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而清康熙九年,则将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至正二品。雍正七年,又升格到正一品。明清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说明( )
A.内阁大学士的重要性日益提高
B.中枢权力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C.清朝较之于明朝更重视士大夫
D.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下表数据反映出当时英国( )
全伦敦各等级比例(1889年)
各等级 | 人数 | 占比 | 合计 |
最穷的一类 | 37610 | 0.9% | 30.7%处于贫困状态 |
非常穷的一类 | 316834 | 7.5% | |
穷人 | 938293 | 22.3% | |
生活不错的工人 | 2166503 | 51.5% | 69.3%生活相当不错 |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以上的人 | 749930 | 17.8% |
A.城市贫富差距仍然存在
B.阶级对立和矛盾大大缓解
C.贫富分化得到有效抑制
D.建立工人政权的条件成熟
3、2015年12月,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银行的成立将有助于从亚洲域内及域外动员更多的亟需资金,缓解亚洲经济体面临的融资瓶颈,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形成互补,推进亚洲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与发展( )
①表明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②推动了区域互联互通和区域一体化发展
③确立了更具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国际贸易体制
④促进了亚洲经济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钱穆《中国社会演变》:“一个中央政府高高地摆在偌大一个广阔而平铺的社会上面,全国各地区,谁也没有力量来推动一切公共应兴应革的事业,像水利兴修,道路交通,教育宗教一切文化事业,社会没有力量,全要仰赖中央,这是不可能的事。一到金胡南下,中央政府崩溃,社会上更无力量抵抗或自卫,其所受祸害,较之晋代五胡乱华一段更深刻,更惨淡。”导致这一状况的起点是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5、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唐律疏议》云:“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於卑贱致死,依故杀法。”不属于唐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的是( )
A.食品安全问题得到统治者重视
B.强化法律手段维护食品安全
C.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儒学)的影响
D.禁止劣质商品进入流通市场
6、明初罢丞相,政归六部。后设内阁,渐以阁臣意见为重,但“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内阁决策地位上升
B.中枢机构逐渐臃肿
C.宦官专权问题突出
D.君主权力更加集中
7、“古代中国通过这种考试制度,所有贤能的人都给招募到小心地保持考试制度纯洁性的政府中来,这种考试制度十分公正,因此即使是国家最贫穷的人,并没有设置任何不公正的障碍来阻挠他的提升。”下列对“考试制度”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
B.隋唐时期形成和完善
C.两宋时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明清时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8、16世纪,欧洲人在秘鲁发现马铃薯,后引入欧洲。17世纪前期,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上写道:“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卵,肉白皮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这表明( )
A.中国与南美间已有贸易联系
B.马铃薯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C.马铃薯经中欧贸易传入中国
D.新航路发现间接影响中国人生活
9、清代《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养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据此可知,新品种的种植( )
A.对社会有双重影响
B.解决了人地矛盾
C.推动了人口的增加
D.破坏了生态环境
10、截至2018年,法国有公立医院1058家,床位318000张,大多为综合性医院,科室齐全,设备先进。此外,法国还有私立医院(诊所)3045家(所),床位173000张,其中非盈利医院(诊所)792家,床位65834张;营利医院(诊所)2353家,床位107475张,其设备、条件一般较简单。据此可知,法国( )
A.公立和私立医院的发展存在着矛盾
B.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得到不断推广
C.公立医院在医疗体系中占优势地位
D.基层医疗网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述东汉时写道:“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太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天下。”这表明( )
①郡县由中正官依据德行和家世选拔人才
②东汉王朝在国家治理中重视教化风俗
③匈奴逐渐汉化,民族交往交流得以推进
④汉代理学兴起,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有学者在谈论某一体系时指出,美国不可能同时实现以下两个条件:既向世界供应充足的美元,又使其黄金储备维持在满足黄金可以兑换承诺所要求的水平。该学者谈论的体系可能是( )
A.维也纳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布雷顿森林体系
13、下表体现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 )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统计表
遗址名称 | 距今年代 | 发现地点 | 所属流域 |
巫山人 | 约200万年 | 重庆巫山 | 长江 |
元谋大 | 约170万年 | 云南元谋 | 长江 |
蓝田人 | 约115万年—65万年 | 陕西蓝田 | 黄河 |
北京人 | 约70万年—23万年 | 北京周口店 | 海河 |
金牛山人 | 约26万年 | 辽宁营口 | 辽河 |
A.中原核心、兼容并蓄
B.本土特色、多元并进
C.源远流长、万姓同宗
D.一体多元、区域互补
14、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诞生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D.君主立宪制度
15、 “烽火戏诸侯”出自西周末年的一个历史典故。周幽王废嫡长子宜臼,立美人褒拟之子为太子。周幽王的做法破坏了
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皇帝制度
16、台湾义军发表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檄文发布的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17、从甲骨文卜辞来看,商代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商都以外之地和商王以外之贵族的臣不能称之为“王臣”。而西周时期“王臣”的内涵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延伸,逐渐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的局面。这一转变可以用来说明西周( )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直接化
B.血缘关系与政治结合更紧密
C.王室对地方的统治力度有所加强
D.职官具有明显的世卿制特色
18、1857年,按伦敦大学模式,英国在印度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开始授予学位。1829年,近代大、中学学生数约为3000人,1855年,增加到49000人。为吸引更多人接受西方教育,1837年,规定以英语代替波斯语作为公务语言,1844年,又采取了优先录用会英语者为公务员的政策。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措施( )
A.以推动印度教育近代化为目的
B.源自印度现代教育的缺失
C.体现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D.造成了印度传统文化的毁灭
