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
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2、陕甘宁边区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力量
3、恩格斯说过:“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的科目。”这并不代表所谓“中世纪把现代文明一扫而空”。“文明世代保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里,这远比保留在可以被烧毁的书籍中更稳固。”恩格斯意在( )
A.抨击神学控制欧洲文化
B.阐释中古时期的基督教内容广泛
C.肯定基督教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
D.痛斥教会毁坏欧洲文明
4、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
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
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
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
5、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该法案宜称“(英王)应被拥立,承认和称为英格兰国教会的尘世唯一至尊领袖,应获得并享有……属于英格兰国教会至尊领袖上述尊位的一切荣誉、威严、优越权、司法权”。英国此举( )
A.推翻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B.加速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压抑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限制了国王的专制权力
6、19世纪中后期,俄国、德国、日本社会转型的进程大大加快。在这一过程中,三国采取的共同措施是( )
A.完成国家统一
B.废除农奴制度
C.参与工业革命
D.引进西方文明
7、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8、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70年代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与美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这反映出新中国( )
A.外交深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B.开展了全方位外交
C.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9、1537年,西班牙法学家发表的《论新近发现的新印度群岛》提出人有三项自然权利:传教的自由、旅行的自由和交通贸易的自由,违反者立即沦为人类共同体的敌人。该学者的言论旨在( )
A.鼓励世界文明的交流
B.论证自然权利内涵
C.服务于欧洲殖民扩张
D.重建人类道德秩序
10、某时期的报纸上出现了一首题为《相隔一层纸》的诗:“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说‘天气不冷火太热,别任它烤坏了我’。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咬紧了牙齿对北风喊‘要死’!可怜屋外与屋里,相隔只有一层薄纸!”请问这首诗最早可能创作于什么时期(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11、西周宗法制规定天子、诸侯等职位,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其他儿子则被分封为次一级的职位,即诸侯、卿大夫或士。这一制度旨在( )
A.构建完整的祭祀体系
B.适应周天子专制需要
C.维护统治集团的稳定
D.建立规范的礼制社会
12、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不同户籍分为不同代的机构管理,如民户由户部管理,军户、站户由兵部管理,僧人由宣政院管理。这种做法( )
A.不利于户籍管理和赋役征发
B.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和不平等
C.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D.表明元朝基层治理严密高效
13、中国古代的农具改进大都朝着轻便、小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像西欧近代那样向着机械化、大型化、适合于大农场的方向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 )
A.冶炼技术水平不高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农耕经济发展落后
D.动力革命的需求不足
14、如表为《宋史》所载部分史事。据此可知,宋代
史事 | 出处 |
宋仁宗时,“选谏官、御史,凡宰执之臣尝所荐者,皆不与选”。 | 《刘述传》 |
宋英宗时,“乃诏举三任以上知县为里行(殿中监察御史)”。 | 《王洙传》 |
宋孝宗时,诏定“自今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监察御史”。 | 《职官志》 |
A.行政权和监察权相结合
B.重视监察官员的队伍建设
C.扩大了监察机构的职权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5、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要求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自此以后,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都规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内容。这种规定旨在( )
A.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维护党管干部原则
C.完善干部选拔机制
D.整顿官僚主义作风
16、一些学者评论早期殖民主义时代的某两国:“吃了亚非拉,肥了尼德兰(荷兰)”,“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黄金的漏斗”。这里的“某两国”最可能指的是
①葡萄牙 ②西班牙 ③英国 ④法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7、庇西特拉图在就任雅典的僭主后,扩建了会议大厅,雅典公民大会继续如期召开。公职人员和执政官的选举活动照例进行,普通民众有事到法庭申诉的理念已成为雅典城邦国家社会生活的习惯。这反映出当时( )
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B.雅典民主政治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护
C.公民行使民主权利不受干扰
D.有识之士认识到雅典民主存在局限
18、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唐初,每年通过汴河调运东南地区的粮食不过一二十万石,而高宗以后平均每年为二百三十万石,最高时达四百万石。代宗时期(762-779年)“每岁所运,或至百余万斛(石)”。自文宗至宣宗年间(827-860年),“岁漕江淮米不过四十万石”。据此可知( )
A.唐代粮食供给仰仗南方
B.政治局势影响汴河运输
C.漕粮运输决定王朝兴衰
D.农业粮食生产出现波动
19、秦所创立的皇帝制度,把最崇高的名号、最显赫的地位、最根本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身上;通过朝仪和文书、舆服、后宫、陵寝等相关规定,把“君尊臣卑”的政治伦理制度化。这体现了
A.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
B.历史文化传统的深远影响
C.政治伦理与宗法血缘相结合
D.权力分配和运行的合理性
20、唐代科举考试中的“通榜”指的是由皇帝委派一名官员主考,正式考试之前,朝中官员可能向主考官特别推荐某些考生,考生姓名对主考官公开;自宋真宗朝开始,由各地送来的考生参加考试时一律“封弥”“眷录”。这一变化表明了( )
A.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大
B.选官制度性建设弱化
C.科举取士公平性加强
D.主考官权力受到制约
21、1842年.魏源建议在得风气之先的福建、广东二省增试水师一科.有能制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等奇器的人,给子科甲出身;有能驾驶飓涛、熟悉风云沙线、会使用洋枪洋炮的人,给予行伍出身。魏源的这些主张旨在
A.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B.发动群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C.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权益
