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南充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知名戏曲剧目,属于越剧的是(   )。

    A.《牡丹亭·游园》 B.《贵妃醉酒》

    C.《红楼梦》 D.《牛郎织女》

  • 2、下面对词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一句抒写了词人泛舟双溪的欢乐之情。

    B. 《望江南》这首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C.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既描写了迥异于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也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D.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的典故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射天狼”的典故则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外敌,建功立业的决心。

  •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妈妈精心准备的饭菜,感冒多天的我尽管味同嚼蜡,但还是装出欢喜的样子,因为我不想让妈妈过于担心。

    B.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警示我们:只有完善药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才能阻止劣质赝品甚至有害药品登堂入室

    C.春节之前的扶贫剧《山海情》,剧本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引发了很大的社会讨论热潮和关 注度。

    D.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们认识到一些野生动物会成为某些病原体传播的中间宿主,食用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现象已成为众矢之的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众演员实在找不全,怎么也出不来“气势宏大”的效果,无奈之下,导演只好找来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头儿凑数。

    B.第一次见面,他就对你这样不客气,分明是在给你一个下马威,今后你可得小心提防着点。

    C.他机关用尽,但做梦也想不到,手下的人居然会放马后炮,把他给揭发了出来,让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D.在事业上,经不起半点儿挫折,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光想脚底抹油——开溜,这种人最没出息。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曹休字文烈,太祖从子也。天下乱,宗族各散去乡里。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

    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尔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迁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进封安阳乡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姓名转至荆州 易: 更换   B. 使虎豹骑宿卫   领: 率领

    C. 事于休 委: 托付   D. 率众休降   诣: 拜访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A.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B.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C.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D. 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对曹体非常欣赏和看重,曾称其为“千里驹”,让他和文帝曹丕在一起,待他如亲骨肉。

    B. 刘备先派吴兰驻扎在下辩,又派张飞驻扎固山,想断曹军的后路。

    C. 曹休识破张飞虚张声势想断曹军后路的计策,劝说曹洪果断出兵攻打吴兰。

    D. 孙权屯兵历阳,派遣士兵渡江,烧掉了曹休在芜湖的军营几千处。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语文综合性活动

    初三年级将要举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调查问卷。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古诗词的掌握情况,年级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活动,从以下的一份问卷调查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A.你积累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答:为了应付考试。

    B.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效果怎样?答: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

    C.你是否经常主动积累古诗词名句?答: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D.在解答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你遇到怎样的困难?答:理解题意。

    E.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积累诵读古诗词?答:老师要求。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对联。请你根据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补出横线处的对联。

    上联:戎马关山,______________

    下联:江湖廊庙,瘁心忧国范希文。

    (3)2022年清明前夕,小明在晚上突然接到了停课通知,他也因这突如其来的疫情被封在家里,心里充满了恐慌和担忧。作为他的好友,你用下列哪一项中的诗句安慰鼓励他最为合适?(     

    A.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填空。

    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①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②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③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④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⑤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⑥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⑦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⑧先说那街。

    ⑨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⑩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1】文章重在描写汴京之景,开头为什么从孩提时的憧憬写起?

    【2】文章第⑤中说“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汴京“非同寻常的辉煌”?

    【3】文章构思巧妙、语言精美,请任选一角度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4】请分析本文运用的一种写法及作用。

    【5】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内涵。

  • 10、阅读(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张岱年

    有哪些思想必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这些名言,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与《易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

    《易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弘毅”。《中庸)有云:“博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 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充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思想。这些思想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C.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D.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

    2将下列几组动词依次填人下面句子的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传统   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着人们的行为习俗,   着人们的感情抒发,   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A.制约   支配   控制   左右   规定

    B.支配   制约   控制   规定   左右

    C.左右   控制   规定   制约   支配

    D.规定   支配   左右   控制   制约

    3作者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是否是本文的论点?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 11、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都“做”了什么?请分别概括出来。

    学者: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列举一处为例或者写出关键词语即可)

    4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请结合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5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你觉得在“言与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6在臧克家看来,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那你想怎样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由衷赞美呢?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颁奖词。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根据要求作文

    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日子里,你整日居家,足不出户,或对父母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或与家人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或学习了一种新技能,或对在线学习有了别样的体会……

    请你以居家隔离生活为内容,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