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济源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默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毽子越做越讲究__有黑鸡毛__白鸡毛__芦花鸡毛等__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__

  • 3、课本透视

    1.《薛谭学讴》一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

    2.《论语》中的“论”读______,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_______________时鲁国人,字_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句子。

    轻歌(_______   _______)绕梁   一望(_______   _______)钉(______)铁

    _______)无遗   忘乎(_______   汹涌(_______   自(_______)自(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读拼音,写词语。

    chōu ti     jūn fá     bì miǎn     dān ge

    ( ) ( ) ( ) ( )

    zhòu rán     kǔ xíng     líng lì     fěi tú

    ( ) ( ) ( ) ( )

    jū liú     dǐ yù

    ( ) ( )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_________。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词中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3.本词上片写了山村的__________(时间),我们听到了鸟惊、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下片我们看到星星、__________、茅店、__________等景物,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的情感。

    4.同路转溪桥忽见用法不同的是__________

    A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5.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的是以动写静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王维的《鸟鸣涧》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写的意境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   极为相似。

     

  • 7、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

    【2】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3】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第三、四句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第五、六句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茂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4】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

  • 8、说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9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在明显下降。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容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材料三】网上有人问: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有什么意义?

    网友溪山:

    当孩子去旅游,感叹瀑布壮美时,不会只是说:哇,好酷呀,中国最美景啊!而会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网友mupeng

    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古诗词。我不觉得很痛苦,古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我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我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我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冬天,北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地奔走,到了家,在炉前烤火,外边大雪纷纷扬扬。我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我背的那些古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我遇到了某个风景,涌起了某种心情,就忽然明白了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情 词 景),记住了(情 词 景),也记住了(情 词 景)

    【1】在【材料三】中的三个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字,圈出来。

    【2】下列不是【材料一】所传达的信息的一项是(  )

    A.习总书记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

    B.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就是“去中国化”。

    C.中国文化就是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程。

    D.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3】在一次“小学生该不该背古典诗文”的辩论会上,你作为正方代表,请参照以上三则材料,写出三点理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芳草园。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上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树、柳树、榆树、枣树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来都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有一根枝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还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他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他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了……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土棚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老人表示死后不要棺材是因为他( )。

    A. 没钱买   B. 一辈子勤俭,死后也要节约   C. 怕别人砍树为他做棺材

    2村里人说老人是傻子”“疯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老人精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一项是( )。

    A. 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B. 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C.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D. 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4老人留下的树林是什么样的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秦兵马俑

    ①车驶过秦始皇陵,骊山巍峨,扑人眉宇。一个高高的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田地里长满了青青的蔬菜,间或能看到青翠茁壮、逗人喜爱的麦苗。

    ②西安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是一个最容易让人发思古幽情的地方。看到半坡,自然就想到了蒙昧远古的祖先。始皇陵里埋着妇孺皆知的秦始皇,而茂陵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的陵墓。至于唐代,那遗迹更是到处可见。抬头一看,低头一想,无一不让你想到唐诗辉煌的黄金时代,想到那些显赫的诗人与脍炙人口的诗句……

    ③总之,在乘车驶向秦俑馆的路上,我眼前幻影迷离,耳旁响着、嘴里吟着美妙的诗句,纵横八百里,上下数千年,浮想联翩,心潮腾涌。我既愉快,又怅惘;既兴奋,又冷静,中间还夹杂一点似乎是骄傲的意味。

    ④就这样,转眼之间,我们到了秦兵马俑馆。

    ⑤我们先参观了大厅旁边的一间小厅。中间陈列着一辆铜车、四匹铜马。四匹铜马神采奕奕,仿佛正在努力拉着铜车奔驰。一个铜军官坐在车上,驾着这四匹马。看到这样精致绝伦的艺术国宝,人们都不禁啧啧称叹,我心中那一点骄傲的意味不由得浓烈起来了。

    ⑥走进大厅,那真是硕大无比,至少有几个足球场大。A.站在栏杆旁边向下面的大坑里望去,那兵俑和马俑都成排成行地站在那里。将军俑、铠甲武士俑、骑马俑等等,好像都聚精会神地站在那里,静候命令,一个个秩序井然,纪律 严明,身体笔直,纹丝不动。B.你看这个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兵俑中间还间杂着一些马俑,也都严肃整齐,伫立待命。我原以为,这些兵俑都是一个模子里塑制出来的,千篇一律。但是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的面部表情几乎都不相同:有的像是在微笑,有的像是在说话,有的光着下颔,有的留着胡子,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没有发现一个愁眉苦脸的。我简直难以想象当年的艺术家是怎样塑制 这些兵马俑的。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我,那油然而生的骄傲感与幸福感,现在更加浓烈起来了。

    ⑦天色渐晚,骊山山顶隐入薄薄的暮霭中,周围一片宁静。我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秦俑馆。

    【1】通读全文,依据文章内容,照样子填空,完成表格。

    游踪

    所见

    所感

    (1)______

    丰富的历史遗迹

    似乎有一点骄傲的意味

    秦兵马俑馆小厅

    (2)______

    骄傲的意味浓烈起来了

    秦兵马俑馆大厅

    规模宏大的大厅,形态各异的兵马俑

    (3)______

    【2】这篇文章是以_______为顺序写的。第④段是一个______段(句),在结构上起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

