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各句中都有“之”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②及其所之既倦
③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⑦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
⑧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③⑤⑥⑧/①④⑦/②
B.③④⑤⑥/②⑧/①⑦
C.①②/③⑤⑥⑧/④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
B.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C.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农历十五。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古代学校名称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风乎舞雩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B.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5、下列对《红楼梦》的内容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脂评”说:“撕扇子是以不知情之物供娇嗔,不知情时(事)之人一笑,所谓‘情不情’。”这是贾宝玉所独有的“情不情”观念而用于物的一种表现。但在读者眼中,恐怕就是贵族公子哥的“暴殄天物”了。
B.王夫人逐走病重的晴雯致其惨死,把芳官们放给他们干娘遣嫁,逼得芳官和藕官蕊官斩情为尼,落入了水月庵和地藏庵两个老贼尼手里——整治宝玉身边的妖精成了抄检大的主要目的。
C.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黛玉已然了解了宝玉对自己的深情便抽身离开,遗憾而可怕的是,黛玉并没有听到他这番真情的表白,而是被赶来送扇子的晴雯听了去。
D.神瑛与绛珠的相互关爱之情,是产生于与人间相同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基础之上的,而“金玉良姻”,则是贵族之家富贵传流、门当户对的象征。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黄帝与奚仲。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称为“轩辕氏”。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辕”制造了车。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向延伸。“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
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辀、一衡、两轭一舆的双轮车。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字的形制相仿。延至西周时期,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狩猎、农事等诸多方面。《诗经》有305篇,其中就有57篇记述了车的内容。在先秦时代,车有“小车”“大车”之分:马拉的车叫“小车”,也称“轻车”“驰车”或“戎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车。“小车”地位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牛拉的车称“大车”,“大车”地位低,主要是运输之用,“平地任载之具”。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较之单辕车,双辕车车体牢固,载重量大。同是战国时期,人们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自此骑兵开始出现,战车有所消减。
秦汉时期,车的形制进一步完备,车的种类也更为丰富。以秦车为例,当时就有帝王用的金银车、安车、步辇,王侯用的高车、车,民间用的牛车、马车,军队用的轻车、重车,驿传用的传车等。汉末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行车里程的机械车,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文献记述,自东汉而后,张衡、马钧、祖冲之等多位科学家都曾制造出指南车,但均没有流传下来。
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仍沿袭前代。达官出行,流行不施车轮的辇与舆;民众运输,除马车外,牛车增多。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最为常见的是太平车和独轮车。太平车专供载货之用,有二轮和四轮之分,车行缓慢,由骡、驴、牛拖拽,大的太平车载重量可达数十石。独轮车也称“串车”,前后二人把驾,两侧二人扶拐,前用毛驴拽引,用于搬运货物,明代时称这种独轮车为“双缱独轮车”。清代出现了轿车(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与黄包车。
近年来,在两河流域、中东、欧洲等地陆续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车子,而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最早也只追溯到夏代,因此,学术界也便有了有关中国车起源的“本土说”与“西来说”之争。因为关涉到文明的发生,所以争论一直火热地持续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古代车的演化轨迹做一梳理,毕竟这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有关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文中有四种说法:黄帝发明、奚仲发明、众人发明和西来说。
B.殷墟出土了最早的中国古代双轮车,样式与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的许多“车”字相仿。
C.战国时期,战车有所消减,这是因为人们从匈奴那里学会了骑马,开始用骑兵参与战争。
D.从考古发现知道,中国古代车最早是夏代发明的,实证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车是某一个人发明的可能性不大,其根据是中国早期的车结构十分复杂等。
B.西周时期,车被广泛运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车分为大车和小车,而大车的地位比较高。
C.《诗经》中有57篇诗记述了中国古代车的结构及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D.太平车有二轮、四轮两种,车行缓慢,除了载货,还广泛运用在其他方面,因而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很常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记里鼓车和指南车在汉朝都出现过,前者是张衡发明的,后者张衡也制造并能流传下来。
B.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与前代相仿,高官出行用没有车轮的辇、舆,民众运输则用太平车、独轮车。
C.独轮车也叫“串车”,是用于运输的车辆,运行需要四个人,前后二人、两侧二人,并用驴牵引。
D.近年来,国外发现了公元前4000年的车子,所以有学者持“西来说”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车的发明晚于西方。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表达“严于己,宽于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
(3)《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写上层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_______,_______”抒发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的星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明镜,既贴切又形象。
(3)《琵琶行》中白居易描写了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______”,似述说自己平生的不幸遭遇;后是“______”,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一词中,柳永留下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将军列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不如子房。 (《高祖本纪》)
(3)太史公曰:《诗》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孔子世家》)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服度则六亲固。(《管仲列传》)
(5)__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
11、根据课文,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莲动下渔舟。
(3)随意春芳歇,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旌旆逶迤碣石间。
(5)____________,单于猎火照狼山。
(6)山川萧条极边土,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美人帐下犹歌舞。
(8)____________,皎皎空中孤月轮。
(9)少妇城南欲断肠,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应照离人妆镜台。
(11)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孤城落日斗兵稀。
(13)____________,绝域苍茫更何有
(14)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____。
(15)鸿雁长飞光不度,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等手法表现愁绪如春水奔流倾泻,无穷无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2)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我们有时离家在外,生活不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白居易《琵琶行》)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期、阎五朝隐、
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注)
宋之问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注)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公元705年,他们都因获罪被贬往岭南各地。宋之问赴贬的途中,经端州驿站时看见了他们在墙壁上的题诗,便感慨地写下这首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用“逐臣”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用“承”字表明了敢于担当的勇气。
B.“谓到南中每相见”与颔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现实与愿望的反差。
C.“分乡县”“音信稀”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抒发了诗人内心悲凉的情感。
D.“自怜能得几人归”用设问的方式,以深沉的长叹收结全篇,极富表现力。
E.这首诗平易晓畅、明白如话,遣词造句十分贴切自然,读起来音韵和谐。
【2】有人说,本诗所写情感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请结合全诗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六国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
C. 始速祸焉 速:快速
D.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从“赂者”和“不赂者”两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
B. 第一段末尾引用古人的话,强调了“以地事秦”必然招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C. 第二段采用假设推理的方式,推论六国若有不同于史实的做法,必不至于亡国 。
D. 选文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方法来说理,极具说服力
15、物理、化学实验中“解题的兴奋”,对生物世界奇异现象的发现,浩茫天宇中的神奇星光,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凡此种种,都有各自“发现的乐趣”。从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中选出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事,以“我的发现”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