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曾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
B.思想博大精深但具有封闭性
C.以追求天理为治学目标
D.其治学方法是格物致知
2、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会议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这一体系,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各国货币可与美元直接挂钩,美元居霸权地位
B.确立了以黄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C.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稳定国际金融
D.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3、《周礼》对贵族宴饮活动青铜器使用的数量和器型都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战国时期,各国宴饮活动所用青铜饮食器具不仅在数量上得到大大扩充,而且涌现出不少带有明显的生活化倾向的新器型。这一变化( )
A.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B.反映了社会结构变迁
C.开始于井田制的瓦解
D.推动了庶民生活改善
4、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5、1949年10月到1951年5月,苏联等19个国家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有9个国家本是旧中国的邦交国,这些国家均在承认新中国的同时自行宣布断绝与国民党残余集团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6、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把《万国公法》译介到中国,在后续阐述中,他常将欧洲国际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间交往规则相类比;19世纪末,康有为及其门人故旧热衷于将格劳秀斯、《万国公法》与孔子、《春秋》相类比。上述类比均( )
A.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
B.利于减少公法传播阻力
C.实现了晚清外交转型
D.旨在开阔中国人的眼界
7、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法律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8、有学者认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对拉丁美洲实行的数百年殖民统治中所建立的殖民制度,是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各国相对不发达的根源和实现现代化的障碍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较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9、下面是16世纪亚洲出口到葡萄牙的里斯本与奥斯曼帝国的黎凡特(本意为意大利以东的地中海地区)的胡椒年均数量统计表(单位:吨)。这反映出( )
时间 | 里斯本 | 黎凡特 | 时间 | 里斯本 | 黎凡特 |
1510—1513年 | 800 | 700 | 1557—1571年 | 1200 | 1400 |
1514—1522年 | 1600 | 900 | 1572—1585年 | 1000 | 1000 |
1523—1536年 | 780 | 1000 | 1586—1590年 | 900 | 1000 |
1537—1549年 | 1300 | 1100 | 1591—1600年 | 700 | 1400 |
1550—1556年 | 1000 | 1000 |
|
|
|
A.香料贸易利润持续下滑
B.大西洋贸易缺乏稳定性
C.欧亚传统商路依然重要
D.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限
10、下表所示为1867——1894年中国茶、丝的出口状况。对表中所列“大宗”商品出口变化趋势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 )
年份 | 出口总值/千海关两 | 茶叶 | 生丝 | ||||
担数/担 | 货值/千海关两 | 比重/% | 担数/担 | 货值/千海关两 | 比重/% | ||
1867—1869 | 58 041 | 1 427 636 | 32 526 | 56.04 | 50 273 | 18 250 | 31.44 |
1870—1874 | 66 720 | 1 635 512 | 35 153 | 52.69 | 62 015 | 22 468 | 33.67 |
1875—1879 | 71 332 | 1 875 508 | 34 393 | 48.22 | 73 290 | 22 295 | 31.25 |
1880—1884 | 70 804 | 2 051 007 | 32 236 | 45.53 | 69 032 | 18 875 | 26.66 |
1885—1889 | 83 484 | 2 108 735 | 30 873 | 36.98 | 76 663 | 19 677 | 23.57 |
1890—1894 | 107 083 | 1 744 250 | 29 218 | 27.28 | 95 444 | 25 797 | 24.09 |
A.产业结构的转型
B.民族工业的兴颓
C.自然经济的比重
D.海外市场的竞争
11、世界各地的民居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下表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
| 地区 | 建筑材料 | 建筑风格 |
① | 两河流域 | 黏土、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 墙壁贴着墙壁;有前庭、前室、主室 |
② | 古埃及 | 泥和木材、椰子叶 | 中庭是民居的核心,复合式公寓 |
③ | 古代中国 | 木、砖 |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
④ | 古印第安 | 野牛皮、木头 | 圆锥形的帐篷 |
A.①
B.②
C.③
D.④
12、明清之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中从轧棉到织布,一般都以家庭经营为主,但棉布织成之后,农家小户虽可以自己染布,但质量无法保证。踹布是棉布染色之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也非普通农家二三劳力可以操作。于是染色便由染坊和踹坊来完成。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加深
B.传统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纺织业首先出现手工工场
D.农村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13、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蔓延近8万平方米。古城核心区域内还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水利技术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B.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
C.国家动员和组织建设能力增强
D.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
14、据统计,春秋战国时,236名君主中异常退位68人(28. 4%),平均在位时间18.42年。秦至清348位皇帝中异常退位的皇帝高达155位(44%),平均在位时间只有12年。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关系利于社会稳定
B.官僚体制社会治理效能有限
C.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愈演愈烈
D.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特征
15、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 )
A.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
16、“企鹅”原是欧洲人最早对北大西洋地区一种海雀的称谓,后欧洲人在南半球海域发现了与“企鹅”体态样貌非常相似的鸟,也将其命名为“企鹅”。18世纪时,欧洲学术界决定把北半球的“企鹅”改名为“大海雀”,“企鹅”遂成为南半球此种海鸟的专属称谓。“企鹅”称谓的演变深刻反映了( )
A.洲际物种交流兴起
B.地理大发现的深入
C.殖民者的屠杀政策
D.进化论思想的传播
17、秦汉时期,上计制度内容详实,制度严密,经济管控与吏治建设相结合,上计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曾制定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造成上述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A.主流思想变化的影响
B.上计制度标准的变化
C.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
D.中央集权程度的差异
