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十九,五十二回写宝琴所披凫靥裘,就是什么动物头上的毛作的?
A.鸳鸯 B.雉 C.孔雀 D.野鸭子
2、《呐喊》中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句子,对下列句子出处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是《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呐喊。
B.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这是《一件小事》中“我”的反省。
C.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社戏》中“我”的思考。
D.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是《阿Q正传》中阿Q的口头禅。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
B.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铦:锋利
C.余威震于殊俗 殊:非同一般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4、下列句子描写林黛玉的是( )
①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②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④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⑤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⑥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⑦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⑧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A.①④⑦ B.⑥⑧ C.④⑥⑦ D.②③⑤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字余曰灵均 B.晋军函陵
C.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D.名曰《指南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锅人补的是什么
干亚群
每隔一段时间,母亲会把家里做饭的铁锅拎出去,拿一把铲子“咻咻”地刨。锅灰清除后,饭煮得特别快。可锅像人一样是有年纪的,上了年纪的锅就像老人一样会豁嘴。锅是慢慢老的,从渗一滴水开始,一点点地漏。这时候,锅与人一样等候补锅人的出现。如果补锅人不出现,锅就一直耷拉着耳朵,补锅人不来,锅就没办法被端到灶上,就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不经老师允许不能坐到座位上去。
锅渗水了,不能煮饭。母亲心急火燎赶到集市上买了一口新锅。新锅烧开的第一锅水是不能喝的,带着一股生铁味。锅冷却后,母亲拿着一片月牙形的砂轮,不停地锉,新锅大张着嘴巴,发出“啊嘎啊嘎”的声音。新锅的饭菜里有一股生铁味,吃在嘴里涩涩的。所以,母亲宁愿补一口旧锅。
补锅人是外乡人,他的脸灰扑扑的,似乎因为整天跟锅打交道,那些锅灰都腻着他。补锅人年龄不好猜,看上去过于沧桑,脸上的皱纹像机耕路一样。补锅虽不是力气活,但有时会看到他流汗,那些汗纵横流淌,流过沟沟壑壑后才滴下来,落到地上分成八辫。那些汗是热出来的,他得把一些敲烂的锅铁放进炉中,待锅铁熔化了,用铁水补锅。
补锅人用一把小榔头,围着锅的破洞轻轻敲,一些经不起敲的铁锈碎片纷纷坠落。这是补锅的第一道程序,像一位医生的清创术,得把周围坏死的组织清理掉。与坏死的组织不同的是,那些碎片有再生的价值,它们还得回到原来的位置。补锅人把铁锈片收集起来,放进炉中。有人戏称补锅人是锅的再生父母。
补锅人有耐心,不急不躁拉着风箱。只有我们按捺不住,个个伸长脖子去瞧。补锅人看见了,腾出一只手冲我们摇摆,叼着烟的嘴巴含含糊糊发出一串声音。我们的好奇心并没有因为他的阻止而消失,反而与他炉底的火一样旺起来。
这时有几只破旧的铁锅被人拎过来。来人咨询锅还能不能补,补的话多少钱。补锅人像一位老中医,一丝不苟地执行望、闻、问、切的程序,捏捏,敲敲,瞧瞧,对破锅一一做出诊断,有的可以小补,有的大补,但大补的工钱有些贵,所以他劝人别补了。至于小小补,他有时干脆免费。
那些得到免费修补服务的婶婶们,叽叽喳喳给他几句赞美,补锅人呵呵应着。别人和他讨阶还价,他也呵呵应着。接着,他呼呼,吹几口烟灰;又呼呼,那是拉风箱。补锅人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
碎铁慢慢消失了,只剩下红彤彤的水。他欠了欠身子,左手拿了一块布垫,上面装有火灰。右手用长柄铁勺从炉上的锅中舀出一点铁水,放到左手的布垫上。放下铁勺的同时,一手拿卷布条用力压铁水珠,使铁水珠嵌在旧锅的破眼上。他似平胸有成竹,过了一会,补锅人把布条拿开,锅上的眼不见了。
补锅人走了,带着一句响响亮亮的“补锅哦”。他一走,所有补过的锅再次坐到灶眼上,延续着人间烟火。
吃大锅饭,吃铁锅煮出来的米饭,居然成了现代人的一个念想。只是,补锅人的修补这个念想,已无力实现。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买新锅这一事件交代了当时愿补旧锅的原因,也自然引出了下文的补锅情节。
B.补锅人的汗水顺着脸上的皱纹纵横流淌,既写出了补锅的不易,也增强了感染力。
C.文章两次把补锅人比作医生,意在说明补锅人能通过高超的技艺使铁锅重获新生。
D.文章卒章显志,在表达对补锅行当怀念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不解。
【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章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补锅人补的是什么?
