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泉州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手抚膺坐长叹 B.向君西游何时还 C.枯松倒挂倚绝壁 D.剑阁峥嵘而崔嵬

  •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劝学》,战国末期荀况所作。此文善于取譬,层层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等,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B. 《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所作。文章抒写了他与友人曲水流觞、游目骋怀的逸趣,和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的生命感怀,兼有超脱与深沉之情。

    C. 鲁迅,中国现代作家。他的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意在揭出中国人的“病苦”以进行“疗救”。

    D.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其剧作《哈姆莱特》讲述了哈姆莱特因多疑而误杀自己的妻子,最终懊悔自刎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营造风清气正的文明网络氛围,不能仅靠每一个人都来旗帜鲜明地反对网络暴力、不参与不助推网络暴力为主,而且应该在治理层面对网络暴力不姑息不纵容。

    B.英国某制药公司宣称采取暂停新冠病毒疫苗的第三阶段临床试验、启动标准审查是一种常规行为,目的是确保试验的完整性。

    C.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预选赛上,中国女足不仅用新的记录阻止了韩国女足的奇迹,而且以中国足坛不多见的血性修复了广大球迷的心理。

    D.日前,日本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水排入大海,中韩两方对日本罔顾国际社会特别是中韩两个重要邻国的反对做出这一决定表示强烈不满。

  • 4、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该是绿肥红瘦”,这里的“红瘦”是指什么花?(   )

    A.牡丹

    B.芍药

    C.海棠

  • 5、对文段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朔”是农历初一。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之意。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会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宗教那样通过教堂而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妻,“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郭齐家《家和万事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男尊女卑不是自古有之,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演变,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

    B. 家庭对一个人很重要,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精神保障,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幸福。

    C. 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唯有如此家庭才可能成为和谐的整体。

    D. 传统的孝道强调从孝顺父母始,然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报效祖国的高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强调了“父慈子孝”是孝道的内容,论证了“孝道”对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B. 文章论证传统夫妇之道时注重辩证论证,提出对其合理扬弃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C. 文章先总论家庭和睦的重要性,然后列举家庭和睦的表现,从而论证家和万事兴。

    D. 文章用引用和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中华文化是通过家庭来培育“懂得报恩”的品质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一个家庭充满矛盾,一家人不能同心协力发家致富,家庭就不会幸福。

    B. 西方通过宗教、中国通过家庭培育熏陶,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途径及内涵截然不同。

    C. 一代代继承祖辈志向、理想、事业、精神和意志是家族、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D. 一个家庭只有每个成员间的关系和谐,才能保证家庭关系、家庭模式的稳定,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说,虽然一点食物即可关乎生死,但若“_____,______"饥 饿的路人也不会接受;若“—”,即便是乞丐也会拒绝。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 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两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 远眺,盼望着皇帝临幸。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是对诗人自己回归自然的暗寓。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自由灵动的语句是“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论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

     

  • 10、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感叹自己没有功德,“_____”即可以拿着俸禄,因而“_____”,喟叹终日。

    (2)韩愈在《师说》中阐明择师方面不分地位高低和年长年少的原则:“_____”,无论年长年少,“_____”,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慨叹昔日的显赫人物都历史风雨中化为乌有的名句是“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内外两个角度论及国家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在表示后悔没有看清道路而久立彷徨后,“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自己迷途知返的选择。

    (3)李白《蜀道难》“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山亭水谢方半

    (南宋)朱淑真

    山亭水榭秋方半,风帏寂寞无人伴。愁闷一番新,双蛾只旧颦。

    起来临绣户,时有疏萤度。多谢月相怜,今宵不忍圆。

    注释:凤帏:闺中的帷帐。颦:皱眉。

    1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_______。

    2下列对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写出了时间及周围的环境。

    B.“凤帏”句让人联想起李商隐的“重帏深下莫愁堂”。

    C.三四句写旧愁来去新愁又生,“新”“旧”相映成趣。

    D.作品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主人公的形象,语言流畅自然。

    3请对作品结尾的画线句作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从愿,相州临漳人,后魏度支尚书昶六代孙也。自范阳徙家焉,世为山东著姓。明经举,授绛州夏县尉,又应制举,拜右拾遗。俄迁右肃政监察御史,充山南道黜陟巡抚使,奉使称旨,拜殿中侍御史。累迁中书舍人。睿宗践祚,拜吏部侍郎。

    中宗时,选司颇失纲纪,从愿精心条理,大称平允。其有冒名伪选及虚增功状之类,皆能擿发其事。典选六年,前后无及之者。上嘉之,特与一子太子通事舍人。从愿上疏乞回恩赠父,乃赠其父吉阳丞敬一为郑州长史。

    初,高宗时裴行俭、马载为吏部,最为称职。及是,从愿与李朝隐同时典选,亦有美誉。时人称曰:吏部前有马、裴,后有卢、李。

    开元四年,上尽召新授县令,一时于殿庭策试,考入下第者,一切放归学问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

    十一年,拜工部尚书。御史中丞宇文融承恩用事,以括获田户之功,本司校考为上下,从愿抑不与之。融颇以为恨,密奏从愿广占良田,至有百余顷。其后,上尝择堪为宰相者,或荐从愿,上曰:“从愿广占田园,是不廉也。”遂止不用。从愿又因早朝,途中为人所射,中其从者,捕贼竟不获。时议从愿久在选司,为被抑者所仇。

    十六年,东都留守。时坐子起居郎论粜米入官有剩利,为宪司所纠,出为绛州刺史,再迁太子宾客。二十年,河北谷贵,敕从愿为宣抚处置使,开仓以救饥馁。使回,以年老抗表乞骸骨,乃拜吏部尚书,听致仕,给全禄。

    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余,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文。

    (选自《旧唐书·卢从愿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

    B. 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

    C. 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

    D. 从愿以注拟非/才左迁/豫州刺史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等/玺书劳问/赐绢百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周礼》中所说的“嘉礼”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B. “践祚”指帝王即位。表此义的还有践阼、践极、践位、践事、践统等。

    C. 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D. 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政”表示归还权柄、辞去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从愿出身名门,才干出众。卢从愿是名门望族的裔孙,任山南道黜陟巡抚使时,奉命出使符合皇上心意,被授为殿中侍御史,此后屡受提拔。

    B. 卢从愿整顿朝纲,成绩斐然。中宗时朝中选拔官员的纲纪失常,乱象丛生,卢从愿精心整顿,使之有条有理。

    C. 卢从愿不畏权贵,受人敌视。卢从愿任职时坚持原则,为此受人忌恨。宇文融就秘奏从愿广占良田。后来卢从愿还遭人暗算。

    D. 卢从愿治政有功,却不廉洁。卢从愿广占良田,被皇上否决了任职宰相;后私自给官府卖米获利被宪司揭发获罪,被贬为绛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尽召新授县令,一时于殿庭策试,考入下第者,一切放归学问。

    (2)其后,上尝择堪为宰相者,或荐从愿,上曰:“从愿广占田园,是不廉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②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严复)

    ③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陶行知)

    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习近平)

    ⑤这是东方。在这里,新与旧也曾对立过,生与死也曾矛盾过。(李娟)

    读了上面五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