    【3】第⑥段采用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介绍大厅,其中划线的A句是从_______(点 面)的角度、B句是___(点、面)的角度进行描写的。这种场面描写的方法在本学期我们学过的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学过。

    【4】读到第②段末尾的句子,你想到唐朝哪些显赫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诗句呢?请照样子列举2位诗人和他们的诗句。(本学期教材上学过的除外)

    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对的打“√”,错的打“×”。

    A.文章第①段的景物描写为全文定下了充满活力、兴奋昂扬的情感基调。( )

    B.第②段末尾的省略号隐含的意思是:在西安,引发思古幽情的历史遗迹与脍炙人口的诗歌还有很多。( )

    C.第⑥段“这不叫它是宇宙间一大奇迹又叫它什么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它不是宇宙一大奇迹,作者也不知道该叫什么才好。( )

    D.“在秦俑馆内,外国朋友,男女老幼,穿着五光十色的衣服,说着稀奇古怪的语言,其数目远超过中国人。”这句话说明秦兵马俑只有外国人才懂得欣赏,中国人并不喜欢。( )

  •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8分)

    钱被刮跑以后

    1月20日,长春,北风刮得很猛。我骑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走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撞了个趔(liè)趄(qie)。他手中一把人民币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我慌忙跳下车,想赶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被呼呼的北风刮了起来,纷纷向四处飞扬。正在这时,只见过往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的还高喊:钱跑了,快抢啊!霎时整个路口喧腾了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人大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回怎么得了,钱要没了!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可说什么好呢?

    没有多久,风似乎有些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来的钱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

    人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一再关切地要老人把钱数数。看得出来老人有点情面难却,便用微颤的双手数了起来,旁边还有人帮着数数。数完,只见老人略为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26张。老人抬头用疑问的目光瞅着围在四周的人们,并自言自语地说:不对。 老人的话还没完,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抢着喊开了:谁还没有把钱送来?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怎么会多呢,是您记错了吧?有人诧异地问。老人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25张,都是五元一张的。人们不解地互相对视着。那个小学生喊开了:谁又多送了?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五元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助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起都交给了老大爷。说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1)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画上“√”。(2分)

    落(sǎn  sàn   着(qiū  chǒu)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顿时(   )   喧闹(   )   马上(   )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2分)

    突如其来:  

    喜出望外:  

    (4)这篇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1分)

    (5)用   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分)

    (6)文中抢钱二字使用了引号,那是因为

     

      (2分)

    (7)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3分)

     

     

     

    (8)读了短文后,你想对谁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3分)

     

     

     

     

  • 13、课内阅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节选)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漫:________________

    唱:_______________

    满:________________

    驰:_____________

    2选文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时间是_____,地点是______,人物有_________,所写的事情是_____。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这句话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的心情。

    4描写埃斯内尔动作的词语是___________,描写神态的词语是______,这些描写说明________

    5读着文中描述的送别的感人场面,你会联想起哪些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美文品鉴。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认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请他们进屋。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要请求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但要有适度的运动……”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在是领受李先生所托。

    ⑤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和与妻子深深地鞠了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⑥我急忙扶起来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里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要上门答谢大家这些年对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⑦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为别人行善,也为自己储蓄幸福。

    【1】给本文选了一个最直接、最浅显易懂的题目是(       

    A.轻点关门

    B.举手之劳

    C.储蓄幸福

    D.儒雅的新邻居

    【2】短文前后分别写了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主要事件,依次写了( )——(领受所托)——( )

    【4】联系上下文,理解他们是“儒雅”的中年男女?

    一是“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的_____________描写看出不安的内心;二是从李太太语言描写看出_____________的品质;三是从我们答应请求后的“_____________”的行为看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读段③,“沉吟”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沉吟了片刻?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段⑦中,“为别人行善”“储蓄幸福”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举手之劳”是什么意思?读了本文后,你觉得自己在“把丰都建成人民喜欢的样子”活动中,你将会有哪些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请你写一个“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

  • 16、按要求写句子。(6分)

    (1)冀中人民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明上河图》是幅画。(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被乡亲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   )自由战死沙场,(   )给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填关联词)

    (2)一个奴隶用斧子把锁着的铁门砍开。(改为被字句)

       

    (3)(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蚂蚁的触角(   )摆动得特别厉害。(填关联词)

    (4)老虎的吼声特别大。(改为夸张句)

     

     

  • 18、按要求写句子。

    1.谁能趴在敌人的鼻子底下睡大觉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

    2.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缩写句子。

    那些孩子一定非常热爱他们的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陈述句。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下面的情境写几句话,描绘看到的景象,分别表现心情“好”与“不好”的两种状态。

    我坐在窗边向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坐在窗边向外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2)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这是天地给我的恩泽。(改为反问句)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作文

    在________________中成长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师长的教诲,亲人的关爱,朋友的陪伴,有过成功喜悦,有过失败难受……请你选取成长中特别难忘的事情,写一写,与大家分享你的成长感受。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语言准确流畅,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