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邯郸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何为沃野千里的长江流域提供永续之脉?专家们 ,其中有一点得到了公认:沿线省市因长江而构成统一的生态整体,治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早已不限于某个区域。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省市都无法在长江生态环境破坏中 ,也无力独自承担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任。

    A. 各执一词   牵一发而动全身   洁身自好

    B. 各抒己见   牵一发而动全身   独善其身

    C. 各执一词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独善其身

    D. 各抒己见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洁身自好

  • 2、中国人历来有送贺联的习惯,下面为贺新店开张所送贺联,不得体的一副是

    A. 翁所乐者山水也;客所知者夫风月乎。(贺酒馆开业)

    B. 遇木贼,入生地,安能独活;待半夏,进天门,定摘玉柱。(贺中药铺开业)

    C. 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坐。(贺茶室开业)

    D. 顺理成章堆云卷雾皆如意;得心应手截断留长皆合时(贺裁缝店开业)

  • 3、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④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A.①排比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对比

    B.①反复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引用

    C.①排比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对比

    D.①反复 ②排比 ③引用 ④引用

  •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共305篇,也叫《诗三百》。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写作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B.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C.唐宋八大家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D.雨果是法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 5、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为将事故的危害减到最小,相关领导应对迅速,下车伊始便认真查看具体情况,指挥调度,赢得了群众和媒体的普遍好评。

    ②月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③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千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犯,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④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⑤韩国空军远程空对地导弹今年6月进行发射训练时坠毁,然而,韩国空军方面5个月来对此一直秘而不宣

    ⑥近年来,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的“士”、“士人”,简言之即是知识分子、知识阶层。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即古人说的“士君子”)以坚守、维护社会基本价值、基本准则(“道”)为己任,是一批具有自觉使命感、责任感的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责任感不仅为同时代的世人所称道、景仰,也深深影响了近代以来的新型知识分子。

    士、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在商周,士是负责各种具体事务的最低一级贵族。这种士,史界多称为“贵族士”。到春秋时代,士的地位、构成开始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动的时代。随着旧制度逐渐瓦解,旧贵族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一些平民的地位则因社会变动得以上升。于是,士这一介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层,人数不断扩大。而且,士的构成也逐渐多为知识人,这同社会变动过程中的文化下移有直接关系。自周室东迁之后,周王室日渐式微,周初的一些封国也先后灭亡。于是,“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局面一步步被突破,出现了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昭公十七年》)的状况。乡校与私人办学的兴起,使长期被“官府”垄断的知识文化流布于民间。这样,就出现了一批有知识才能且有信念、理想的新型士人,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型。由于社会有需求,这批新士人队伍不断扩大,成为与农、工、商并列的“四民”之一,且成为四民之首。

    新士人的产生,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而赋予新士人灵魂、品格、理想的则是孔子和原始儒家。他们是特殊士人精神的塑造者。正是他们提出了理想士人的标准,这些标准为后世优秀士人所坚守,成为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传统。

    孔子和原始儒家对士的根本要求是使自己终身成为道的坚守、维护、弘扬者。《论语》一则言“志于道”(《论语•述而》),再则言“士志于道”(《论语•里仁》)正是此意。“士志于道”就是说,作为一名真正的士,应终身不懈地向往、追求、维护道;而且,由于“人能弘道”(《论语•卫灵公》),士又应是道的弘扬者。总之,真正的士是离不开道的。

    所谓“道”,简言之即社会的基本价值、基本准则,它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得以正常运转并发展的根本保证,所维护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自然,孔子所说的道乃是那时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孔子和原始儒家要求士志于道,即是要求士成为那时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维护者。所以,孔子和原始儒家从一开始塑造理想士人,便赋予他们使命感、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

