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霎时(shà) 虔诚(qián) 矗立(chù) 强词夺理(qiáng)
B.怠慢(dài) 缄默(jiān) 凫水(fù) 草长莺飞(zhǎng)
C.羁绊(jī) 膏药(gao) 腈纶(qIng) 怒不可遏(è)
D.堕落(duò) 瞭望(1iào) 迁徙(xǐ) 目眩神迷(xuàn)
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③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④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⑤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A.②①③⑤④
B.⑤③④②①
C.②①⑤③④
D.⑤③①④②
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
C.虽有千里之能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哥哥很爱看书,不过他只对漫画书感兴趣,对于文学类书籍总是袖手旁观。
B.他的球技非常棒,已经达到了为所欲为的水平,令人称赞。
C.草原上的牛羊在牧民的驱赶下回到了圈里,井然有序,络绎不绝。
D.“一带一路”把40多亿人联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诗人心情的变化一波三折:先是欣赏山景感到愉快惬意,接着对朋友即将相见充满了____之情,最后到达后变成____。
【2】《诗筏》认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请依据三、四句诗加以赏析。
6、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中,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 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选项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真诚善良
B.《五猖会》——父亲——封建家长
C.《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忱
D.《琐记》——衍太太——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2)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傅雷先生就在《傅雷家书》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他教导儿子待人要
谦虚,做事要___________,礼仪要得体,要有国家和名族的______________感,要有艺术、人格的
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磨上,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带我摘艾叶→①_________________→给“我”压岁钱→②__________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简要概括文中奶奶的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9、如果“人造生命”取得成功,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我们将有着怎样的生活?请你展开合理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