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胡杨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的成功发射,举国人民弹冠相庆,共同感受伟大的繁荣富强。

    B.当初他对奶奶的病不以为然,结果那次竟成了决别,这点一直让他感到痛心。

    C.曾几何时,为了这个值得庆祝的纪念,多少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D.尽管霍金被疾病困在轮椅上,但他仍锲而不舍,创作了一系列科学著作。

  •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人生态度,是自我品质的一种反映。拥有乐观人生态度的,_________;拥有豁达_________人生态度的,_________;拥有平实人生态度的,一定是一个谦逊的人;拥有严谨人生态度的,_________。处处为他人着想的,_________;时时兼济苍生的,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

    ①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 ②一定是一个坚强的人

    ③一定是一个大度的人 ④一定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A.②③①④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①③②④

  •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我国宋代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 《木兰诗》是北宋郭茂倩编的,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C.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

  • 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风趣的比喻收束全诗,赞扬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智慧。

    B.“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飞遍了洛城。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那本来“无才思”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欲将春天留住。

    D.“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龙钟”意思是作者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华逝去。“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因远赴边塞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 5、选出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往事耳/大兄何事之晚乎 B.买骏马/愿为鞍马

    C.钱覆其口/徐杓酌油沥之 D.为市鞍马/驰千里足

  •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阅读爱好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要培养阅读的兴趣。

    C.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D.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7、将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

    ②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③聂海胜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飞船都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④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⑤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在后来的航天飞行中再也没出现过。

    A.④②①⑤③ B.④①②③⑤ C.③⑤④②① D.③⑤①②④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郑人买履》,回答小题。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买履者 :

    (2)之市: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这则寓言故事中郑人之言最具有讽刺性的是哪一句?(用原文语句回答)。

    【4】用“/”给下面两句话各划一处停顿。

    (1)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2)遂 不 得 履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独立蒙蒙细雨中。(《春寒》)

    (2)枕中云气千峰近,________。(《宿甘露寺僧舍》)

    (3)一年好景君须记,________。(《赠刘景文》)

    (4)________,莫言迁客似沙沉。(《浪淘沙》其八)

    (5)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________。(《望江南》)

    (6)闲梦江南梅熟日,________。(《梦江南》)

    (7)________,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

    (8)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蝶恋花》)

    (9)……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快乐单车》,完成下列小题

    快乐单车

    紫陌

    ①骑自行车上下班有一段时间了。骑自行车出行,环保健身不用说,我还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四季的温暖寒凉,体验春风、夏雨、秋叶、冬雪细致入微的变化与静美,一路走一路欣赏着它们给我的惊喜。

    ②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还是偷着学会的。那时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买辆新自行车可是件大事,车子也是家里添置的大件。父亲在乡中学教书,每天两个来回上下班,都是步行,地里还有一大摊活儿等着父亲下了班去干呢。为了节约时间,父母权衡再三,决定买辆自行车。父亲托在县里棉麻公司上班的舅爷给搞到了一张自行车票,用去家里的全部积蓄,推回了一辆“燕山”牌大“二八”自行车。

    ③这辆大“二八”自行车结实,载重量大,农忙时,一星半点的,可以往家驮粮食。哥哥、姐姐先后在父亲教书的学校上初中,上学下学,风风雨雨,父亲用这辆自行车将儿女们驮着送入了高中、师范。哥哥、姐姐初中毕业,我又上了初中,父亲自行车的后座又坐上了我。

    ④后来,小舅舅把他的一辆自行车给了我,虽然不是新的,但总算可以自己骑行上下学,不用再搭爸爸的车子。每个清晨,每个黄昏,骑行在乡间的土路上。春天,两侧高高的白杨吐绿长叶,巴掌大的树叶在风中“哗哗”作响,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油油铺向天边,新鲜泥土的气息伴着庄稼的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夏天,浓荫蔽日,蝉儿藏在树叶下不知疲倦地高叫着,忽尔一阵雨过,骑车可就难行了,车轱辘和瓦圈当中塞满泥,车轮转动不得,还得从路边捡根棍,一边走一边捅泥,寸步难行,一身泥水。秋天,树叶凋零,落叶铺满土路,骑车从落叶上碾过,“沙沙”作响。冬天,一场大雪过后,骑车上学就显得艰难,天冷地滑,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车摔倒路边。

    ⑤有坦途、有风雨、有艰难,这辆二手自行车陪我度过了初中生活,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天上学放学后座上都会载着一个同学,有时甚至是两个——前边大梁上也坐一个。有一次三个人一辆车,又说又笑,又打又闹,一不小心冲进了路边的排水沟,一人一身土一身泥,却仍然“哈哈”大笑。我们在风中,在雨中,在阳光里,在白杨下,一路高歌,一路欢笑,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六里地距离成了最快乐的旅程。

    ⑥我上高中时,哥哥姐姐都已工作了,高中学校在县城,离家三十多里地。哥哥姐姐共同出资,给我买了辆“梅花”牌“二六”大链盒自行车,小巧精致,这是真正意义上属于我的自行车。从此,这辆车风风雨雨陪伴我辛苦、充实、不断成长的高中生活,然后把我送离了高中,送离了县城,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⑦每当骑车而行,风儿掠过耳畔,似又回到青春飞扬的少年时光,回到泥土飘香的乡间土路,回到那回不去的从前……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自行车为线索,回忆了有关自行车的几件往事,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B. 第②段中,父母权衡再三才决定买辆自行车,表明了“我”家境的贫穷,父母的吝啬。

    C. 第④段生动地展现了乡间土路上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表现了“我”骑车上下学的兴奋与烦恼。

    D. 第⑤段在叙述基础上抒情,骑车上学的路上有坦途、有风雨、有艰难,但更是充满了少年的快乐。

    2请简要概括与自行车有关的三件事。

    3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品析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辆车风风雨雨陪伴我辛苦、充实、不断成长的高中生活,然后把我送离了高中,送离了县城,让我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朋友都把自己裹得密密实实,我也戴着帽子,把绒袄的拉链直拉到喉咙。一行八九人,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这是临别济南的前一天上午,山东大学安排带我们来看黄河。车沿着二环东路一直驶来,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③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④天高地迥,河景完全敞开,触目空廓而寂寥,几乎什么也没有。河面不算很阔,最多五百米吧,可是两岸的沙地都很宽坦,平面就延伸得倍加辽远,似乎再也够不到边。天和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沙地是稻草黄带一点灰,泥多则暗,沙多则浅,上面是浅黄或发白的枯草。

    ⑤“河面怎么不很规则?”我转问朋友。

    ⑥“黄河从西边来,”他说,“到这里朝北一个大转弯。”

    ⑦这才看出,黄浪滔滔,远来的这条浑龙一扭腰身,转出一个大锐角,对岸变成了一个半岛,岛尖正对着我们。回头再望此岸的堤坝,已经落在远处,像瓦灰色的一长段墙。又回头对朋友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⑧于是朋友领路,沿着一大片麦苗田,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小心翼翼中,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⑨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地,令人兴奋。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绕河套、撞龙门、过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自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⑩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喂养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

    ⑪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的女儿也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我的告别这一片厚土时,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⑫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第二天清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文章有删改)

    (注)作者:余光中,台湾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陆,代表作《乡愁》等。

    1文章围绕“看黄河”写最叙事。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最及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触摸河水前所见之景:

    长风挟着细沙卷地刮来→________堤坝像瓦灰色的墙

    触摸河水后所想之事:

    黄河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民族遭受的磨难→________→徐显明过黄河感慨流泪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3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绕河套、撞龙门、过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的理解。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目:未曾忘却的记忆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