D.摧毁满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2、1814年,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集聚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英、奥、普领导人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 )
A.大国强权为一战埋下伏笔
B.开创协商解决争端的先例
C.大国协商一致原则的初现
D.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
23、现代西方各国文官制度均要求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即文官不能介入政党之争,不得参与政治活动,不得选任公职(要担任,就得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并规定文官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迭和进退。这些要求( )
A.损害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B.有利于政治与管理的结合
C.使官僚习气和政治舞弊现象被禁止
D.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提高
24、1941年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中国共产党实施“三三制” ( )
A.推动了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B.加强了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
C.体现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D.巩固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
2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____和____。
26、民族乐派
(1)概况:19世纪在欧洲出现,中后期在俄国兴起。
(2)特点:弘扬本民族特性。
(3)代表:俄国柴可夫斯基的_______。
27、80年代
(1)提出“教育要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⑭_______________。
(3)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4)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①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
②建立了⑮_____________。
③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④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28、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29、简答题
简答汉、唐、宋、明、清五朝调整中枢机构,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
30、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动乱不已。
(2)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的①___________深感失望。
(3)人们寻找新的②_________的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
31、连线题(注意:把选项填到括号里,连线不给分)
浪漫主义文学( ) A《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现实主义文学( ) B《悲惨世界》
康德 ( ) C《基督教原理》
加尔文 ( ) D《红与黑》
牛顿 ( ) E《纯粹理性批判》
32、电视
(1)产生:①__________________中期,电视出现。
(2)发展
a.②________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
b.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电视广播。
c.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用户已达两万户。
d.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③____________节目。
(3)成熟:二战后,进入普及运用阶段;播放方式多样化;节目内容丰富;传播覆盖范围广泛;电视艺术成为“第八艺术”。
33、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1)毛泽东思想繁荣精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典范。
(3)是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的结晶。
34、特点
(1)反对③________,深入发掘人类的④_________。
(2)通过瑰丽的⑤_________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3)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创作风格。
35、阐述程朱理学的内容。
36、材料一孔子作为封建社会文化的奠基人来看,一方面总结了殷代末年箕子等和周人特别是文武周公等的“德治”思想(敬德保民),来巩固统治和防止贵族内部腐化,所以主张“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另一方面,又因为孔子生当春秋末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扩大,被压迫阶级的反抗正在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难以维持下去,“礼崩乐坏”,上层建筑也摇摇欲坠。……从前谭嗣同说过:“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摘编自苏渊雷著《读史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来源(背景按角度回答)
材料二(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只答三条)
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37、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请回答:
(1)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简述唐诗繁荣的历史条件。
(2)宋词分为哪两大派别?各举两位代表人物。
(3)元明清时期成就突出,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什么?
38、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请回答: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有哪些?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2)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从思想和实践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地主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救亡实践?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3)19世纪末,资产阶级借鉴西方政治经验,为改造中国进行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实践分别是什么?
(4)上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
3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
请问:
(1)当时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
(2)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
(3)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