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宁德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记者观察,浏阳的街边冷饮店盛装饮料的杯子,大多是塑料杯为主。

    B.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C. 通过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的唯一途径。

    D.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博览会,举行了110余场新产品新技术发布。

  •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B.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C.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散文集《生死场》《牛车上》。

    B.《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C.鲁迅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D.萧红与鲁迅先生是师生关系,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便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的。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17年又有1 000万贫困人口脱贫,这样的减贫速度,在世界乃至中国史上都堪称奇迹。

    B.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

    C.赣州市图书馆珍藏有蒋经国先生在赣南创办的《正气日报》《新赣南报》《民国日报》等古籍善本。

    D.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 5、关于《红岩》《三国演义》,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红岩》中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B.《红岩》中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

    C.《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刘备为其加封号为“虎威将军”,他的英名是在单骑救主一战中奠定的,在截江夺主后更是声名远播。这位德才、胆识、谋略都高过同辈的真英雄是马超。

    D.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黄盖行苦肉计之事。为了让曹操上当,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黄盖故意大唱反调。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随后黄盖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学校举行的元旦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女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同学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随着两个儿子的出世,家庭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她不得不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可她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挣的钱少得可怜。

    C.他搜集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图书来看,仿佛走进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名胜区,每跨一步总要点头叫绝,赞叹地说“平生初见”。

    D.这些人垂头丧气,连眼皮也不敢抬,个个噤若寒蝉,都挤到角落去找遮掩的座位,正襟危坐,就像待审的犯人。

  • 7、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②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

    ③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④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⑤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A. ①⑤②③④ B. ①④②⑤③ C. ②⑤①④③ D. ⑤②④①③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现荷于胡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大白诗云“清水出笑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2)陶后有闻

    (3)便欣然忘食   (4)余以为妙

    2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甚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4读文赏荷。

    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文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赏荷,可见其神美。甲文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文称荷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上句默写下句,或根据下句默写上句。

    (1)宣室求贤访逐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贾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3)有约不来过夜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约客》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

    (5)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

    (7)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8)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二)文学作品阅读。

    大地的馨香

    朱宜尧

    (1)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温暖,伴着书香。

    (2)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3)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机。

    (4)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

    (5)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喜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身子虽有劳累,却神采奕奕。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所以我不担心父亲。

    (6)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7)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雪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十分的硬朗与矍铄。

    (8)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9)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10)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11)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不负青春不负我,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一旦错过了,就不再来过。

    (12)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13)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14)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

    (选自《新青年》2017年第4期,有删减)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

    2“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你赞同文中父亲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标题“大地的馨香”的理解。

    4朱宜尧在文中写道:“这倒让我有些愧疚。”杨绛在《老王》中也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老王》

  • 11、现代文阅读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常常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她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以后还给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不知道要搬到哪儿,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仿佛丢了东西似的。知道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有去上学,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儿。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的哥哥站在车厢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可没有说出来,车速很快,一溜烟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   ,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候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此生也就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又说:“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沭浴着温暖的阳光……”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有些美只适合放在心里,就像一坛陈酒,—旦打开味道就淡了。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并把它传递下去吧。”

    信是那位主持人写的,王丽晨是他的妹妹。她已于三年前病逝。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有删改)

    1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根据文章情节的发展,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第⑥段男孩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写了女孩的哥哥,请简析这一人物在此处出现的具体作用。

    4请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

    5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60分)

    题目:接送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

    ②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所在学校。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