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保山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荷塘月色》是一篇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的美文,它的美源自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高超手法。

    B.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

    C.谁也不能否认《荷塘月色》不是一篇笔触细腻、情景交融的优秀散文。

    D.月光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3月19日凌晨结束的2018年伯明翰全英羽毛球公开赛男单比赛上,22岁的石宇奇击败了老大哥林丹,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全英赛冠军收入囊中。

    B. 是什么给了一个民族取之不尽的动力,是什么给了一个国家绝处逢生的支柱?是伟大的人民,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发展、继承与培育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C. 《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海水质量总体有所提高,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

    D.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人生的坎坎坷坷,我们要有勇气解决人生道路上的困境。

    B.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C.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仅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

    D.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

  •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重 拒 怨声

    B.蛮 财 飞来

    C.认 口 不应求

    D.错 偏 强人意

  •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指西汉治理京饑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地区地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意为后者。

    B.对策,汉代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汉时郎将、知府、郡守等官员的俸禄都是二千石,所以也以二千石代指这些职官。

    D.立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对象皆为有德之官员。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民俗艺术

    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在春节这个“全民欢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的确是这样。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可谁又能阻止生活的流变,让年节艺术一成不变地恪守老套路呢?

    其实,随生活潮流而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和改变,本来就是民间艺术的精神和发展状态。面对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我们与其在怀旧中抱怨现实,不如在“俗而礼,礼而俗”的互动中建设与时俱进、魅力依旧的当代年节艺术,以至让大家真的想过年、过好年。

    因为交通受阻,时下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的倡导。这当然是想为政府排忧解难,也是为了避免同时出行所造成的种种麻烦。不过,面对民族文化历史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面对民族文化记忆所产生的巨大精神感召,这种倡导显然是无力的,也不契合国情。

    其实,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今天,要想有力地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充分地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就需要切实地解决作为文化传承主体的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安民于本土,就可使得乡村的老百姓都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延续,其积极的社会功能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春节才会越过越火,春节的民俗艺术才会越来越繁荣。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1下列关于“现在年味淡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春节不如以前热闹,真正的民间创作随节俗的淡化日益缺乏,尤其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B. 当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关联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都已经被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C. 每当过年时,人们都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以及塑面花等,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的创作活动。

    D. 春节联欢晚会、电话拜年、手机短信和电子贺卡一类的“新年俗”或“新年节艺术”活动缺乏真正的民间创作。

    2】【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以前“春节”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让一些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有了更多的审美期待。

    B. 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与民间艺术相比,前者不如后者,因为前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是不健康的,而后者则凸显乐观主义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

    C. 有人提出“今年过年不回家”,是因为交通受阻;但这种倡导其实是无力的,因为“春节”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几乎人人都想回家过年。

    D. 作者认为,文化保护问题和民生问题是紧密关联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和发展,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就有可能让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续。

    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但“春节回家过年”在民族文化记忆中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这也是民族文化历史中所造就的普遍社会心理。

    B. 在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民间艺术无疑是极具有表现力的,它不刻意模仿客观事物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具有强烈主观色彩。

    C. 人们普遍对“春节”有着期待的心理,这也体现在它既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发展,又可以具有审美欣赏的作用,还有广泛的社会作用。

    D. 若要充分发挥春节及其民俗艺术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那就要解决作为广大民众的生计问题,但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江山如画”,其中运用比喻的修辞具体描写出江流波澜壮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着眼于听觉的角度,通过水石相激、山谷轰鸣表现出蜀道惊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泊秦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典故,既批判沉迷于声色的古代统治者,又借古讽今。

  • 8、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卫灵公》)

    (3)李清照《声声慢》中,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相呼应而写其见雁伤感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第一段中“__________”一句,描写鹏背之广;“__________”一句,描写鹏翼之大。

    (2)杜甫在《春望》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刻画出自己的衰老形象,暗示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地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指挥作战时潇洒自如的神态。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诗人以落花为喻,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苏轼《赤壁赋》中写客人吹洞箫应和主人的动听歌声时,生动描绘出箫声的呜咽幽怨,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出余音的悠长。

    (3)白居易《琵琶行》一诗的开头,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m悲凉气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

    [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①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②,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泛:古人于重阳节以菊花泡酒,称为“泛酒”。②糗粮:干粮。

    1两诗均为咏物诗,其中“虽言异兰蕙”一句运用_______的手法写菊,“肯为无人减妙香”一句运用________的手法写野菊。

    2两首诗都写到了“东篱菊”,诗人对其情感态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大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牒京兆试官【注】,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仍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清楚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

    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燕。”即令张筵。诸伶进。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即出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天宝末,禄山初陷西京。维及郑虔、张通等皆处贼庭。克复,俱囚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崔圆因召于私第,令画数壁。当时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艺。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于贬黜,亦获善地。维累为给事中,禄山授以伪官,及贼平,兄缙为北都副留守,请以己官爵赎之,由是免死。

    累为尚书右丞。于蓝田置别业,留心释典焉。

    (选自薛用弱《集异记》,有删改)

    【注】“为其致公主”句:公主,指太平公主,唐高宗的女儿。当时她声势显赫,是岐王的长辈。邑司,为公主掌管地租、财物的官员。京兆试官,京城的主考官员。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仍令琵琶,同至公主之第   赍:赏赐

    B. 诸伶   旅:共同

    C. 诚为国   华:精英

    D. 克复,俱囚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   洎:自从

    2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头:即解元,“头”同“元”,唐朝时科举乡试的第一名。举进士者均由地方解送入京,故名。

    B. 知音:暗引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典故,指能了解并欣赏自己的人。

    C.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此处用于纪年。我国古代主要的纪年法有王公年次年号、干支、年号加干支纪年法等。

    D. 释:释迦牟尼的简称,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释典,即佛经。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

    (2)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

    4文章说“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根据文意,分条概括王维登第的原因。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人类文明的传承有三种模式,分别是后辈复制前辈的后象征文化、同代人相互学习的互象征文化和前辈需要向后辈学习的前象征文化。简单说,后象征文化就是年轻一代需要的只是向长辈学习,复制老一辈的经验;互象征文化就是年轻人在同辈人中互相学习,成为彼此的榜样;前象征文化就是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经验,面向未来。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发展中,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