19、汉代通过“举孝廉”制度,将官吏选拔与遵守、践行孝道结合起来,既体现出官僚选拔制度的鲜明特点,又是汉代伦理观念向选官制度渗透的成功经验,在社会上形成了“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风尚。据此可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 )
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B.具有和谐社会关系的作用
C.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D.使封建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20、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时,教会通过教会法明确了12种可以收取高利贷利息的情况,保障了社会的正常借贷;教会为了减少交易中抬高物价和欺诈他人的行为针对商业贸易做了相应规定。该学者意在表明教会( )
A.提升了全体人民的幸福感
B.制定了体系化的经济法律
C.通过教化增强了自身权威
D.客观上利于西欧社会转型
21、关于秦灭亡的原因,众学者看法不一。《睡虎地秦简·语书》中记载:“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该材料能证明以下哪一观点( )
A.秦法严苛残暴导致六国反抗
B.文化差异使关东地区不服秦朝的统治
C.秦的法律在地方无法落实
D.东方六国法制与秦国大相径庭
22、从秦朝至隋朝,铜钱上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自北宋起,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形成惯例,如“淳化元宝”“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推动政权认同
B.确立纸币主导地位
C.保证铜钱质量
D.推动书法艺术推广
23、《大宪章》第9章对担保人的保护,第10章规定继承人未成年期间债务利息不增加,第20章规定:“维兰被同样处罚,保留他的生计”,都多少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材料表明( )
A.国家政策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B.罗马法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需求
C.《大宪章》具有来源多元的特征
D.英格兰的民族法律源于罗马
24、有学者认为“美国的建国者们从罗马学到了共和,并在罗马的城邦共和的基础上,在美国建立了复合共和,从而避开了城邦共和短命的覆辙。”该学者意在论证美国长久稳定的原因是( )
A.权力在地域间和体制内部的平衡
B.地方和中央政府权力的合理分配
C.政府机构内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
D.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有效结合
25、________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6、明朝中后期,随着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27、特点:既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⑤______的方针。
28、美国联邦制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29、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_____法家和______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0、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________的失败。
31、洋务派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把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付诸于实践。
32、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皇帝是______。
33、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即“(___________)”;民权主义即“(_________)”;民生主义即“(____________)”。1924年,孙中山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的三大原则,并将(___________)发展为(___________),后者成为国共合作的(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的展开。
34、1982年_______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_______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5、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结合中国近代史,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指出1840年至1900年间日本侵略者直接参与的战争有哪些?
(2)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资本输出的是哪一条约的什么条款?
(3)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人民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请列举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革命斗争。
(4)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回顾党的一大,指出大会确定的中央机构和党的中心工作各是什么?
(5)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及其取得的成果。
36、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1)请写出材料一中所说的“改造了儒家思想”的汉代学者。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主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认识。
37、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的旗帜,请指出这一时期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具体内容。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对哪一场革命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2)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长征途中的哪一次会议成为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人民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之路。请指出20世纪90年代党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上所做出的重大决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是在哪一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的?
(4)“长征永远在路上。”综上所述,如何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谈谈你的认识。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
年份 | 当年创刊总数 | 中国人自办报刊 | |
总数 | 所占百分比 | ||
1895 | 7 | 3 | 42.9% |
1896 | 11 | 7 | 63.6% |
1897 | 49 | 45 | 91.8% |
1898 | 47 | 39 | 83% |
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报刊的总数从1978年的186家发展到2000年的2007家,日报的读者超过10%。刊物的种类也急剧增加,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25种,刊物的封面和内容异彩纷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19世纪末中国办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中国办报特点的成因。
(3)根据材料四,中国的报刊业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比前三则材料,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39、列举1956年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