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臧克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B.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C.邓稼先,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1999年国家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D.《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谁是小屋的主人?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解放军是建造者,是小茅屋的主人。
B.梨花是小屋的照料者,是小屋的主人。
C.小屋的建造者和所有照料者都是小屋的主人。
D.小屋没有主人。
3、下列叙述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海底两万里》是美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B.《海底两万里》中的康赛尔是阿龙纳斯教授的仆人。他为人随和;他精通分类理论,遇到什么总是认认真真或者说一本正经地把它们分类。
C.《基地》是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的第一部,其他两部是《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
D.《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是英国女作家K罗琳创作的魔幻小说。
4、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_________的小胡同。
(2)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__________的小屋。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_________了。
(4)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__________。
A.偏僻 坍塌 取消 惭愧
B.荒僻 塌败 取缔 愧怍
C.荒僻 坍塌 取缔 愧怍
D.偏僻 塌败 取消 惭愧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六七十岁的老人尚且这样认真地学习电脑,我们这些年轻学生呢?
(2)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的任务。
(3)为了保护消费者,最近市工商局清查并了一批假冒伪劣商品。
A. 况且艰苦销毁
B. 何况艰苦烧毁
C. 何况艰巨销毁
D. 况且艰巨烧毁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聘(pìng) 湖泊(pō) 晌午(xiǎng) 燕然勒功(yān)
B. 羸弱(1éi) 亘古(gèn) 嗥鸣(háo) 怏怏不乐(yàng)
C. 铁镍(niè) 殷红(yīn) 卓越(zhuó) 锲而不舍(qì)
D. 铿锵(kēng) 孱头(chàn) 菌子(jūn) 屏息凝神(bǐng)
7、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沥血(1ì) 哽咽(yìng) 晌午(shǎng) 锲而不舍(qie)
B.菌子(jūn) 孱头(càn) 揩油(kǎi) 怏怏不乐(yàng)
C.吞噬(shì) 羸弱(léi) 无虞(yú) 心有灵犀(xī)
D.甲胄(zhù) 孤孀(shuāng) 震悚(sǎng) 迥乎不同(jiǒng)
8、【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楚有养由基者①,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②曰:“善射,可教射也矣③。”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④。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⑤,少⑥焉气衰力倦,弓拨矢钩⑦,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西周策》)
【注释】 ①养由基:人名。②过:经过。③可教射也矣:可以教他射箭了。④支左屈右:支起左臂,弯曲右臂。⑤而不已善息:却不因射得好趁此时休息。已,通“以”,因。⑥少:过了不久。⑦弓拨矢钩:弓身不正,箭杆弯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惟手熟尔 惟: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 轻:_____
(3)左右皆曰“善” 善:_____
(4)子乃曰可教射 乃: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2)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3】【甲】【乙】两文都和射箭技术有关,但所揭示的道理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夸张地描写木兰奔赴战场矫健雄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夸张的语言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明成语“扑朔迷离”出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 ,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 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②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③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④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⑤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⑥他只说:“我不吃。”
⑦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⑧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⑨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⑩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⑪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⑫“早埋了。”
⑬“呀,他什么时候……”
⑭“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⑮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再多问。
⑯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材料二
回族人重视丧葬仪式,人死后由亲属先为其净身,再裹上白布,然后下葬。下葬后第三天,亲友们携香油等礼品前来吊唁。吊唁时通常要宰牛羊,煎香油,请阿訇念经祈祷。以后每逢头七、二七、三七、四十天、百天、周年,都要煎香油做仪式,以祈求饶恕亡人生前的过失。
材料三
鲁迅先生最早提出“看客”一词。他在日本仙台读医科的时候,看了一个反映日俄战争的时事片:有个中国人给俄国人作间谍,被日本人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的是一群中国看客。“看客”就是观众、旁观者。以别人的痛苦为笑料,以别人的悲伤为快乐,无聊空虚、无知愚昧、冷漠麻木,是看客的共性。看客现象,展示了社会百态与世间冷暖。
【1】老王为什么在临终前给“我”家送香油、鸡蛋?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材料一说说“我”为什么对老王感到“愧怍”?
【3】课堂上同学们对老李是不是“看客”发生了争议,请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想象鸟鸣的幸福
①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它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天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渐渐沥沥的早晨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就是这样矛盾的统一体。在接近最乡村的人物或者物什时,我们会习惯地用城市的口吻说:那些乡村老大。
②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然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③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子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水墨画般的村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物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④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⑤这些可爱的小鸟,在20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鹄,-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
⑥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偿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唉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我生活的城市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1】阅读前三段,请概括鸟声的特点。
【2】第⑤段插叙20世纪50年代鸟遭受迫害一事和引用《瓦尔登湖》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析下列句子隐含的思想感情。
(1)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频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
(2)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
【4】文章最后一句说,“对于我来说,对我生活的城市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你是如何理解的?请根据文意概括解答。
12、作文
阅读与不阅读,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是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与寂寥。
请以“我的阅读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选材典型,叙事完整,突出细节。②说真话,抒真情。③思路清晰,中心突出。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⑤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