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欧洲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宗教。下图是基督教的演变过程,其中的第二次分裂( )
A.确立了人权自由的政治目标
B.大大削弱了上帝的神圣性
C.强调了人是现实世界的主人
D.有利于构建近代民族国家
2、1979年10月,重庆钢铁公司大胆突破“钢材是国家统配物资,不能进入市场交易”的思想禁区,成为全国第一家自销钢材的企业。自销钢材使重钢当年就获利1788万元,占到全年利润32.9%。重钢自销行为及实际效果,引起了钢铁企业以及其它行业的连锁反应,国有企业纷纷走向市场。这一做法( )
A.标志着国企改革全面推行
B.解决了政企职责不分弊端
C.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下图是“南宋庑殿式陶瓷谷仓刻铭地契”,地契的内容刻写在外壁上。下列可被采纳为该文物解说词的是( )
①它以微缩宫殿式陶瓷谷仓为载体,外形独特别致
②谷仓是储藏粮食的场所,它是宋朝民间设置义仓的见证
③文物采用庑殿式宫殿样式,体现宋朝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④地契是土地交易的凭证,是反映当时经济状况的重要证据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4、北魏中后期的魏孝文帝改革时对自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一次全面肯定和总结……推动孝文帝改革的因素有
①民族矛盾尖锐 ②阶级矛盾尖锐 ③农民起义不断 ④孝文帝倾慕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清代前期,乐户、堕民、登户与世仆身份的人处于社会最底层,世代从事诸如乐工、抬轿、为人耕地等“贱业”。雍正帝时期, “废除贱籍”“贱民变良民”。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 )
A.解决社会治理隐患
B.放松对民众人身控制
C.统一全国户籍制度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6、公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首都巴格达创立了国家级学术机构——智慧宫,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活动。在此期间,翻译家伊本・穆卡法、阿尔・花刺子密、伊本・伊斯哈格等人先后将大量希腊文、梵文、希伯来文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见下表),掀起“百年翻译运动”。由此可知,当时阿拉伯帝国( )
原著语言 | 作品名称 | 学科领域 | 译者 |
古波斯文 | 《卡里莱和K木乃》 | 文学 | 伊本•穆卡法 |
印度梵文 | 《信德罕德》 | 天文学 | 法撒利 |
古希腊文 | 《物理学》 | 物理学 | 伊本•伊斯哈格 |
古希猎文 | 《天文大集》 | 天文学 | 萨拉姆 |
古希腊文 | 《理想国》、《法律篇》 | 政治学 | 伊本•伊斯哈格 |
A.引领世界文化发展
B.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C.全面继承欧洲文化
D.自然科学成就领先世界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的会议是( )
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九大
D.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8、唐蕃长庆元年(821年)缔结盟约,其中指出:“今蕃汉二国所守见管本界,以东悉为大唐国境,已西尽是大蕃境土,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今社稷叶同如一、为此大和。”这一盟约( )
A.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B.增进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
C.反映了唐蕃团结友好的愿望
D.消除了吐蕃与唐朝的纷争
9、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图2反映的外交关系与图1的不同在于
A.缔结军事同盟
B.坚持独立自主
C.加强友好磋商
D.结伴而不结盟
10、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11、春秋初期,诸侯国家有兵车“百乘”,已是“大国”标准。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以七雄为代表的区域性强国,军力甚至可达“万乘之国”的规模。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
A.时局变化影响战争规模
B.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残酷
C.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
D.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
12、清代《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养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据此可知,新品种的种植( )
A.对社会有双重影响
B.解决了人地矛盾
C.推动了人口的增加
D.破坏了生态环境
13、如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1957年3月3日 | 成功进行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 | 比美国早9个月 |
1957年10月4日 | 成功向太空发射一枚人造卫星 | 比美国早近4个月 |
1961年4月12日 | 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安全返回地面 | 比美国早10个月 |
A.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
B.改革严重阻碍了苏联科技的进步
C.苏联率先完成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D.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绝对优势
14、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15、唐初,规定“民有见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的情形。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政策的废除
B.赋税制度的演变
C.法律制度的约束
D.多种经营的出现
16、下面是发现于豫北的一通石碑碑刻。对石碑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卫鲜府汲县 山西泽州建兴乡大杨都,为迂民事系汲县西域南社双兰屯住里长郭全、下人户一百一十户。 甲首朱五、口大、陈秀、郭大、王九、赵一、候张口、吕九、吕八、吕十一、口祥……(下月,刻着7排甲,每排11户) 维大明洪武二十四年中秋月日碑记 石匠王恭 |
A.里甲是明政府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B.明朝政府向河南移民始于15世纪
C.里甲的110户村民出自一个家族
D.郭全率里甲110户从山西移民河南
17、《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一、二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私营
B.家庭手工业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18、1733年,英国人约翰•开伊发明的“飞梭”,改变了过去用双手相互穿梭的织布方法,只要用两脚交替踏板,飞梭就会自动地左右穿梭织成布匹,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但发明者却遭到抗议而被迫远离故乡。新发明的出现( )
A.表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B.打乱了原有的生产秩序
C.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19、商业贸易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下列关于古代商业贸易发展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古埃及国王经常派商队到国外去从事贸易活动
