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和田地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建立“新的和公正的经济秩序”的主张;1974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正式把建立国际经济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纲领,并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地行使反对霸权主义的国家主权来巩固他们的独立。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彻底终结了美苏对峙的局面

    C.有效维护了世界多极化格局

    D.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 2、东汉时期,主管行政的尚书令取代丞相,主管监察的御史中丞,加上督察京畿地区的司隶校尉,成为朝廷中最重要的人物,人称“三独坐”。这种现象的出现(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完善了官僚制度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加强了皇权专制

  • 3、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在云南大规模推广茶叶种植。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奉诸葛亮为茶祖。这种传说反映了三国时期

    A.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B.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南

    C.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 4、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但从董仲舒《春秋》决狱到晋代“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治罪”,再到北齐在法律上增加反逆、不孝、不义等重罪十条,立法指导思想已逐渐儒家化。律令儒家化旨在(       

    A.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B.反对法家的统治思想

    C.用儒家礼教代替法律

    D.结束德治与法治之争

  • 5、公元前3千纪,西亚地区腓尼基人从埃及输入亚麻、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小亚细亚进口锡和铁,而自己则输出象牙制品、青铜或银制品、玻璃制品、雪松以及用紫红色染料染过的纺织品等。由此可知(     

    A.商业贸易引发社会分工

    B.古代腓尼基人的工商业经济发达

    C.商品出现了世界性流动

    D.古代小亚细亚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 6、雅典陪审法庭可以根据法律来否定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因为决议虽然也是公民意志的体现,但由于它是为适应特定具体的情势而制定的,因此可能并不符合城邦生活的真正准则,是可以取消的。这说明(  )

    A.雅典公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B.权力运行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C.城邦公民主导了民主政治

    D.陪审法庭已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 7、1940年底,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规定了产妇待遇、婴儿保育、托儿所设立的要求等,要求各级政府设保育员,专司孕母、产妇、儿童的调查、登记、统计、卫生、保护等工作。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重视母婴健康工作

    B.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C.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D.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 8、苏格兰学者休谟(1711~1776年)曾对当时流行的“与别国贸易其实是别国要赚我们的钱”的“贸易猜忌说”进行谴责,他指出并不存在总想着“从经济上搞垮邻国”的现象,“各国优势不同,彼此互通有无,不必担心恶性竞争的发生”。休谟意在说明(       

    A.经济民族主义产生具有必然性

    B.自由贸易符合国家利益

    C.政府应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D.市场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 9、195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中指出,处理关涉到少数民族工作问题时,必须和少数民族的委员充分协商。同年进行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时间推迟或暂不进行。这些举措(     

    A.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

    B.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

    C.彰显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0、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比商代更加提高,农业繁盛,法制也进一步发展。下列关于西周的立法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周时期提倡尚德、敬德,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的罪

    B.西周对礼与刑的关系概括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

    C.西周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西周的立法思想强调贵族的法律特权

  • 11、19世纪40年代,法国众议院颁布法令,对铁、谷物、外国纺织品征更高额的税金,以期利好法国产业。法国学者巴斯夏揶揄众议院道:“我们恳请诸位通过法律,勒令关上所有窗户”和“一切空洞和缝隙”,以便“创造出对人工照明的需求”。巴斯夏的主张(       

    A.反映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B.意在呼吁加大对电力照明的投入

    C.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腐败无能

    D.适应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国际环境

  • 12、西周时期,周王和诸侯、卿士之间实行定期的会盟朝聘之礼。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由诸侯主持的会盟就有22次之多,而诸侯之间的朝聘更是频繁。会盟朝聘活动的变迁表明(     

    A.礼乐制重在规范人伦秩序

    B.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

    C.传统的政治秩序开始瓦解

    D.思想变革影响政治形势

  • 13、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人事干部管理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成果,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而形成的。这说明我国公务员选拔制度(     

    A.以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

    B.具有长远而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

    C.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形成标志

    D.是人事干部制度与时俱进的结果

  • 14、1906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关于这一举措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冲击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

    B.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C.推动了文化的新发展

    D.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 15、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个人体貌。隋炀帝大业五年,又一次“貌阅”。通过这两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检括户口,共检出隐漏人口228万余。隋朝这种举措

    A.根源于国家吏治的腐败

    B.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

    C.着眼于赋税制度的变革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16、宋代的商税法规定,商人销售商品均需纳税;对于偷税漏税的商人,所有商品将被没收;向举报者支付赏钱;若官员擅自增征商人的商税,被证实则会被判处两年徒刑。由此可知,宋代(     

