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一说。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湿潮的空气,使人异常烦燥。
B.你们不能用迂回宛转的方法,探出他为什么这样神魂颠倒,让紊乱而危险的疯狂困扰他的安静的生活吗?
C.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这样陨落了!
D.为了防止万一,我已经当机立断,决定了一个办法:他必须立刻到英国去,向他们追索延荡未纳的贡物;也许他到海外各国游历一趟以后,时时变换的环境,可以替他排解去这一桩使他神思恍惚的心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被为中国当代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 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的治国的重大举措。
C. 代表全球大坝智能化建设最高水准的溪洛渡水电站,是金沙江上最大的一座水电站,主要给华东、华中地区供电,兼顾川、滇省际间的用电需要。
D. 我们在追问现金贷商业模式之时,或许更值得追问的,是这种模式从用户获取、资金来源、风险管理等每一个环节后的利益链条。
4、唐代著作《五经正义》出自( )
A.韩愈
B.孙复
C.孔颖达
D.程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做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上海某中学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专门开设展台,展出了十多个学生制作的飞机模型。
C.农业部25日表示,康菲公司提供的10亿元将用于解决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区县养殖生物以及渤海天然渔业资源损害赔偿、补偿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将组织做好资金发放工作。
D.今年暑假,陕西省政府借鉴美国白宫实习生制度,邀请50名大学生到省政府办公厅见习,时间为期一个月,此举受到许多大学生好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埋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春回大地之时,我国中原地区一般会吹起东南风,而人们一般都会将其说成东风。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
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散文家朱自清在《春》中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全诗嗟叹韶华易逝,莫负春光。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化万物的春风,蕴含着朴素而又深刻的哲理。
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尤其对于爱花之人,眼见一夜东风后的满地落红,感伤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都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同时也有对人生的感慨。更甚者,“东风”会带来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陆游对“东风”的嫌恶似乎达到了极致:“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此句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与痴情。
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农时对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十分重要。古人通过对包括“东风”在内的自然万物进行细致观察后,逐步总结出有规律的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生活。《礼记·月令》中就有将立春节气的十五天分为三候的描写:“一侯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这幅图画生动展现了古人浪漫的生活情致与朴素的生活智慧。
“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晋左思《吴都赋》中也有“东风”菜的相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新闻通讯,就引用唐朝诗人李贺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标题。
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飞来满眼春”则标举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
(节选自蒋坎帅、郝亚伦《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一向被认为是“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缠绵执着,对恋人的绵邈深情”。从诗面上看,这样解读并无不妥。实际上,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也是按照这种观点来诠释本诗的。然而,当我们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写作的具体背景、倾诉对象,那我们对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如此纯粹、如此情深,对诗人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同情、叹惋,应是五味杂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据许多专家学者考证,这首诗是李商隐为女道士宋华阳所写,表现了两人之间一段脱离世俗、不同寻常的恋情。其实,终唐一代,与女道士交游的文人名士不乏其人,但最终能够修成正果、终成眷属的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当然与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有关,与交往双方各自的身份、社会地位、文化差异有关,更与文人名士与女道士的交往心理、交往目的有关:或为求眷顾,曲意逢迎;或贪恋美色,逢场作戏;或追求时尚,满足虚荣……这种所谓的恋情本就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感情基础十分脆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若是遭遇社会嘲讽、家人责难等种种压力,分手便是早晚的事。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李商隐的这首《无题》诗,与其说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爱情诗,倒不如说是一首面对压力、斩断情丝的诀别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起句看似以“别”为切入点,描写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仔细琢磨,其实不然。“别”是因由,作者实质上更想表达的是他的“难”:爱情不为世俗所容,甚至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与阻挠,使得他们见面颇费周折,十分不易,这是其面临的客观困境;另一方面,从诗中隐含的意思看,这次见面后,他们似乎再无相会之期,几成永别。思念的痛苦,离别的感伤萦绕于心。这种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是其主观情感上的“难”。作者强调自己面临的主客观之“难”,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相见”“分别”之“难”,亦是表明重压之下,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纠结,面临的困境与艰难的抉择。既不能挣脱种种羁绊、冲出重围与对方相爱厮守,又不忍斩断情丝、劳燕分飞。实是进退两难,无可奈何。作者希望自己的“难”,能够得到对方的理解、体谅,那么“别”亦就显得悲情、无奈而又顺乎情理。
