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辽源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对文段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我国古代一月内有些日期有特定的称呼,“既望”是农历十五,“朔”是农历初一。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近年来,随着网络书店的迅猛发展及电子阅读的日渐普及,很多实体书店都难逃十室九空的命运,令很多经常做客书店的人们感慨万千:难道实体书店有一天终会成为明日黄花

    A. 十室九空   B. 做客   C. 感慨万千   D. 明日黄花

  • 3、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组是( )

    一个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因为埤入诗歌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 这些地名融入诗歌,存储着           ,记栽着           ,隐含着           ,寄寓着           ,彰显           

    ①个人的道德力量和价值指向  ②鲜活的时代生活内容  ③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

    ④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  ⑤沧桑的中国历史变迁

    A. ②①③⑤④

    B. ①②⑤④③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②⑤①④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派出所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会议室内,宣讲团成员与左权县公安局党员干部代表、寒王派出所民警济济一堂

    ②此案同样引人深思,为何个别环保干部不仅没有成为“治污先锋”,反而想方设法篡改数据,本末倒置

    ③我们站在长沙市岳麓区含浦中路看新落成的中铁城建办公大楼,就觉得它美轮美奂、无与伦比。

    ④当《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音乐响起,熟悉的旋律让人不禁想起30多年前播放电视剧《霍元甲》时万人空巷的场景。

    ⑤东风启辰副总经理马磊大发厥词,他表示:目前东风启辰也在做智能车联的开发,并组织200多位年轻人的团队对车辆进行智能升级。

    ⑥古民居保护事关民生福祉、城市规划、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既不能沦为经济利益驱动下的牺牲品,也要避免“书生意气”式的一厢情愿

    A. ①③⑤   B. ①②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⑥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作为公职人员,言行都代表着政府,不仅在平时要谨言慎行,在网络更应该危言危行

    ②除了馒头配白开水,老李三个月来不识肉滋味,今日结束了户外工作,终于能尝鼎一脔

    ③中国柔道选手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能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令对手不寒而栗。

    ④和许多收藏家一样,叶盛将个人的收藏品全部公诸同好,并将其研究方法教授给学生。

    ⑤李白的《将进酒》,气势豪迈,盛情奔放,语言有气势,如江河日下,一泻千里。

    ⑥如今越来越多的司机在通过斑马线前会自觉减速或停下来。开车礼让行人,已蔚然成风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 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摘自陈秉公《“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合”理念文化内涵丰富,强调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在矛盾与融合中发展演变。

    B. 先秦《周易》中的“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属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C. 中国人能视天下为一体,是因为拥有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

    D. 承认和尊重社会差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就能实现和谐有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对“和”“合”的含义解读为切入点,引入对“和合”理念文化内涵的阐释。

    B. 文章谈“和合”理念,由宇宙观、天下观到社会观、道德观,有理有据,层次分明。

    C. 第三段引用《尚书·尧典》,意在证明中国人很早就有协和处理国与国关系的观念。

    D. 第五段对比孔子、汉代及宋明儒学对“仁”的解释,阐述“和合”理念的道德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合”理念是在承认事物之间有矛盾、差异的基础上强调融合、和谐,可以说,“和……合”是变化之源、发展之本。

    B. “和合”理念的“天下”观,滋养了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天下大同,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责任担当。

    C.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和合”理念在人际关系上的体现,其核心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最重要地位的“仁”。

    D. 当代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体现了“和合”理念的精髓。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是一位躬耕陇亩的田园诗人,《归园田居》中,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去来兮辞》中,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克庄在《贺新郎》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表达了他的人才观;人才济济,但必须在用人时不可严苛,方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扁舟”不滞于物,从流飘荡,常引起诗人的感喟∶或有漂泊之意,或有悠然之感。唐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曾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写在男女两人商量婚嫁时,氓的坏脾气已有所显露的句子是:“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写自己委屈心志,压抑情感,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承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深情地表达对远行朋友的无限牵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在《相见欢》一词中,既点明时令又写出庭院冷清的句子是:“_______” 。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观沧海》中以“___________”写出海水浩荡之景,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洞庭湖广阔浩渺之景。