18、唐朝还多次授予年满70岁以上老人刺史、县令、县君等官职,并赐予物质,多次下诏规定男子75岁以上、妇女70岁以上可免除其家庭一人徭役。《唐律疏议》按年龄对老人给予相应的刑律宽免。这可以说明唐朝( )
A.倡导尊卑等级观念
B.传承尊老养老风尚
C.逐步完善尊老措施
D.人口老化趋势加强
19、中世纪的英国,一方面国王在议定国家大政时须与议会商讨与协调,难以一意孤行,另一方面议会是 “国王的议会”, 是王权的一个统治机构, 国王是议会的筹划者和主导者, 没有国王就没有议会。这说明中世纪的英国( )
A.已建构起议会主权
B.形成了分权制衡政治体制
C.国王拥有较大权力
D.是封建主阶级的联合专政
20、1656年,荷兰使臣携带表文和贡物来华觐见,要求“凡可泊船处,准我人民在此贸易”。顺治帝准其“八年一次来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携货物在馆交易,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货卖”。康熙二年(1663年),“荷兰国助剿海逆,并请贸易,奉旨,著二年贸易一次”。这表明清初( )
A.延续了传统的贸易体系
B.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C.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
D.海禁政策日渐松弛
21、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有人担心世界会向全球化、美国化迈进一大步⋯⋯与此同时,在能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这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
B.确立了美国战后世界霸主地位
C.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
D.导致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22、《礼记·表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尚书·召诰》载:“王(周成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这体现出西周治国思想( )
A.摆脱了神权统治色彩
B.摒弃了原始民主传统
C.蕴含有以民为本意识
D.吸收了儒家政治理念
23、1879年,徐建寅在德国考察火药厂后总结道: “各厂之器具,皆不及中国津、宁、济、沪备局之精备,而所成之药反良者,何也?则因试验胀力、速率、重率各法,尽心竭力,有弊即改,随时消息于无形,无他秘法也。”由此可知,徐建寅主张洋务企业( )
A.改革管理体制
B.引进德国装备
C.重视技术革新
D.主动面向市场
24、1971年,对外经贸部下辖的华润公司进口了一批急需的美国商品。为规避审查,该公司将商品贴上他国商标,结果被海关扣押。对外经贸部一边认定该公司的行为“可能为美帝所利用”而产生不利影响,一边责成海关迅速放行。对外经贸部的应对反映出( )
A.政府外交战略发生调整
B.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C.海关审查体制僵化死板
D.中央启动对外开放进程
25、政权都城知多少
问题:完成上表中的相关内容。
26、________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破坏。
27、1917年11月,全俄工人土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为了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会议通过了《_______》和《_______》。
28、________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9、古代中国教育____与____是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30、________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1、亚非拉文学
(1)特点:反映⑯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2)代表
a印度的⑰_________。
b中国的鲁迅。
c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d尼日利亚的索因卡。
32、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揭露了________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出“________”的民主思想。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同质”的文明,已在全世界站稳脚跟。但现代化在任何一个社会内部的启动,都意味着对这个社会所长久维持的传统进行重新评价,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传统,哪怕最“原始”的社会,也必然扎根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事实上,无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进国家都存在一个对待传统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后者才需要。
——据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整理
根据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化与传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4、重要人物的历史决择,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5、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请回答: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有哪些?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2)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中国社会各阶级从思想和实践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地主阶级进行了怎样的救亡实践?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3)19世纪末,资产阶级借鉴西方政治经验,为改造中国进行的制度设计和政治实践分别是什么?
(4)上述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历史给后人哪些启迪?
3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材料三:原有之田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
——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3)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的影响。
37、分阶段说明19世纪前期到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至今,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概况、主导国家、原因以及影响
38、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忘初心,带领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确立了党奋斗目标是什么?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又是什么?
(2)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么从实践上和理论上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走出了怎样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中共召开了“八大”,“八大”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样正确论断?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其后召开的中共“十四”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央视网消息:6月7日到10日,习近平主席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四年前,习主席正是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倡议。哈萨克斯坦智库专家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习近平主席这次再访哈萨克斯坦,成果丰硕。
(1)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于那一年?该组织的性质是什么?列举除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外的另外三个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名称。
(2)分析上海合作组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