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明祖训》为明太祖主持编撰的典籍,其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守分勿动……朝廷即斩奸臣。”这一规定( )
A.严禁大臣干预皇位继承
B.旨在维护皇权的稳定性
C.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体现
D.确立兄终弟及继承制度
2、下图文书记载了733年的一次马匹买卖:在3位保人的见证下,石染典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市)“交用大练拾捌匹”买下康思礼一匹马,“恐人无信,故立私契”,并“画指为记”。这表明( )
A.该时期契约运用领域广泛
B.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
C.铸钱在边疆地区没有流通
D.契约效力得到买卖双方认同
3、唐太宗主张不可将一罪作数种条目,立法不可让条目重迭,这样既有利于官吏记住,又可防止官吏在执行时徇私。这反映出唐太宗
A.努力摆正礼与法的关系
B.主张减轻刑罚,刑罚为末
C.倡导简约的法律形式
D.具有“仁义为本”的思想
4、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
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
C.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
5、据《通典》卷《选举二》载,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州郡中正官皆以朝廷委任,按照士人德行与才能的高下,将其区分为九等,写成“状”以为吏部铨选的根据。这一制度的推行( )
A.旨在加强中央集权
B.保证了官员清正廉洁
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
D.提升了庶族地主地位
6、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下图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部分)。从中可以看出( )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A.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B.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C.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高度自治
D.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
7、下表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分封制的两则记录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 《荀子·儒效篇》 |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 《左传·桓公二年》 |
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 )
A.分封制度突出血缘关系
B.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已对分封制形成完整认识
D.分封诸侯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
8、有学者评价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下图所示魏碑( )
A.说明政府较重视书法文化
B.体现隋唐文化深受魏晋的影响
C.看出已是比较成熟的楷书
D.表明魏晋书法文化领先于世界
9、近年来出土的汉简特别是张家山汉墓的简牍显示,汉初的法律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法律。但西汉不仅没有速亡,反而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强盛局面。据此判断( )
A.秦朝速亡与法律苛刻无关
B.汉承秦律促进繁荣
C.儒家因焚书坑儒扭曲历史
D.法治根本在于民生
10、下表所示为小楚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1 | 在距今4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其中“田”字与象征着蜿蜒渠道的符号一起组成了一个汉字 |
2 | 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 |
3 | 距今3600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果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的渠道将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位落差 |
A.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
B.原始灌溉农业的起源
C.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
D.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11、依据如表中的信息,确定最恰当的主题是( )
时间 | 事件 |
1814年 | 英国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
1875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
1878年 | 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 |
1896年 | 大清邮政官局成立 |
A.技术变革改变了社会生活
B.工业文明推动民主化进程
C.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
D.工业文明推动近代化进程
12、1906—1907年,清政府学部厘定章程规定:“幼童七岁须令入学”“不令入学者,罪其父兄”。1909年,清政府又将中等教育分为文科和实科两类,文科重经学,实科重工艺。此后,从北京到各省先后建立了小学、中学、高等、大学、师范、武备以及实业等各级各类学校。这些做法( )
A.体现了新政的根本诉求
B.践行了维新变法主张
C.建立了完善的新型学制
D.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13、公元前59年王褒到(四川)湔山时写下了《僮约》,描述了田庄经济的场景:“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绵亭卖席;贩于小市;往来市聚”。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模式专门性
B.田庄丰富的商业活动
C.自然经济封闭性
D.辞赋夸张无史料价值
14、北宋仁宗时,范仲淹称:“今诸道学校,如得名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之乎?”据此可知,范仲淹( )
A.承认科举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B.要求宋代科举回归传统做法
C.强调儒家思想应当趋时更新
D.指出宋代科考形式存在弊端
15、18世纪下半叶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在这样一个新的工作场所中,工人们必须听从机器指挥,遵守纪律,养成集体劳动的习惯。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是( )
A.贸易公司
B.垄断组织
C.工厂制
D.手工工场
16、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这反映出我国( )
A.开始关注困难人群生活
B.重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C.农村贫困现象十分普遍
D.初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
17、在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记载
明 |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
清 (1840年前) |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
以上材料表明
A.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
B.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C.中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D.体现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18、中国古代的测时与报时是分离的,遵循铜刻漏计时、击鼓定更、铜钟报时的基本程序。朝廷长期垄断时间测报的知识技能,并制定严苛的法律禁止民间私获天文仪器、星图和谶书,私习天文算学和测时技术。据此可知,计时测报系统( )
A.是官府社会治理的必备手段
B.在中西方社会均有实践
C.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指南
D.具有很复杂的运作机制
19、以下是两位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关于鸦片战争的论断,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鸦片战争……根本问题在于愿不愿意和英国建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张馨保(《林则徐与钦差大臣》):当两种各有其特殊体制、风格和价值观念的成熟的文化相接触时,必然会发生某种冲突(指鸦片战争)。 |
A.不同的阶级立场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B.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实质是为殖民侵略者辩护
C.在对“根本问题”的认识上,后者的解释相对全面
D.都没有揭示战争的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的体现
20、2023年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全球最富的1%人口所获财富是其余99%人口的近两倍。只要对世界上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征收高达5%的税,每年就可以筹集1.7万亿美元,这足以让20亿人摆脱贫困,并有余力资助一项全球性的粮食计划,帮助解决饥饿问题。这表明 ( )
A.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峻
