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白山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B.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C.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他基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指出世道混乱的根源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兼爱”,这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的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它是一种不讲血缘亲疏与等级贵贱的无差别的爱。

    D.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

  • 2、对中国司法徽含义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本图案由盾牌、五颗五角星、长城和橄榄枝图形构成。

    B.盾牌和五角星象征着司法行政机关在国家法制建设中担负着法律保障等重要职贵。

    C.长城象征着中国,充分体现了司法行政机关的国家属性,也象征着国家对司法行政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强保障力。

    D.橄榄枝代表着和平,象征司法行政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国家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 4、下列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A.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 5、下列对《无衣》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章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章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语气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章诗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一同出发这一愿望。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共同体是居住在乡村熟识区域的人们,基于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的以情感和价值认同为基础的文化性联结。今天,乡村振兴要重建乡村文化共同体,通过政府主导、主体建构、共同情感等多样形式重构。

    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核心是人,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文化主体,不局限于原住农民,也包括支农骨干在内的各类乡村建设者。具体可分为外嵌型文化主体和内生型文化主体,外嵌型文化主体包括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建立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内生型文化主体则是原住村民以及返乡创业的新村民。在外嵌型主体的深度嵌入过程中,通过技能培训、资金支持和政府扶持,乡村文化人才不断得以培养,其内生力量不断得以培育和壮大,各种农民文化组织得以建立。多种文化主体的参与让乡村文化共同体在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保持盎然生机。

    乡村文化共同体是一种系统整体。不同的文化主体创造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类型的文化在自己的位置上被其他位置界定和影响,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乡村文化共同体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作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乡村精神,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促进乡村文化的累积、涵化和创造,实现乡村文化建设从路径依赖转向文化自觉,实现共建、共治与共享的文化共同体的格局。根据乡村文化多样性特点,要以党建文化引领共同体文化达成共意,确保文化共同体的发展方向。以家庭文化重塑乡村伦理,形成稳定的情感结构。

    以公共文化融入现代文明,吸收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供给的积极因素,积极探寻乡村文化的现代表达。以产业文化带动提升农耕文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打造一批如文化礼堂+乡村旅游叠加共生的文化新产品,带动农耕文明以物态形式实现现代表达。

    乡村文化共同体是在一定的平台载体运转中发挥文化作用的。物质的载体指向各种乡村文化活动平台,诸如乡村图书馆、文化礼堂、文化建筑、乡村文化馆,除此之外新时代的文化平台还包括了大众传媒。一方面,物质载体建设要着力于解决文化供给不平衡问题,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物质载体建设要在智能化时代推进直播平台、短视频等乡村文化载体的建设,通过具象且直观的方式,如建设VR/AR乡村文化体验馆”“数字文化博物馆等,重塑乡村文化的展演模式,提升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打造乡村文化共同体的传播矩阵。制度的载体是指文化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它是乡村文化共同体得以维持和运转的保障。新时代乡村文化共同体要通过完善文化制度,建立纠纷解决机制和乡风文明维护机制,以制度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治理,促进乡风文化提升。

    (摘自蔡正丽《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的具体路径》,有删改)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为文化产业在振兴乡村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机遇。文化产业是智力密集、创意密集、人才密集的朝阳产业。因此,首要的便是准确认识本土本乡的文化资源禀赋,挖掘其独特性和唯一性,凸显其稀缺性。

    文化因独特而充满魅力。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转化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河南安阳林州石板岩镇位于太行山深处,拥有不少传统村落。当地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发展写生产业,吸引美术院校和机构在此设立写生基地。大量人群前来古村落写生,为传统村落的发展增添活力。山西长治武乡县五村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举办五村播种节,吸引全国各地数百位摄影家来此创作采风,带动当地发展旅游、餐饮,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富裕村。江西黎川县发展油画产业,使这个大山环绕的革命老区成为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油画产值超6亿元的文化产业基地。

    乡村有大美,但只有善于发现美,才能使资源变成产业。传统村落在村民眼中也许平平无奇,但在美术家眼里却代表着传统建筑之美;耕田犁地、祭祀祈福的民间风俗也许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但在摄影家的眼中却是创作的大好素材。所以,如果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待乡土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哪些资源是本地独有的、哪些特点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就能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打开思路。

    强调乡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也是避免千人一面、模仿雷同的一个有效途径。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不同,东西各异,辽阔乡村孕育着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五色斑斓、丰富多彩的民俗、建筑、饮食、手工艺品、非遗技艺等,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乡村振兴的事业里,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凸显其独特性和稀缺性,使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共同绘就新时代更加绚丽美好的乡村画卷。

    (摘自张贺《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业文化人才、原住村民和返乡创业的新村民,构成乡村振兴的文化主体,多种文化主体参与让乡村文化共同体充满生机。

