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海陆位置
D.太阳辐射
2、中东地区最为缺乏的事物是( )
A. 石油资源 B. 宗教人士 C. 水资源 D. 沙漠土地
3、关于东北地区农林基地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首先是商品粮生产基地 B. “北大荒”土地资源要大力开发
C. 要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D. 停止天然林的砍伐,加强植树造林
4、关于运用地图认识我国东北地区地理事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读“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认识其邻国、邻省(区)和濒临的海洋
B. 读“东北地区地形分布”图,认识其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C. 读“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图,认识其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
D. 读“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分布”图,认识其气候类型分布状况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加强国际合作尤为重要,这是因为:( )
A.任何国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与其他国家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
B.发展中国家要从发达国家引进全部资金、设备、技术及管理经验
C.如果离开某一大国,其他国家就都无法生存
D.发达国家要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全部原料,并售出全部产品
6、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其主要原因是( )
A. 所属温度带不同 B. 海陆位置不同
C. 所处湿润地区不同 D. 地形因素不同
7、下列关于北京市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京市西部和北部是广阔的平原 B. 北京市东南部是连绵的山地
C. 北京市平原和山地的过渡地带是较为平坦的盆地 D. 北京市东南部是广阔的平原
8、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下列属于“三江源”的是( )
A. 珠江 B. 黄河 C. 塔里木河 D. 怒江
9、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 )
A.干旱
B.寒潮
C.台风
D.洪涝
10、下列关于港澳与祖国内地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港澳经济发展与内地无关
B.港澳经济发展主要靠自身资源丰富
C.港澳经济发展主要靠自身位置优越
D.港澳与内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11、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19年3月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这体现了北京城市职能之一是 ( )
A. 钢铁工业中心 B. 经济发展中心 C. 政治中心 D. 国际交往中心
12、我国“三大火炉”是重庆、武汉、南京,其中重庆和武汉的纬度位置都基本相同,冬季,这两个城市比较更温暖的是( )
A.武汉 B.重庆 C.差异不大 D.都有可能
13、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是( )
A.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B.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C.改良盐碱地,改善生态环境
D.大力兴修水利,发展粮食生产
14、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有多种菜系,下列四种菜系相对应的省区及省会城市正确的是( )
A.“闽菜”—福建—杭州
B.“湘菜”—湖北—武汉
C.“鲁菜”—山东—青岛
D.“川菜”—四川—成都
15、青藏高原的气候“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下列原因,与此无关的是( )
A. 纬度高 B. 海拔高
C. 白天日照强烈 D. 气温日较差大
16、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南方水网地区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猪场拆迁潮涌现,许多养猪大企业纷纷向东北等地迁移,出现了“南猪北养”的局面。据此分析引起“南猪北养”局面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河网密度
C.市场需求 D.生产规模
17、素有“中非宝石”之称的国家是
A.南非
B.坦桑尼亚
C.肯尼亚
D.刚果民主共和国
18、有关南极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是指南极圈以南的南极大陆地区
B.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地区。有冰雪高原、白色荒漠和风库之称
C.我国所有的考察站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D.南极地区是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因降雪丰富有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19、下列关于北京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 北京最近的出海口为北戴河
B. 北京曾为元、明、清等几个王朝的首都
C.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最大的商业及金融中心
D. 八达岭长城是依太行山而建
20、下图为“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新疆段示意图”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塔里木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 )
A.铁、石油
B.石油、天然气
C.煤、天然气
D.煤、铁
【2】开发塔里木盆地矿产资源会遇到的困难环境是( )
A.缺氧
B.多冻土
C.多沼泽
D.多风沙
【3】西气东输工程的运输方式是( )
A.公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管道运输
D.铁路运输
21、以长江为轴线的_______地带与贯穿南北的_______经济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了一个形如英文字母“H”的经济格局。
22、台湾岛上的主要气候类型有_______种,南部应是_______气候。
23、香港位于________的东侧,与广东的________市相邻,由香港岛,________,和“新界”组成。
24、苹果、葡萄、梨是我国地理区域________地区的主要水果;南方地区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亚热带水果是________。
25、中国以世界上________%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________% 的人口,这被公认为是一个奇迹。
26、降水有什么特点?降雨集中在 ,冬季降雪 。
27、华北平原的作物熟制是 。
28、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有:塬、________、峁、川。
29、___是温带草原上的传统民居,便于牧民拆迁、搬运和安装。
30、青藏地区主要牲畜有________ 、藏绵羊、藏山羊.
31、读下面两幅国家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国都濒临____________洋,主要信仰的宗教都是__________教.
(2)图中A、B两国都是世界上重要粮食_________出口国,它在A国主要分布_________(①、②)区域中,该国农业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A国是世界_____________产业基地,该产业中心“硅谷”位于___________(填城市名称)的东南部.
(4)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是________(填字母),该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分布着全国最大的城市______________.
32、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图”(图1)和“我国西部部分区域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气候高寒,同时太阳辐射强的区域是_________。(填字母)
(2)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坎儿井位于图1中的_________区域。(填字母)
(3)图1中,C区域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__;D区域的耕地类型是________。
(4)图1甲乙丙三地中,1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的是________地;造成甲、丙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5)图1中,B区域自然景观由西向东逐渐过渡为________。
(6)图2中,甲区域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地区,甲区域沿着A→B→C的方向,降水逐渐_______;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西北地区最适合发展的农业部门是______;与图5中的D区域相比较,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气候条件是______。
(7)图2中,C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_______等能源矿产,此类资源主要蕴藏在_______盆地,此资源的最佳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
(8)图2中,甲区域由于天然降水较少,农业类型属______;乙区域农业类型属________;请写出一种乙区域的牲畜________。
(9)某同学乘坐火车经过“三江源”湿地时,发现多处草场退化严重,如果这一现象加剧,对“三江”的中下游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是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
33、读我国四大区域图,完成问题。
(1)青藏地区成为众多大河的发源地,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2)青藏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分界线基本与我国地势第__________级阶梯的界线吻合,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__
(3)关于青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场资源不足,加上过度放牧,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B.长期种地不养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大幅度下降
C.暴雨集中,土质疏松,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气温低,牧草矮小,载畜能力低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千古流传,屈原之名尽人皆知,让人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福建省尤为盛行赛龙舟,如闽南漳州的九龙江,年端午节期间的赛龙舟足足十天,场面非常壮观,岸边观赛民众人山人海,宽阔的江面上龙舟破浪如飞。青碧河水,青山倒影,美如一幅山水画卷。
材料二福建省主要河流分布图、福州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赛龙舟盛行的是____地区。从气候因素考虑,该地区端午节前后气温较____(高或低),有利于赛龙舟。
(2)分析九龙江盛行赛龙舟有利的自然条件。
35、下图是我国南部珠江口区域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________特别行政区,与A毗邻的经济特区B是________。图中D是A与祖国内地直通的南北铁路干线:________线。
(2)图中与我国另一个特别行政区毗邻的经济特区C是_______。
(3)城市E是______,别称“______”,它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请举两例典型文化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
(4)珠江三角洲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交通便利,是中国的“________”。
(5)珠江三角洲充分利用优势,引进大量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________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