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资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藤野先生》作者鲁迅,选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还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选自他的诗歌集《朝花夕拾》。

    B. 《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作者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

    C. 《我的第一本书》,作者牛汉。选自《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

    D. 《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作家》,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茨威格。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王羲之是东晋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代表作品有《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 3、请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

    A. 又到深秋时节,校门口的那棵枫树远看就像一团红云,美不胜收

    B. 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喜欢他。

    C. 少年时总是讨厌父母的强聒不舍,长大后才明白他们的用心何其良苦。

    D. 老师发现他因考试失利丧失学习信心,上课走神溜号,于是对他不断鼓励,求全责备,终于让他重拾信心,专注于学习。

  • 4、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出师》——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 《爱莲》——说:没有一定的形式,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C. 《陋室》——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事之可为文用者,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比:近来。④惩艾:惩治,惩戒。⑤曩:从前。⑥寻绎:推求探索。⑦省:记。⑧孙搴,人名。⑨勒:此处译为编辑。⑩庶几:或许,差不多。

    【1】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B.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C.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D.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主人日       一鼓作气,而衰

    B.烨若神人       吴广以为

    C.久乃和        聪明衰耗

    D.一见能诵       饮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4】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年)之后,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居住青州之时。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②“骚人”二句:“骚人”、“楚人”均指屈原。可煞:疑问词,可是。情思:情意。何事:为何。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桂花虽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却秉性温雅柔和。她又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犹如一位隐居的君子,赢得了世人的敬佩。

    B.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李清照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可见她对梅花和菊花的厌弃。

    C. 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先贤屈原,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D. 李清照的这首咏桂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咏物既不乏形象,议论也能充满诗意,堪称别开生面。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它给家中后人们树立了价值准则。为了弘扬家风文化,同学们以“中国家风文化”为主题开展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以下是他们搜集整理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材料一)

    1对以上同学们搜集的以“家和万事兴”为内容的四幅书法作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图1是草书。其特点是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体势连绵,笔画省略,结构简便。

    B. 图2是篆书。中锋运笔,圆起圆收;提笔运转,粗细一致;弧画运笔,搭接无痕。

    C. 图3 是楷书。其优点是本着实用的目的,力求运笔快捷,省时省力,易于辨认。

    D. 图4是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2下面是几个同学对家书的分析,请你指出错误的一项。

    A. “修”本义是“改造”, 如:修心,改造心灵。这里是“撰写”的意思。

    B. 当年,指过去某一时间,在这里读作dānɡ年。

    C. “犹”多用于书面语。其第三笔是“撇”。这里是副词,“还”的意思。

    D. 家书中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对这起宅基纠纷的鲜明态度。

    3同学们针对以上材料创作出一副对联,只是下联没有完成,请你补充完整。

    上联:三尺宅基显前人气度

    下联:千年佳话___________ 

    (材料三)

    古今名人在教子方面所体现的家风特点为后人称道。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 (甲) ,第二要有 (乙) ,第三要有(丙) 。有了第一,则断不甘为下流;有了第二,则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了第三,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以莲花为题材的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这个老友病故的讣告时,面有愧色,随即作画,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他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虽然烧掉了一幅珍贵的“百莲图”,对儿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否则,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两个儿子就不会那样优秀。

    4请你根据语境将三个备选字分别填入第二段中的(甲)(乙)(丙)三处

    备选:识 恒 志

    (甲):

    (乙):

    (丙):

    5第三段结尾一句在标点符号、句子表达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标点符号修改:

    句子修改:

    (材料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建设不是一家一户的小事。小小家风传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小小家风汇集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与义务,建设好的家风, ②,让良好的风尚得以弘扬,让中华文明世代传承。

    6以下的两句话是材料四中的原句,请你将他们还原到材料中的①、 ②处。

    A延续好的家风   B.持好的家风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2)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3)   ,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

    (4) ,不知贻阿谁。   (《十五从军征》)

    (5)然则天下之事,   ,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

    (6)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7)了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俗子胸襟谁识我? (秋瑾《满江红》)

    (9)《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两句意思一致。

    (10)诗歌有声,弦外余音。你听,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寒气袭来更觉战斗的艰苦;你听, ,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想象诗人生活的困顿;你听,   (杜牧《泊秦淮》),歌舞升平之中饱含对国家的忧心忡忡。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不忘初心是一辈子的事》一文,回答小题

    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做了总结,但守初心永远不能画句号。习主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

    ②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难就难在一辈子坚守、一以贯之坚持。毛泽东受万民爱戴,是因为他初心不改,“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周恩来令人敬仰,是因为他“用一生诠释信仰”;邓小平受人尊敬,是因为他“我一生问心无愧”。“初”是万物之源,却与“终”相生相伴。定初心只需一时,守初心需要一世。对初心一心,才是对初心真心。

    ③“初心是一束光,聚焦才夺目,坚持才有力。”杨善洲化初心为恒心,用一辈子的赤子之心,把生命最后的霞光,化作了大亮山上永恒的春天。从“我要老老实实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王进喜到“让我一辈子守着这面旗”的王继才,从“只要国家好,我宁愿一辈子不出名”的于敏到“当一辈子军人就要训练一辈子”的杨业功,我党我军之所以取得“当惊世界殊”的成就,关键就在于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对初心始终如一。