B.古罗马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C.《汉谟拉比法典》中有很多关于商务的条款
D.古希腊人在亚、非、欧三洲之间进行中介贸易
20、下图所示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的两大阵营组成。据图可知( )
A.宗教冲突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动因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极强的妥协性
C.贵族主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部进程
D.两大阵营的政治主张并没有任何区别
21、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派出的是熟谙国际法则和国际惯例的职业外交官。他们在会上进行了有理有节的外交斗争,不但改变了过去“始争终让”的弱国形象,而且也奠定了以后在华盛顿会议上开展“均势多边外交”的基础。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政府有条件地收回了山东权益和相关利权,在一定程度上是外交战略的成功。这表明北洋政府( )
A.继续维持传统的宗藩体系外交
B.开展与国际外交接轨的现代外交
C.彻底废除了过去的不平等条约
D.维护了在均势外交中的平等地位
22、1912年,前清官员恽毓鼎到大舞台看戏,“上流社会人垂辫者,唯余等一桌而已”。不久,其友人俱已剪辫,恽毓鼎“日受刺激”,只好剪掉辫子。这说明了 ( )
A.新文化运动冲击旧礼教
B.现代交际融入上流社会
C.政治变革促进习俗改变
D.戏剧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23、《赫梯法典》规定:“若一位男奴逃到鲁维地区,他的主人将支付给带他回来的人6舍客勒银(大体等同于购买一头耕牛或一名手工艺人的价格)若一位男奴逃到敌国,谁带他回来,谁将拥有该奴隶。”这反映出,当时的赫梯帝国( )
A.法典渗透民主思想
B.存在劳动力流失现象
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
D.跨区域贸易基本成型
24、下面为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部著作的部分目录。该著作的这一章节主要描述的是( )
第三章英法联手了,美俄提着篮子来了/54 亚罗号事件,巴夏礼恼了/54 广州开打了,英国议会开吵了/56 马赖事件,拿破仑三世不安了/61 英法联手上树,美俄提篮上场/64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25、新古典主义美术
时间:_____________,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代表作:法国:大卫___________________法国:安格尔《泉》
①内容上:崇尚________和共性,主张绘画要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在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中寻找创作题材;以自然为原型,按照确定的美的理念去再现自然。
②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遵循既有的规范和秩序,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创作带有更多个人风格的追求和时代印迹。
26、诞生条件
19世纪末,________技术、缩短曝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的发明。
27、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即“(___________)”;民权主义即“(_________)”;民生主义即“(____________)”。1924年,孙中山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的三大原则,并将(___________)发展为(___________),后者成为国共合作的(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的展开。
28、措施
(1)会议
①召开:1949年底,第一次①_________会议召开。
②意义:建立了沿着②________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方针:毛泽东确定了③________的教育方针。
(3)制定:建立起④_______学校教育和⑤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29、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洋务重镇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而上海又是洋务运动的重镇。请你在下列材料中选取符合“上海:洋务运动的重镇”这一主题的史料(填写字母)。
31、________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2、中共十四大确立的改革目标是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根据提示,完成下列“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的时间轴
A.( ) B.( ) C.( )
D.( ) E.( )
34、宋明理学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5、阅读教材P69“史料阅读”,思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国际法有什么贡献?
36、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中国近代史,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指出1840年至1900年间日本侵略者直接参与的战争有哪些?
(2)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资本输出的是哪一条约的什么条款?
(3)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请列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斗争。
(4)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回顾党的一大,指出大会确定的中央机构和党的中心工作各是什么?
(5)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及其取得的成果。
37、阐述程朱理学的内容。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黄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马基雅维里的生涯和他的其他著作表明,一般情况下他喜欢共和政治而不喜欢独裁政治。然而在其《君主论》中他大谈治国安邦之道,曾多处提及并十分推崇凯撒的治国之术,其目的就是让君主效仿这个虽以凶残著称,却给罗马带来和平统一的君主。他希望人们相信,如果君主们能够听其谏言,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就能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上重构政治,重振古罗马帝国雄风。“一个真正有德行的君主的特征,将是愿意去做必然性所命令的任何事情——不管行动碰巧是邪恶的还是有道德的——以便达到他的最高目的。”
莎士比亚了解马基雅维里,这是肯定的。他们在君主观上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二者都主张君主身为一国之君,应把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要采用实用主义的道德准则,治国安邦、使国家强大统一。
——《莎士比亚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观之比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君权观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体现的君主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君主观的认识。
39、西欧思想界曾经长期处于宗教神学的黑暗禁锢之下,从15世纪起,经过300年的发展,直到18世纪末,才走进了“理性时代”。
问题:请简述西欧思想界逐步摆脱神学禁锢,走进“理性时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