    A.商税成为政府财政主要来源

    B.政府重视规范商业秩序

    C.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变化

    D.国家直接监管商业贸易

  • 17、“家有雅风,政事规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颇重视家训,著名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南梁名臣徐勉的《戒子崧书》以及颜延之的《庭诰》,《颜氏家训》更是中国最早的“家庭教育著作”。由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政府强化律令儒家化

    B.士族垄断政权

    C.家训推动基层教化

    D.儒学繁荣兴盛

  • 18、如图为某一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出的指示。这反映出(     

    要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

    取消国统区团组织,建立公开半公开的各种各样的青年组织。

    大批吸收团员入党。

    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

    A.发动青年支援北伐

    B.吸纳青年参加红军

    C.动员青年积极抗日

    D.鼓舞青年反蒋反美

  • 19、周初的统治者在咀嚼胜利果实的时候,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牧野之战中“前徒倒戈”的历史事实,让统治者深切感到“小民难保”。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  )

    A.出现敬天保民观念

    B.儒学居于统治地位

    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

  • 20、19世纪80年代,中荷关于华侨国籍归属问题的交涉中,驻德荷公使许景澄利用国际法知识与荷兰外交部据理力争,不仅取得了外交上的初步胜利,还基本确定了清政府对华侨国籍的基本原则,并成为20世纪初《大清国籍条例》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       

    A.清政府逐步收回国家主权

    B.国际法观念已被国人接受

    C.华侨海外权益实现了保障

    D.时局变动推动外交近代化

  • 21、下图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建交高峰,其中第二次高峰出现的背景包括(     

    ①中国国际影响力得到不断提高②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③中国与西方多国建立外交关系④美苏冷战格局彻底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2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耕犁也有所革新,除制造全铁的犁铧外,还创造了犁壁。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

    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

    C.农业生产体系完备

    D.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 23、1960年,许多参与“一五”计划时期扩建玉门油田工程的骨干参加大庆油田会战,后来,在建设大港油田等工程中,许多骨干又是从大庆油田来的。这种现象可用于说明(     

    A.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成效

    B.国家工业化的成功实现

    C.当时经济体制的独特作用

    D.油田开采技术不断提升

  • 24、1953年,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指出:“低水平的教育和培训是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障碍之一。”随后,世界银行确立了职业教育援助的优先地位,并贷款给突尼斯等国家用于建设职业院校、完善各种技能训练的基础设施。世界银行的这一举措(     

    A.维护了国际政治秩序的稳定

    B.消除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C.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制度化

    D.有助于缩小国际经济差距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_________________》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58年,_______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诞生。

     

  • 26、典型表现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的代表著作________;苏联著名作家________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有重大世界影响。

     

  • 27、1859年,______发表《_____》,标志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 28、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________,面向世界,面向________的指导方针,中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 29、二战后,三大经济支柱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发展的反映。

     

  • 30、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_____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 31、美术

    (1)印象派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_、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等阶段,涌现出了________、高更和________等著名画家。

    (2)现代派绘画的出现

    ①特点:对色彩和视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________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

    ②代表人物:西班牙画家________。

     

  • 32、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     

  • 3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

    (1)表现:1917年,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_》,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2)意义: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推动了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 34、董仲舒:

    (1)生平: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

    (2)地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3)著作:《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4)思想(新儒学):政治方面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方面提出“___________”(三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___________思想。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简述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三大成果?

  • 36、如果说14世纪的意大利和18世纪的法国是“历史的‘中心’”,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这是立足哪个领域得出的结论?并指出在该领域从“14世纪的意大利”到“18世纪的法国”反封建的方式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其变化的经济和文化原因。

  • 37、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 38、“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志士仁人一次又一次地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列强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2)签订了哪几个主要的条约?

    (3)这几个条约对中国社会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 39、“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民主宪政与民权平等、民富国强与民生幸福”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奋斗不息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历史任务。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确立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哪一事件标宣告中国结束屈辱历史、赢得民族独立?谈谈你对国家完全统一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2)民国初年带有一定的宪政色彩的法案是什么?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3)20世纪初期孙中山先生为了解决民生问题提出的主要主张是什么?1978年以来中国探索出的民族复兴道路是什么?

    (4)结合上述分析,回首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