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资阳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教育“三乱”事件不再发生,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B. 微笑是一首动人的歌声, 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温馨。

    C.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D. 通过学习《忆读书》这篇课文,使我明白了人一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气息,被称为“诗仙”。

    C.冰心,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等。

    D.寓言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无法用言语表达)

    B. 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不胜凉意。(这里指不能忍受)

    C. 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北大的第三个秋天。(比喻时间极短暂)

    D. 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迷迷糊糊,十分陶醉)

     

  •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B.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C.“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D.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5、选出字音字形完全正确一项(   )

    A. 巢()   拙拙逼人(duō)  笑()   啬(lìn

    B. yūn斜() 热chén)  狭

    C. 怪(chēn)  恿(sóng临() 白鸟(guàn

    D. )   跚(pán)   塌(tān谷(

  • 6、选出下列加横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

    A.红(yīn) (liǔ (zēnɡ)恶   (xūn)黑

    B.(kāi)油 (jiǒng)   情(zì   食(mì  

    C.确(záo) 漓(lín) 透(tī   尺(zhǐ  

    D.珊(hú 咒(zhǔ   (zhì 衅(tiǎo)

     

  •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商场促销商品,很多东西的价钱降了好几倍,人们争相抢购。

    B.诵读诗词经典,有利于我们研究、了解、走近中华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C.下周星期六和星期日的上午,我说服爸爸带你出去玩。

    D.虽然离开了大山,但他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那些山里的孩子们。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 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尝奏荐某人某官:    

    ②普明日复奏其人:  

    久不止:  

    得以喜怒专之:  

    2选出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太祖常劝以读书

    A. 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B. 跪而拾之以归

    C. 以天下事为己任   D. 岂得以喜怒专之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普颜色不变,跪而 拾之以归。

    左右皆震恐

    4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你认为太祖是个怎样的人?

    5课文《赵普》中说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请根据乙文回答:赵普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③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①《狼》一文中点明狼假装睡觉目的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狼》一文中描写“径去”之狼动作及心理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狼》一文中发表议论、点明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②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③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④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⑤张妈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⑥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⑦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⑧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⑨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⑩隔了几天,李妈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选自《猫》)

    【1】依据选文中“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变化过程,完成填空。

    ( )——愤怒——( )

    【2】选文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能否改为:“我以为真是‘畏罪潜逃’了”?为什么?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为什么作者说“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11、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阅读材料一,下列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B.“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C.端午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是希望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这些都是迷信活动,应该摒弃。

    D.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2】阅读材料二,下列文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B.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C.节日习俗是情感化的,愿望是美好的,比如人们在除夕夜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

    D.清明节既有扫墓祭祖的习俗,还有戴花插柳,踏青春游等活动。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所以人们的情感能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能得到彰显和传承。

    C.过节方式改变导致传统节日无法接续传承,无法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D.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

    【4】以下选项中,全部属于我国传统节日的是(     

    A.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七夕

    B.圣诞、春节、中秋、七夕、重阳

    C.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

    D.春节、清明、建军、中秋、重阳

    【5】下列诗句与所写传统节日不对应的一项是(     

    A.“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重阳节)

    B.“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端午节)

    C.“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中秋节)

    D.“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温馨是奶奶慈祥的目光,温馨是妈妈做出的菜肴,温馨是朋友间的会心一笑,温馨是同学间的俏皮幽默,温馨是雨中共撑一把伞,温馨是车棚里扶起一辆车,温馨是帮助盲人过马路,温馨是车上给老太太让座位,温馨是远方友人的一封电子邮件,温馨是漂泊游子的一个报平安的电话,温馨是就着老咸菜下酒,温馨是品一杯清香四溢的茉莉花茶,温馨是淋成落汤鸡时喝下一碗姜汤,温馨是饥渴难耐时喝下一碗白开水……

    请以“温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不少于5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