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火车过了敦煌,从车窗向外望去,我的心灵为之一震,茫茫大漠,赤地千里,沙丘连绵,万物绝踪。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旷远和雄浑从心底涌起。
B.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短小精悍,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发表了《神鞭》等优秀作品。
C.除了馒头配白开水,老李三个月来不识肉滋味,今日结束了户外工作,终于能尝鼎一脔。
D.我头上树木的宏伟、四周灌木的纤丽、脚下花草的纷繁使我目不转睛,不知道应该观赏还是赞叹。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表演秦腔时,嗓音穿云裂石,极富感染力,征服了现场的观众,更征服了眼光挑剔的评委,获得了本次比赛金奖。
B.贵州高三学生抛书事件引起广泛争论,有人力主严惩,其实学生只是借此缓解压力,不足为训。
C.入夜,月色溶溶,水面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促膝畅谈,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D.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3、下列加点词活用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群贤毕至/君安与项伯有故
C.死生亦大矣/素善留候张良
D.王无罪岁/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对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其欣于所遇 ②此余之所得也 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④引以为流觞曲水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⑥仰观宇宙之大 ⑦客有吹洞箫者
A.①③/②⑤/④⑥/⑦
B.①②③/⑤/④⑥⑦
C.①③/②⑤/④/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①如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②必固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安人④不念居安思危⑤以膏泽斯民⑥则思虚心以纳下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弘兹九德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⑤⑦⑧ D.④⑤⑧
6、(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 “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 “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⑦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⑧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虽然,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节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8月9日)
【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从笔墨、造型、墨与水的调和、宜纸等方面,阐明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B. 第③段中,宗白华认为书法之所以能取代音乐,是因为笔墨艺术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
C. 第⑤段阐述笔墨的特殊性灵在于能够显现文人的精神,传达情感和思想,体现人们的审美追求。
D. 第⑦段中,苏轼能将他的操守落实到作品中,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黄庭坚认为他是出类拔萃的。
【2】(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引用古今名人的精辟见解,以突出笔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力与艺术魅力。
B. 文章后半部分论证了中国人用笔墨艺术外化精神世界,内化道德人格,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C. 文章以介绍笔墨的特点为前提,重点论证中国文人对笔墨的超越,是按照内在逻辑逐层推进的。
D. 第④段独句成段,承接上文,表达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表明下文将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笔墨的“超越”的具体内容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作为书画主要工具的毛笔、墨,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 在中国书画的传统中,笔墨已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而不仅限于物质的追求。
C. 笔墨的训练本身不是目的,调笔用墨不仅是技术性的活动,而且是道德人格的修炼。
D. 笔墨游戏的价值取向在挥毫泼墨之中让庄禅哲学融入其内,以陶冶情操、释放个性。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9、(1)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_____,为欢几何”的慨叹。
(2)柳宗元写作《种树郭橐驼传》的出发点是“________。”
(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
(4)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得出“___,___,岂独伶人也哉?”的历史结论。
(5)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说自己未老先衰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_____,而齿牙动摇。”
(6)《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出孔子民主平等的句子是“______?亦各言其志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如果“________”,那么小草可以做它的小船,而放置杯子就会贴在地上。这是因为“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荀子以设喻引出“ _________,_______”的论断,进而推出人只有博学自省,才能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观点。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李白《蜀道难》笔下“________,________”的水石激荡,山谷空鸣。
(2)《离骚》中表达屈原“只要保持本心确实美好,哪管别人是否了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中国之美,美在宫阙,美在杜牧《阿房官赋》中“________,________”的萦回曲折,屋角尖耸。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宋荣子不因外界评价而改变自我的操守。
(2)杜甫《秋兴八首》中(其一)“________,________”二句,生动地展现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3)苏轼的《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筋。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夕阳下的一幅送别图。夕阳斜照,几片红霞,诗人和朋友,手挽着手,饮酒送别。在轻快明丽的景色衬托下,友朋宴别的感情显得深情而明朗。
B.领联中“每年春草芳”承接前句“行人莫叹”,用比喻手法,诗意委婉含蓄,代指京中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中举的机会很多,正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C.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蓝关、湘浦是友人前往南海的必经之地。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D.尾联以更深一层的劝勉作结。“十二楼”即传说中昆仑山的仙人居所,此处借指俗世繁华。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间惆怅留连,不要执着于人世浮华。
【2】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各题。
①元行冲,河南人。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②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③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④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⑤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并奏原之(______)
(2)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亦犹蓄聚以自资也( )
A.供给 B.资历 C.资费 D. 积蓄
(2)堪充旨味者多( )
A.心意 B.命令 C.美好 D.意义
【3】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B.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C.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D. 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
【4】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5】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仁杰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感动
B. 自傲
C. 庆幸
D. 欣慰
【6】第②、③段“编撰史书”和“察案”两件事分别反映了元行冲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15、根据要求写作。
课文中,作者因为对伟大的科学家未完成的理论充满好奇,而发奋读书钻研,他说“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你是否有过阅读的乐趣呢?请把你的读书经历和体验写出来,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