    (2)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不再,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在《三峡》中,郦道元用“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峡江两岸峰峦紧密相接的特点。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蜀道山势高峻陡峭,和人们徒叹奈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待世界,那么结果则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①凝寒:严寒。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名为赠答,其实更近乎咏物,借物以喻人,“松”“风”等均别有深意。

    B.“亭亭”二字点出了松的坚劲端直,而“瑟瑟”则交代了松所处环境的险恶。

    C.五六句通过冰霜之“惨凄”和松之“端正”相对照,突出了松的刚正不屈。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事雕琢,自然紧凑,无一闲笔,可谓言简义丰。

    3就诗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写一段鉴赏文字。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湖石记

    白居易

    古之人,皆有所嗜。玄晏先生嗜书,嵇中散嗜琴,靖节先生嗜酒,今丞相奇章公嗜石。石无文无声,无臭无味,与三物不同,而公嗜之,何也?众皆怪之,我独知之。昔故友李生约有云:“苟适吾志,其用则多。”诚哉言,适意而已。公之所嗜,可知矣。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治家无珍产,奉身无长物,惟东城置一第,南郭营一墅,精葺宫宇,慎择宾客,性不苟合,居常寡徒,游息之时,与石为伍。石有族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次焉。今公之所嗜甲也。先是,公之僚吏,多镇守江湖,知公之心,惟石好,乃钩深致远,献瑰纳奇,四五年间,累累而至。公于此物,独不谦让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

    厥状非一: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若跧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者。风烈雨晦之夕,洞穴开颏,若欱云歕雷,嶷嶷然有可望而畏之者。烟霁景丽之旦,岩堮霮,若拂岚扑黛,霭霭然有可狎而玩之者。昏旦之交,名状不可。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得之。此其所以为公适意用也。

    尝与公迫视熟察,相顾而言,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以来,不知几千万年,或委海隅,或沦湖底,高者仅数仞,重者殆千钧,一旦不鞭而来,无胫至,争奇骋怪,为公眼中之物,公又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不知精意有所召耶?将尤物有所归耶?孰不为而来耶?必有以也。

    石有大小,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于石阴,曰“牛氏石甲之上”“丙之中”“乙之下”。噫!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欲使将来与我同好者,睹斯石,览斯文,知公嗜石之自。

    会昌三年五月丁丑记。

    (取材于白居易同题散文)

    (注释)①玄晏先生:皇甫谧,西晋学者,自号玄晏先生。晋武帝时上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②嵇中散:嵇康,三国时期文学家、音乐家,曾官中散大夫。③丞相奇章公:牛僧孺,唐朝宰相,封奇章郡公。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之人,皆有所嗜   达:通达

    B. 公以司徒保厘河洛   保厘:治理

    C. 罗浮、天竺之次焉   徒:门徒

    D. 有以也   有以:有原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公之所嗜,可知矣 此其所以为公适意用也

    B. 今公之所嗜甲也 有盘拗秀出如灵丘鲜云

    C. 得之 无胫

    D. 诚哉言 惟石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皆怪之,我独知之

    大家都觉得奇怪,唯独我能够理解。

    B. 奉身无长物

    自身没有一技之长。

    C. 公于此物,独不谦让

    奇章公唯独对于这种东西(奇石)毫不拒绝。

    D. 不知精意有所召耶?

    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东第南墅,列而置之,富哉石乎!

    ②是石也,千百载后散在天壤之内,转徙隐见,谁复知之?

    5对牛僧孺的嗜石,白居易是怎么看的?你如何评价这种对外物的痴情?请结合下面《论语》中的材料,借鉴其中的观点或语句,说明你的看法。

    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②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

    ③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有人说,传统是包袱,它拖住了前进的脚步;也有人说,传统是财富,它滋养着向上的渴望……

    假如你是一位有志于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高三考生,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