下句“东风无力百花残”,含蓄地揭示了“难”的原因:恋情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又缺乏有力的支持,他只能选择妥协,放弃爱情。“东风”有春风之意。有评论者认为,这一句是以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他们分别的时间背景: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而自己的恋情,也如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这样理解自有其道理,但我们知道,“东风”一词是有典故的,三国时期,孙刘联军在赤壁借助“东风”之力,打败曹操。所以“东风”又譬喻某种能改变历史走向、改写人物命运的神奇力量。揆情度理,李商隐此句也是应用此意:由于缺乏“东风”之力,他们的爱情之花就只能像百花一样任其凋零了。他希望对方能够谅解他的迫不得已,宽宥他的软弱无力。面对重重压力,他孤木难支,实在无力抗争,不得不忍痛割爱,结束恋情。
(节选自李锋军《东风无力爱亦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具有美好寓意,往往带来生机与希望,所以“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
B.陆游对“东风”的嫌恶比其他诗人更甚,“东风恶,欢情薄”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与痴情。
C.在唐代,文人名士与女道士交游之风盛行,但他们的恋情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感情基础脆弱,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
D.李商隐的《无题》一向被认为是一首情真意切的爱情诗,但作者更愿意说它是一首面对压力、斩断情丝的诀别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风”内涵丰富,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的想象。
B.从《礼记·月令》中的描写可知,“东风”在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材料二作者深入分析诗人写作的具体背景、倾诉对象,知人论世,提出了不一样的见解。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古诗词中“东风”的内涵,不过二者论述的角度和重心并不相同。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B.“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C.“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
D.“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钱钟书在《也是集》中提到“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以及获得的启示。
7、名篇名句默写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面临生死抉择时,有些人舍生取义,是因为“_______”;“义”比活着更值得珍重,并进一步指出,重义之心人人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他不因外界赞誉而更加奋勉;“___________________ ”表明他不因外界批评而更加沮丧。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 .如“_______”句表现了乐声婉转流畅的特点;“ ___________”则表现了乐声艰涩受阻 ?如泣如诉的特点。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诗经·卫风·氓》以“______________”写出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写出了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
(2)古诗词中,作者常用各种联想来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眺望故垒西边,便马上联想到“______________”;《虞美人》李煜中借助特征相似的联想“______________”来抒发自己故国之思的深重愁情。
(3)成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与古诗词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剪烛西窗”源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______________”;“乘风破浪”让人联想到唐代诗人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表现周瑜指挥若定,战绩卓越。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当文武大臣争相效力时,就可以达到他所期望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奖牌中有着明显的中国玉璧元素,玉质温润且有光泽,深受国人喜爱,且被古代文人作为意象引人诗句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3)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见到了徐公,先是仔细观察,感觉自己没有徐公美,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认定自己确实不如徐公美。
(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吃茗粥①作
储光羲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蔽炎晖。
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注:①茗粥:一种用茶粉煮的粥,亦称“茶粥”,具有清凉解暑之功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天气炎热,诗人就到朋友家梧桐树的树荫底下乘凉,诗中“梧桐”有赞美友人“凤栖于梧”的意思。
B.诗人吃了茶粥又吃饭菜,菜是山中的蕨菜和薇菜,都很平常,很切合山中的景象,也说明朋友可能是个隐者。
C.本诗时间跨度由中午到傍晚,中午暑气难耐之时作者在朋友家中做客避暑,傍晚暮霭乍起之时才肯下山归家。
D.本诗笔调自然、质朴,处处体现着作者的艺术风格,让人不仅领略了“茗粥”的妙处,也体会了诗歌的艺术美感。
【2】“当昼暑气盛”可谓全诗纲领之句。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茶粥清凉解暑之功效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问说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问无以广识 广:增加
B. 所谓交相问难 难:责备
C.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 夫子贤之 贤:认为……有才能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点题:学习一定要好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B. 第二段作者从反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用古代先贤的言行作为立论的依据。
C.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圣人采纳地位低微的樵夫的言论,舜帝有天子的身份却向平民询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D. 与《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本文着重从“问”的角度,主张“学必好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⑵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你的审题立意。
把两核有壳的生鸡蛋放在一起,不管到哪里,它们都是按各自原本的样子存在;如果去除了蛋壳,那它们只要一靠近,就可能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两枚鸡蛋孕育成了小鸡,小鸡就会破壳而出,相伴成长。
于是有人会说:“因为有阻隔,便有了独立的空间。”也有人说:“如果有人能跟我这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不分开,该有多幸福!”还有人说:“有没有外在的阻隔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在是否有力。”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