B.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C.治理贪污腐败任重道远
D.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21、有学者认为,自西向东的长江、黄河就是两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了南北,而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创造了南北方向的水利交通动脉。自此,统治者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该学者旨在说明大运河( )
A.便利了南北交流
B.保障了国家主权
C.改善了自然环境
D.加强了中央集权
22、考古研究发现,四五千年前,一批崇拜玉器的良渚人来到今天兴化市戴南镇蒋庄,他们当中的能工巧匠也将高超的良渚制玉技艺带到了这里。距今4300年前,龙山时代文化间的交流在其中心或都邑性遗址中出现高峰,甚至形成一波浪潮。由此可见,早期中华文明( )
A.逐渐趋向于一致性
B.呈现出交融性特征
C.萌生华夏认同观念
D.渐次迈入文明社会
23、下图为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据图可知,图中所示的制度
A.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B.强化了贵族阶层的权力
C.确立了君主的世袭特权
D.开启了万里长城的修建
24、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到1990年,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机械低温制冷储粮技术,这表明
A.科技创新推动粮食储备技术的进步
B.人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卫生安全
C.现代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D.粮食储备已引发世人普遍关注
25、主张
(1)强调____________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2)宣称____________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26、电视的地位
电视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扩大视野,提高素养,使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悄然改变,并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7、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会战中,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企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是___________________。
28、影响
(1)开辟了欧美________与音乐语言的新天地。
(2)孕育了20世纪初对____________的全面突破。
2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____》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30、作者:_______。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官”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后汉书·志第五·礼仪中》中就有:“立春,遣使者赍束帛以赐文官。”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职业文官。如春秋时的管仲、百里奚,战国时各诸侯国国王所重用的大批能言善辩之士,等等。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一整套管理政府官员的制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文官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日趋成熟。特别到隋唐以后,封建政府录用官员所采取的公开考试、择优授职的科举制度,更使中国的文官制度趋于完美,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回避、阶制、奖惩、抚恤、待遇、退休、保障及激励的规范与制度。……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官制度对东方邻国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如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在唐代,中国的典章制度即已倾倒日本朝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决不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简单再现。
—戴小明《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加。“他们从资产阶级哲学家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出发,要求国家政府管理工作像工业生产一样,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以便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生产领域,发展经济。”当时英国文官体制不仅存在着18世纪文官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而且继续膨胀。1830年,边沁发表了题为《用最小的费用发挥官吏的最大能力》的论文集,在抨击政府管理低效、的基础上,提出以考试作用方法录用职员;在《宪法典》一文中,对官吏的任用、薪俸都作了详细论证。全面整顿、改革文官制度已是势在必行。
—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32、代表人物
(1)贝多芬
①国别:________音乐大师,有“________”之称。
②作品特点:洋溢着____________和乐观主义气息,蕴涵着深沉的哲理。
③代表作:九部交响曲(如《____________》《命运交响曲》和《田园交响曲》)。
④评价:把____________发展到登峰造极,又开创了____________的先河。
(2)海顿: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3)莫扎特:被称为“______________”。
33、电的应用的重大意义
(1)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_____和文明进步,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3)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____,人们的生活从此更加方便舒适、丰富多彩。
34、贡献:爱迪生一生的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被称为美国“____________”。他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
35、阅读教材P45“史料阅读”,思考: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谁的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为什么?
36、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著名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儒、墨、道的创始人和法家集大成者。
(2)在秦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哪一家学说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什么?
(3)儒家学说什么时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为什么?
37、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请回答: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有哪些?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2)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从思想和实践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地主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救亡实践?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3)19世纪末,资产阶级借鉴西方政治经验,为改造中国进行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实践分别是什么?
(4)上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
38、阐述程朱理学的内容。
39、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的旗帜,请指出这一时期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具体内容。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对哪一场革命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2)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长征途中的哪一次会议成为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人民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之路。请指出20世纪90年代党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上所做出的重大决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是在哪一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的?
(4)“长征永远在路上。”综上所述,如何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