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保山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起/草   新/眉头   藉/云蒸霞

    B./迩   脚/得慌   自/栩如生

    C.翔/叫   唏/黑魆   雾/和可亲

    D.绻/责   发/水厂   洗/饿遍野

  • 2、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者

    C.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 洎牧以谗诛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xià 线(zhóu  chèn  地(màn

    B.dāng  sǔn fáng  幕(wéi

    C.本(shé lìn gǒng  fǎng

    D.kǎn xiāo  fāng  窿(qióng

  • 4、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善弹琴,人称(  

    A.琴神 B.琴仙 C.琴圣 D.琴王

  • 5、“卯时”指的是什么时间段?(  

    A.05时至07时 B.07时至09时 C.09时至11时 D.11时至13时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

    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终宋之世,未改初衷。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

    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

    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这一科举理念不啻为科举史上的一次观念革命,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为天下所有读书人平等地参与科举敞开了大门,同时也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普遍理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而且,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在科举核心价值的带动下,宋代的整体教育及平民教育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从而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教育发展为书籍出版培养了一个持续的巨大的社会性阅读阶层与书籍消费群体。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为重要者,是教育的发展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书籍出版的教育主因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崇尚文治,确立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为宋代出版业发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B. 宋代出版政策和“文治”政策总体一样,都较宽容与自由,这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C. 宋代科举理念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

    D. 宋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同时也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代出版政策较为宽容与自由,但对涉及国家安全、军政稳定等方面的书籍出版还是有政治管治的。

    B. 宋代重文政策催生了数量庞大的文人官员,他们既是书籍著作者、出版者,也是书籍传播者、读者。

    C. 文官制度促成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也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提供保障。

    D. 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使广大学子购买并阅读书籍、从而促进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毫无疑问与宋代奠定的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B. 宋太宗认为可从书籍中取法前代教化之法、治乱之策,书籍是文治的本源;可见宋代重文政策促进了出版业的发达。

    C. 王明清记载的郡府“多刊文籍”,说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这间接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的发展。

    D. 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而中举入仕,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耸入云霄,而“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2)荀子《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得以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情感,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常有高猿长啸, ,空谷传响。(郦道元《三峡》)

    (2)了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3)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4)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5)岂无山歌与村笛,   。(白居易《琵琶行》)

    (6)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7)   ,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8)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

     

  • 9、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庄周《逍遥游》中,《齐谐》记载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鹏徙于南冥的场景,交代了鹏离开北海的凭借之物。

    (2)郦道元在《三峡》中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以蟹作比,从反面阐述用心专一,不能急躁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三峡》中,郦道元从色彩、情态的角度描写春冬时分三峡之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 ”。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身居塞外思乡心切,但功业未成无以还家的感慨。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针对当时君子不屑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同列这种现象发出感慨。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主客借酒浇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即将分别时的伤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二)

    李白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①天兵:此指唐军。②月氏:亦作月支,古族名,曾于西域建月氏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马南饮代指胡人南侵,点明“天兵下北荒”原因;“下”字突出了唐军的声势。

    B.“横戈从百战”叙写战争形势:“横戈”可见作战英勇,“百战”足见战斗频繁。

    C.五、六句描写将士们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寓情于景,表现出鲜明的反战情绪。

    D.七、八句通过虚写,抒发了对于早日打败敌人,过上和平安宁生活的热切盼望。

    【2】如何理解“衔恩”一词的含义与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父崎,顺帝时为司徒。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桓帝时,大将军辟,五迁司徒长史。时京师地震,特见询问。再迁,出为东海相。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辄引学官祭酒及处士诸生执经对讲。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灵帝初,征拜太中大夫,侍讲华光殿。迁待中,赐衣一袭。转屯骑校尉,迁宗正,转光禄勋。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简略嗜酒,不好盥浴,京师以为谚。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后以日食策免。拜卫尉。光和二年,复代段颍为太尉。在职三年,以日变免。又拜永乐少府,迁光禄勋。以先策黄巾逆谋,以事上闻,封逯乡侯六百户。中平二年卒,时年六十六。赠车骑将军印绶,位特进,曰昭烈候。

    (《后汉书·刘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B.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C.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D.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亭传就是驿站,是古代设置在道路旁边供行人或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歇宿的处所。

    B.苍头,头发斑白,指年老的人。这里是指负责操持主人邸宅杂务的年纪较大的奴仆。

    C.海内,国境之内,全国。古谓中国疆土四面临海故称。“海内存知己”即为此意。

    D.谥是朝廷给已逝帝王贵族等人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有美谥、恶谥、平谥三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刘宽性情温和,为人宽宏大量。外出途中、有失牛者误认并牵走了他的牛,他毫不辩解,步行归家;州里的人都佩服他这种宽宏大量不与人计较的品行。

    B.刘宽富有见识,深得皇帝推重。京师发生地震,桓帝特地召见并咨询于他;喜好学艺的灵帝经常接见他,让他讲经;他因对黄巾军造反一事的准确预报而受封。

    C.刘宽为政以宽,教化百姓有方。他掌管三那,处理政事仁厚宽恕;见到父老询问农事,见到少年以孝梯之道教诲,百姓受到感化,社会风气随之改变。

    D.刘宽性格疏阔,受到人们尊敬。他好饮酒,不喜洗手洗澡,京师由此流传着关于他的谚语;属下喝酒误事遭人辱骂后,他派人加以宽慰,由此获得“长者”美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2)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写作。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清)彭端淑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左传·庄公十一年》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孟子·滕文公上》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