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验之以事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为天下笑者,何也
2、下列加点字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取人则不然 兵强则士勇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C.又欲肆其西封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D.族秦者秦也 谁得而族灭也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 福建崇安人,宋代词人。世称柳屯田或柳七。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伎填写歌词,其词在当时流传甚广,形成“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局面。
B. 《苏轼词两首》选自《东坡乐府笺》,作于元丰五年。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蔡襄、米芾、黄庭坚称“宋四家”。开创了豪放派。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名《太史公书》。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共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50余万字。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后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的是东汉的历史。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河南淅川东)人,历史学家。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他的文章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4、下列各句对于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中的“六艺经传”指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教材里选的是上篇。
C.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是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平原君,赵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以招揽宾客著称。
D.《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苟况所作,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5、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宁许以负秦曲②其一人夜亡③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④序八州而朝同列⑤或师焉,或否焉⑥天下云集响应⑦非能水也⑧空以身膏荒野
A.①④⑧/②⑤/③⑥/⑦ B.①④⑧/②⑥/③/⑤⑦
C.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D.①④/②⑥⑦/③/⑤⑧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②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礼却不需要这种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用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③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获取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的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个前提。
⑤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尽管从某种角度说它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野蛮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和法律、道德不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人治”“法治”的普通性认知出发,引出文章的观点,指向“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议论。
B.第②段在阐释礼的基础上,比较“礼”“法”的异同,并说明了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
性。
C.第③段论述人们为何保守于传统,这和乡土社会的安土重迁密切关联,并引用孔子的话强化这一观点。
D.文章还通过对比分析法律、道德、礼之间的不同,进而推论礼治不是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礼和法律从内涵上来说,确有相同之处,都是规范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维持规范的力量。
B.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有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
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乡土社会缺乏变化。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两句来总结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用“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自己年复一年的欢场生涯。
(3)在李商隐的《锦瑟》中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曲折地表达怅惘的苦痛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诗段,回答问题。
琵琶行(并序)(节选)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 “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 “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 “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2】以下对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 “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强调了弹者和听者都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之中。
C. “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 “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3】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对描写音乐的作用,并另选本首诗带“月”的诗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宦官)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B.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C.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D.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2】下列与本文相关的文化知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春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鸿门宴》选自《项羽本纪》。
B.李广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将,有“飞将军”的美称,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里有王昌龄对李广的赞誉。
C.“结发”就是“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指童年或年轻为结发。文中“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中的“结发”就是这个意思。
D.匈奴是历史上上生活在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的统称。胡人原指戈壁以北的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族群。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匈奴则自称为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跟从李广训练士兵的一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结果宦官被匈奴人放箭射伤,逃回到李广那里。
B.面对匈奴的几千名骑兵,李广的百名骑兵大为惊恐,想要逃跑,李广却不断下达前进的命令以诱敌,匈奴果然中计领兵撤离了。
C.李广宽厚爱人,也为士兵爱戴,士兵乐于为他所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时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D.最后一段末,作者引用谚语,以桃李比喻李广,李广忠诚信实的品德,得到人们的敬仰,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深深的敬佩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10、请以《那天多么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