7、(1)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孟子对兴办学校教育、传承孝悌观念的极大重视。
(2)《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间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谴疟鬼
韩愈
屑屑①水帝魂,谢谢②无馀辉。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
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
岂不忝厥祖,靦③然不知归。
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
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
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
(注)①屑屑:不安;②谢谢:辞别;③靦(miǎn):面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气盛言宜,把疟疾比作疟鬼,斥其辱没家门,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
B.疟鬼是水帝不肖之子,喜欢耀武扬威,趁秋季到来,为害人间,被百姓咒骂。
C.写疟鬼恬不知耻,在病人呕吐物中求食,不避污秽,侧面描写疟疾病症之重。
D.诗人劝疟鬼回家陪伴家人,在想象神明之境的时候借鉴了楚辞中的丰富意象。
【2】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标题。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正月,高祖率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乘,发自豫章。二月,次桑落洲,遗中记室参军江元礼以事表江陵,承制加高祖鼓吹一部。是时僧辩已发湓城,会高祖于白茅湾,乃登岸结坛,刑牲盟约。进军次筅湖,候景城主张累弃城走。
三月,高祖与诸军进克姑孰,仍次蔡洲。候景登石头城观望形势,意甚不悦,谓左右曰:“此军上有紫气,不易可当。“_乃以木笼贮石沈塞淮口,缘淮作城,自石头追青溪十余里中,楼雄相接。诸将未有所决,憎辩遗杜崩问计于高祖,高祖曰:“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书樂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發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今围石头,须渡北岸。诸将若不能当锋,请先往立栅。”
高祖印于石头城西横陇筑栅,众军次连八城,直出东北。贼恐西州路断,亦于东北果林作五城以通大路。景率众万余人、铁骑八百余匹,结阵而进。高祖曰:“军志有之,善用兵,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今我师既众,贼徒甚寡,应分贼兵势,以弱制强,何故聚其锋锐,令必死于我?“乃命诸将分处置兵。
贼直冲王僧志,僧志小缩,高祖遣徐度领弩手二千横截其后,贼乃却。高祖与王啉、杜龛等以铁骑悉力乘之,贼退据其栅。景仪同卢辉略开石头北门来降。
荡主戴冕、曹宣等攻拔果林一城,众军又克其四城。贼复还,殊死战,又尽夺所得城橱。高祖大怒,亲率攻之,士卒腾栅而入,晠复散走。景与百余骑弃槊执刀,左右冲阵,阵不动,景众大溃,逐北至西明门。景至阙下,不敢入台,遣腹心取其二子而遁。
高祖率众出广陵应接,会景将郭元建奔齐,高祖纳其部曲三千人而还。僧辩启高祖镇京口。
(节选自《陈书·本纪第一·高祖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B.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竞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C.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D.前柳仲礼数十万兵隔水而坐/韦粲之在青溪竟不渡岸/贼乃登高望之/表里俱尽/肆其凶/虐覆我王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祖,指陈高祖陈霸先,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曾率兵平定候景之乱。高祖是他的尊号。
B.表,给皇帝上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等。文中用作动词,指启奏,上表章给皇。
C.阙下,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又可指京城。和“城阙”意思相近,文中指石头城建康。
D.部曲,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部有曲。借指军队或私人军队,也值部属、部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高祖善于因敌制宜。侯景利用秦淮河设防,防范周密,官军无计可施,问计高祖,高祖能够相机行事,谋划得当。
B.陈高祖善于调动敌人。根据敌众我寡的形势,高祖分散部署,迫使叛军分散防守,从而取得战役的主动权。
C.陈高祖善于出奇制胜。高祖派兵从后路拦截叛军,又亲率骑兵乘胜追击,击退了叛军的进攻。
D.陈高祖作战勇猛。当叛军得势之时,陈高祖怒不可遏,亲自率兵攻击敌人,重新夺回城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僧辩已发湓城,会高祖于白茅湾,乃登岸结坛,刑牲盟约。
(2)乃以木笼贮石沈塞淮口,缘淮作城,自石头迄青溪十余里中,楼雉相接。
【5】文中讲述了关于高祖的哪几件事情?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告别初中生活,同学们怀揣梦想,走进文化底蕴丰厚的高中校园,徜徉于知识海洋,触摸科学与时尚,享受爱心的阳光……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请以“校园生活,因_____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如:友谊、变化、诚实、她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