    孔子和原始儒家既赋予士人守道、行道、卫道、弘道的责任、使命,自然要对他们作道德品质、理想人格的塑造。这是因为,士人只有具有高尚的品质,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使命;只有具有高尚的品质,才能获得社会的信任、景仰,从而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显然,只会夸夸其谈而不实有其事、实有其德,是不能取信于人、取信于社会,从而完成自己的责任、使命的。所谓“铁肩担道义”,没有一副铁肩(自身硬)是担当不了道义的。应该说,后世优秀的士人都是“德盛”者,他们都能正确地处理公私、义利、理欲、苦乐、荣辱、生死关系,将天下国家置于一己之上,受到社会的景仰,因而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守道、行道、卫道、弘道的责任、使命,成为古代社会的脊梁。

    (摘编自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士”、“士人”中的优秀分子是一批以坚守维护社会基本价值、基本准则为己任具有自觉使命感、责任感的人。

    B.“学在官府”的文化垄断局面一步步被突破,乡校与私人办学的兴起,让一批有知识才能且有信念、理想的新型士人出现了。

    C.孔子和原始儒家是新士人灵魂、品格、理想的塑造者,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结构、阶级关系变化的产物。

    D.社会的基本价值、基本准则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得以正常运转并发展的根本保证,所维护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逐层深入,从中国古代的“士”、“士人”是什么、如何产生、需要具备什么精神等层面展开论证。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阐释了新士人成为与农、工、商并列的“四民”之一,且成为四民之首的原因。

    C.文章第四段引用了《论语》“士志于道”“人能弘道”,论证孔子和原始儒家对士的根本要求是成为道的坚守、维护、弘扬者。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优秀的士人具有高尚的品德,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守道、行道、卫道、弘道的责任、使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受到中国古代士人守道、行道、卫道、弘道的责任感、使命感深深地影响。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种敢于面对大事难事,主动作为、不退怯的责任意识,这是一种担当精神。

    C.士人具有高尚的品质,就能承担自己的责任、使命,获得社会的信任、景仰,产生实实在在的社会影响。

    D.我们的时代依然呼唤“德盛”者,需要能正确地处理公私、义利、理欲、苦乐、荣辱、生死关系,将天下国家置于一己之上,受到社会的景仰的社会脊梁。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1)《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自己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以西汉魏尚自况,委婉地表达期盼朝廷派遣使臣前来征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信任和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运用古今对比,在肯定古代圣人从师而问这一正确做法的同时,指出现在一般人的错误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道出了作者躬耕南阳时的志趣。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脚踏实地的学习要比不着边际的空想重要。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当乐曲暂时休止时,深藏心底的愁思漫延出来,虽然没有声音,感染力却胜过有声之乐。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琵琶女年长色衰、芳华消逝后的悲苦遭遇,失意困顿之人也常用这句诗来讽刺现实社会的冷漠势利。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述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学习对人的改变作用是不可逆的,正如烤木做轮后“________”一样。

    (2)《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想要登仙而去。

    (3)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实虚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成语“方枘圆凿”意思相似,表达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态度。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大江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作者则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3)《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月光与水波一起荡漾,闪烁着金光,月光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块美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其二)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①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白帝城高急暮砧”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

    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 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 诗人老病一身,漂泊他乡,画省往事不再萦绕心头,都被眼前的悲凉与凄怆冲淡。

    E.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⑤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1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2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沉湎于物质的享乐,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生是最重要的事。

    C.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达。

    D.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和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

    B.文章第一段多用短句,形象地突显出日常公务繁杂琐碎、耗神费力的特点;和作者不胜烦扰,疲乏无奈的心境切合。

    C.“嗟夫”一词从对为官现状的哀叹转而到“圣人之乐”的思考;从“个人”的感受过渡到对“士人”群体的思考。

    D.针对身处逆境,难行大道的现实,作者抒写了自己已经归休田里的情况,亦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林语堂在其著作《吾国与吾民》中说:“‘容忍’是中国文化的最大品性,也将成为现代世界文化的最大品性。”

    你对林语堂的观点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