 约1699 |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 约1576 |
A.安史之乱
B.宦官专权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8、时空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时序性是历史最基本的特征,请选出与下图番号对应正确的一项
A.秦西汉东汉
B.商战国春秋
C.商春秋战国
D.商西汉东汉
9、下图是某班学生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1.收复建康 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黄巢起义
10、法国学者朗索瓦德勃雷在《海外华人》一书中记载了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的一段话:“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这说明郑和
A.七下西洋实践了“天朝上国”的理念
B.船队主要用于扩大经商和控制南洋
C.具有海洋开放、财富、主权和忧患意识
D.这一言论和日益严重东南边患有关
1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隋唐时期历史发展基本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促进了社会文化发展
C.学习了汉族先进文化 D.加速了封建社会的瓦解
13、历史史实是客观历史过程中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是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确认的最早的原始人类
B.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C.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D.商鞅变法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4、三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下列反映魏国重视农业生产的是
A.开发西南地区
B.发展海外贸易
C.加强与台湾的联系
D.大力兴修水利
15、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最终完稿于1084年。该时间可以表述为( )
A.10世纪前期
B.10世纪后期
C.11世纪前期
D.11世纪后期
16、促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叛乱是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
D. 藩镇割据
17、在北京人遗址考古工作中,发现了6米多厚的灰烬。这一现象说明( )
A.北京人过着集体生活
B.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C.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18、白寿彝在分析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形势时写道:“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从而架空了皇权,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求助于宦官。”材料反映的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结果
C.东汉后期农民起义的原因
D.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
19、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
A.县制
B.郡县制
C.郡国
D.太尉
20、“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台湾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
21、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___________,造型奇特的青铜器是___________,西周的___________是青铜器中铭文数量最多的一件。
22、中国最早的木质结构建筑是________居住的干栏式建筑。
23、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1)大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在_____。
(2)商朝多次迁都,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_____,此后,商朝的统治稳定下来。
(3)西周灭亡后,周平王把都城迁到_____,东周由此开始。
24、杰出人物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根据提示写出相关内容
(1)他完成了国家较长时间的分裂,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他是_______。
(2)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实行天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他是____________。
(3)“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郭沫若对她的称赞,大力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是她的功绩。
她是________。
(4)他六次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他是_________。
(5)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此人是_______。
25、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其中“安”是指______,“史”是指______。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势从此______。
26、请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著作或代表作。
(1)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史学巨著——
(2)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
(3)吴承恩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4)曹雪芹的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27、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内容。
(1)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隋炀帝被叛军杀死的地点——
(3)唐朝时设立的管辖西域天山南北的两个机构——
28、李白因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被称为“____________”。杜甫被誉为“诗圣”,由于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____________”之称。
29、识图题
名称:________
名称:________
30、被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_____)
31、连线题
朝代 建立时间 都城 重大事件 亡国之君
夏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盘庚迁殷 桀
商 公元前1600年 阳城 开创世袭制 周幽王
西周 公元前2070年 亳 国人暴动 纣
32、根据提示的内容,写出相对应的机构。
(1)明太祖设置,监视官民言行——
(2)我国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3)元朝设置,管理西藏——
(4)唐朝时期设置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两个机构——
33、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它的强盛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仅等。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这条沟通欧亚的路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个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丝绸之路”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