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独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人物、语言学家,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下列对其功绩叙述不正确的有
①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 ②任北大校长,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③在上海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④发表《新纪元》,宣传马克思主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面是 1900年西方国家发行的一幅宣传画。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推测,图中“八个强人,痛打弱者”的结果是
A.“弱者”最终灭亡
B.“弱者”成为木偶
C.“弱者”迅速恢复
D.“弱者”一蹶不振
3、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都有“中山路”,其命名是为了纪念( )
A.蔡元培
B.黄兴
C.宋教仁
D.孙中山
4、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粮食的增长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1949年 | 1951年 | 1952年 |
100(基数) | 100(1+28%) | 100(1+40%),越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9%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B.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C.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5、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获得“更多的好处”指的是
A. 取得约定关税特权 B. 掠得圆明园大量珍宝
C.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 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6、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棉花 | 担 | 6.54% | 5.72% |
印花布 | 匹 | 14.25% | 4.98% |
棉纱 | 担 | 6.94% | 4.86% |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大成就是( )
A.“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D.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8、下列属于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有
①轮船招商局 ②开平煤矿 ③汉阳铁厂 ④湖北织布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9、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冯子材
D.邓世昌
10、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中的( )
A.共享
B.开放
C.绿色
D.创新
11、观察下图,与图示战争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马关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12、“万里出征,抬棺死战,驱外虏于西域,为民族第一功臣,此左宗棠也。”材料称赞左宗棠“民族功臣”的依据是( )
A.查缴鸦片,虎门销烟
B.痛击阿古柏,收复新疆
C.主张海防,筹备海军
D.主持洋务,办船政学堂
1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里的“公”指的是( )
A. 关天培 B. 林则徐 C. 邓世昌 D. 左宗棠
14、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15、如图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被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平均地权”是指(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16、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等。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
A.固守城市革命道路
B.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C.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D.主张国共继续合作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决定:将每年的什么时间分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A.9月2日12月7日
B.9月2日12月13日
C.9月3日12月7日
D.9月3日12月13日
18、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尼布楚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9、断然将“四人帮”隔离审查的中央领导是
①毛泽东 ②华国锋 ③邓小平 ④叶剑英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0、被困在火场时,下列求救方法错误的是( )
A. 在窗口、阳台或屋顶处向外大声呼叫
B. 白天可挥动鲜艳布条发出求救信号,晚上可挥动手电筒
C. 躲在卫生间敲击自来水管
D. 用水将衣物浇湿覆盖在身上等待救援
21、发动西安事变的“千古功臣”有张学良还有:
22、1894年,孙中山等人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__。辛亥革命以________作为指导思想。
2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________年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1984年,开始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
24、古田会议:1929年12月,________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________”的建党建军原则。
25、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并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_________”。
26、被中朝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的是——
27、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A_______________:在中法战争中,扭转战局的是_______________指挥的镇南关大捷。
28、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其中最强大的是_______。
29、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并为胜利后指明奋斗方向的党的重要会议是______。
30、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________ 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圆满成功。
31、问答题:会议名称: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
思想上:——
政治上:——
组织上:——
(2)历史意义:
32、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回答
(1)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是由于签订了什么条约?该条约的签订有什么影响?
(2)“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革命的发生?领导者是谁?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3)1921年哪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使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33、根据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请你依据所学历史知识,指出分别是指哪几次战争?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奕考虑到,由于中国和外国的“语言不通,文字难辨”,急需培养外语人才。为此,要求设立同文馆。1862年,同文馆正式成立,选拔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进馆学习,后又扩招满汉学员。课程初设英、法、俄文,后增添算学、天文等。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华被迫停办。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摘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等
材料二 1937年,国民政府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1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很多教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他们经常夹着讲义“跑警报”,在树底下、茅屋内给学生讲课,一些教授运用化学方法制造战时急需品。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数百健儿血洒长空和缅北丛林。
——摘编自《抗战时期的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等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京师同文馆创办于中国近代哪一运动中?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文馆对于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2)材料二中的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概括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富强与教育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