    ④“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应该看到,不忘初心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宣誓入党不代表灵魂入党,职务提升不代表觉悟提高,党龄长不代表党性强。那些在忏悔录中写道“起初,我也心怀理想”的落马者,那些在悔过书中写下“刚开始我始终坚守纪律的底线”的阶下囚,那些没有“用劲撑”而“退千寻”的人,那些人到顶峰却思想先“下了山”的人,人生轨迹由平缓上升变成大起大落的抛物线,就是因为没有一辈子守初心。

    ⑤守初心需有定力。坚定的初心,是人生的底火,是奋进的动力。对初心有了定力,就能在磨难面前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挫折面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质疑面前任尔东西南北风。“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唯有对初心虔诚而执着,才能初心如磐,对初心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否则,就可能变心,成为“两面人”“摇摆人”“半路人”。

    ⑥守初心需常正心。人生路上,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至关重要。要永葆初心,就须经常进行思想政治体检,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同先辈先烈、先进典型“对照”,不断叩问初心、守护初心,在正心中对初心“风雨不动安如山”。

    ⑦守初心需怀戒惧。“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湔jiān:洗)。”点墨之染往往会产生破窗效应。一辈子不忘初心,就需对“不成敬意”敬而远之,对“糖衣炮弹”时刻提防,一念之非即過之,一动之妄即改之。只有始终保持“守初”的心态、“如初”的状态,才能不断在自我革命中砥砺初心,在知重负重中践行初心,在防微杜渐中永葆初心。

    ⑧“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广大党员以党的创新理论滋养初心,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把初心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一辈子不忘初心、践行初心,强军伟业定能征途如虹。

    (选自《解放军报》2020年1月13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作者认为如何才能坚守初心?

  • 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最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话题引发一些讨论。其实,大家关心的不仅仅是老人,包括那些本来生活就相对不富足的人,他们在疫情中的捐赠,该如何看待和对待?

    ②灾疫无情,人间有爱。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当被问到为什么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时,很多人说得很平淡:“国家有难,当尽一份力。”而这份力,有的几乎是个人的全力,这是真正令人动容的地方。很多人听罢落泪,很多人则开始思考自己能为防控做些什么。在这个意义上,对此类爱心行为的传播,不意味着、也不可能是要鼓励和倡导更多生活拮据的人出来捐款。恰恰相反,它的真正影响在于,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温情与爱,更激励有能力、有财力的人行动起来。换句话说,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了这种捐赠本身的精神价值。

    ③话说回来,感动的同时,怎样避免捐赠人因超出能力范围的捐赠而影响生活,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有学者认为以慈善为主的“第三次分配”,就是在道德感召下,公民自发完成的资金向需要帮助的人流动的过程。在许多人眼里,这“第三次分配”就像是一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温柔之手”,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因此,无论从个人生活还是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温柔地拦下那些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实施捐赠的好心人,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

    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前来捐款的老人劝都劝不住,怎么办?对于主动献出的爱心,总不能强制退回吧?同时,又该怎样准确识别一个人的捐赠符合其收入水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工作人员的洞察、劝说,而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做一些“线串针眼”的精细活。比如有人建议,可以把老人的捐赠放入信托基金,用年化收益行善,本金则可以撤回,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比如,捐赠机构是否可以和相关部门实现数据联网,当捐赠名单中出现本就属于社会救济的对象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劝导和保障工作。任何人的爱心都不应被辜负,更应该被珍惜。要通过精巧的制度设计、细致扎实的工作,让每一滴善意都能找到其发挥最大能量的方式。

    ⑤其实,当我们讨论“老人捐款该不该收”、倡导“力所能及的慈善”时,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对慈善、公益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化。今天,当物质极大丰富,收入普遍提高,怎样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慈善和公益制度,确保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同时进一步缩小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发展起来以后带来的新课题。

    ⑥令人欣慰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善和公益背后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也成为这个国家一路走来,战胜各类风险挑战的巨大动力。俗话说“危中有机”,疫情又何尝不是我们解决问题进而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向前发展的一次契机?更深入的思考、更务实的举措,或许就可以从这次“老人捐款该不该收”的讨论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2月25日,有删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本文开篇提出①“_____”的问题;接着分析问题,指出首先必须向这些无私奉献的人致敬,同时要避免②“_____”;再解决问题,指出必须③“_____”,倡导一种“力所能及的慈善”;最后阐述对慈善和公益事业的思考。

    【2】下列选项与第⑥段画线句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B.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上》

    C.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茨威格

    D.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苏轼

    【3】面对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国向意大利、伊朗、俄罗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捐赠医疗物资,有人认为这彰显我国互助精神,也有人认为我国疫情还未结束,国家尚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没必要向其他国家捐赠。请结合文意和现实,说说你的看法。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口袋里的父爱

    李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了饭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丝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会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她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背着母亲把攒的钱用来贴补她。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去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父亲会再次“离家出走”,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起初,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不好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的。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付了车费,她想可能是自己什么时候放进口袋里忘了。

    ⑧付了车费,她想可能是自己什么时候放进口袋里忘了。同样的事情接连发生两次,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想到这,她倒吸了一口凉气。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却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逐渐在她眼前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从未停止。

    (选自《读者》(017年04期)

    1请从父亲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

    ①想去看女儿,却找不到路-----②_________———③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⑴送父亲回家时,父亲给他几百元钱。(加粗词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⑵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加粗词“离家出走”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3文中有两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出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请赏析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

    5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以“口袋里的父爱”为标题的理解。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为开头,写一个关于我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片段,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