    B.以党建文化引领共同体文化达成共意,确保发展的方向,以家庭文化重塑乡村伦理,从而形成乡村文化共同体的稳定结构。

    C.资源变成产业,需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也许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的耕田犁地、祭祀祈福的民间风俗和平平无奇的传统村落。

    D.充满特色风情的文化资源凸显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认识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政府主导、主体建构、共同情感等多样形式重构的乡村文化共同体,是一种系统整体,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作用。

    B.在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过程中,要以产业化带动提升农耕文明,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C.材料一最后一段采用总分总的思路,论述了乡村文化共同体的运转平台载体,重点阐述了物质载体的内涵和建设要求。

    D.材料二第二段列举石板岩写生基地、五村播种节和黎川油画产业等事例,论证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独特性的重要意义。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探寻乡村文化的现代表达”的一项是(     

    A.双山街道三涧溪村把支部建在产业上,蹚出一条“党建引领,人才聚产业兴”的成功路子。

    B.乌镇横港村将破败的鸭棚改造成小鸭艺术中心,使传统养鸭村成为充满文艺气息的艺术村。

    C.下姜村建设农民书房两座,并且和周边村庄书房进行书籍有机联动,保证老百姓有书可看。

    D.田岗村将一座烂尾楼打造成美术馆,多渠道引进商家投资,实现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4】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的路径有哪些?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请结合材料谈谈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醉花阴》)

    【3】   ,奚惘怅而独悲? ,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宋代诗人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有两个描写满园春色、风光旖旎的诗句,这就是:    

  • 8、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王勃《滕王阁序》)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  (庄子《逍遥游》)

    (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司马迁《报任安书》)

    (4)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5)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乐声的婉转流畅和压抑滞涩。

    (2)韩愈在《马说》中沉痛地表示,因为没有伯乐,即使有名马,也会“________________”,而不会有千里之名。

    (3)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强求,但是“________________”,却可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尽情享用。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其为人也,__________,乐以忘忧,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的两个定语后置句“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了蚓的弱小,但其成功则与貌似强大的蟹形成了鲜明对比。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自己无论醉与醒皆能有所行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常在诗词中运用“剑”的意象,借以显示勃勃雄心,或表达爱国之志,如“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入松

    田中行

    一宵风雨送春归。绿暗红稀。画楼尽日凭阑意,与谁同捻花枝。门外蔷薇开也,枝头梅子酸时。

    玉人应是数归期。翠敛愁眉。塞鸿不到双鱼远,恨楼前、流水难西。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

    1“画楼尽日凭阑意”,主人公画楼凭栏有哪些情意?试结合全词加以概括。

    2赏析尾句“新恨欲题红叶,东风满院花飞”的表达效果。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宋】王安石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倾骇天下之耳目,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沈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

    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②諰諰(xǐ):担心害怕貌。③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以事                                属:委托,托付

    B.天下之口                            嚣:喧哗,使……议论纷纷

    C.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               不才:对自己的谦称,我

    D.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陶冶:培育,造就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天下之财力日困穷            ②死犹为厉鬼击贼

    B.①而泽不加于百姓               ②假舟楫

    C.①不至倾骇天下之耳目        ②知不可骤得

    D.①而亦未见其多                  ②子亦有不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揭示了北宋王朝内外交困、财穷俗衰的深重危机,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法令制度不够严密完备,并大胆提出变法改革的政治主张。

    B.作者认为,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形势与先王时不同,不应照搬先王治国的具体措施,而应效法其治国用意,体现了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思想。

    C.朝廷下达的法令本意很好,但在职的官吏不能推行,不能使朝廷的恩惠施予百姓,一些官吏甚至借机狼狈为奸,欺扰百姓,弊政改革难以实现。

    D.本文逐层剖析,得出“当下最紧迫的是人才问题”的结论,说理深刻透辟,议论方式多样;语言整散结合,张弛有度,多处运用反问句,增加了说理气势。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虽 然 以 方 今 之 势 揆 之 陛 下 虽 欲 改 易 更 革 天 下 之 事 合 于 先 王 之 意 其 势 必 不 能 也 何 也 以 方 今 天 下 之 才 不 足 故 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2)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著名的“洞穴之喻”:一群囚徒生活在洞穴里,他们的头和脚都被捆绑起来。在其身后有一堆火,囚徒和火的中间有一堵矮墙,矮墙背后有人举着各种木偶走过,火光将这些木偶投影在囚徒对面的洞壁上,形成各种影像,囚徒一直认为这就是事物本身。有一天,某个囚徒转头看到这些木偶,惊觉原来看到的是幻影。在痛苦地挣扎后,他终于接受了这一事实。后来囚徒被带离洞穴,看到了阳光下事物鲜活的样态,才领悟到此前所见皆是幻象。他返回洞穴,对其他囚徒讲述所见真相,希望带他们出去,但没有人相信他,并且讽刺他的眼睛坏了。

    请以“认知的局限与突破”为主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