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群内个体的竞争
B.套种、间种和轮种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不属于生态工程范畴
D.“过腹还田”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
2、与大棚种植蔬菜相关的措施及分析中,正确的是
A.施用农家肥,可提高大棚中CO2的浓度
B.加大蔬菜的种植密度,可不断提高蔬菜的产量
C.阴雨天适当提高大棚内温度,可明显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
D.用红色塑料薄膜代替无色塑料薄膜,可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速率
3、某居民区组织了一次灭鼠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居民区的褐家鼠,图为灭鼠后7年内该居民区褐家鼠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可用标志重捕法获得
B.a点后数量少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b点年龄结构可能是增长型
D.c点鼠的数量为该居民区褐家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4、“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于在荫蔽环境生长,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捕食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模式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放养鸭子的数量要与红萍生长量协调平衡
C.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D.水稻和红萍垂直分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5、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的结合
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C.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D.生态工程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6、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新型免疫应答方式——训练免疫,即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在首次接触抗原刺激时会产生免疫记忆,当再次受到相同或不同抗原刺激时能产生更加强烈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母乳喂养增强新生儿免疫力不属于训练免疫
B.接种疫苗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属于训练免疫
C.花粉、青霉素等引起的过敏反应属于训练免疫
D.训练免疫利用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7、生长素和赤霉素均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具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作用原理相同
B.“X”表示的是促进作用
C.植物生长主要是生长素作用的结果
D.欲证明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至少需设置4组实验
8、下图表示同一环境中物种A与物种B的数量变化关系,二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A、B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B.信息可在物种A、B之间双向传递
C.物种A可能是植食性动物
D.物种A、B的数量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9、2019年中国绿发会就《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订提出了诸多建议,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会人员提出要让循环经济之“圆”(如图所示)转起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B.循环经济系统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玉米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让循环经济之“圆”转起来的实质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循环经济可充分利用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系统的效益和能量利用率
10、下丘脑是人脑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自稳态调节的中枢,图为人体中下丘脑控制激素分泌的三种常见的途径,下列关于激素ABCD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种激素空间结构相同
B.激素CD都由垂体合成、释放
C.激素BC可作用于同一靶细胞
D.四种激素都是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组成
11、种群的数量及其变化规律是研究种群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区域内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大而降低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对于濒危物种,要在种群数量超过K/2之后才能砍伐或捕获利用
12、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下丘脑某部位受损的患者,体温调节紊乱
B.学生通过对重点知识反复阅读来加强记忆
C.车祸中受害者大脑皮层言语S区受损而不会讲话
D.体检过程护士采血时手未缩回
13、古语中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说法,这是古代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C.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可以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D.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有效的保护
14、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时,下胚轴的顶端会形成“顶端弯钩”结构(如图所示),相关研究表明该结构的形成原理与根的向地生长原理类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顶端弯钩”可以保护顶端分生组织以及子叶在幼苗出土时免受伤害
B.幼苗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在重力作用下极性运输到下胚轴
C.“弯钩”外侧生长素浓度低于内侧,细胞生长快,使得下胚轴向内弯曲
D.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缺失的突变体幼苗出土时可能无法正常形成“顶端弯钩”
15、让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 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中,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的传染性极强
B.生活中与患者握手易感染HIV
C.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
D.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
16、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17、用纯种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做杂交实验时,需要( )
A.用紫花作母本,白花作父本
B.用白花作母本,紫花作父本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对父本去雄,授以母本花粉
18、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调查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19、如图表示某农业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过程,该系统获得了鱼、猪、蚕和粮食的全面丰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丰收的主要原因是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增加
B.蚕粪便喂鱼、鱼粉喂猪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C.粪便、塘泥作为肥料又归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
D.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
20、下列关于细胞中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四分体含有四条染色体
B.联会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四分体
C.联会时期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D.男性的初级精母细胞会形成23个四分体
21、对于常见的生物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且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草原生物群落中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
C.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种群密度更大
D.同为森林生物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而落叶阔叶林中植物多为风媒花
22、利用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若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恰当的操作是( )
A.坚持对一个细胞持续观察
B.调节显微镜的焦距
C.移动显微镜下的装片位置
D.调节显微镜的亮度
23、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不需要能量
B.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24、下列关于成年人神经细胞各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膜面积,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
B.突触小体兴奋时可能释放肾上腺素
C.细胞体是染色质中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D.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是多种化学反应进行的场所
25、酸奶是牛奶经过乳酸菌(主要是保加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兼性厌氧型生物)发酵制成的。请回答问题:
(1)乳酸菌为_______核生物,可将牛奶中的_______转化为乳酸,从而减轻某些人群对该物质不耐受的症状。
(2)为观察市售酸奶中的菌落特征,可以在_______培养基上进行接种,配制该培养基时应用_______法进行灭菌。
(3)某同学在配制平板时加入了CaCO3,从而成功筛选出高效产生乳酸的菌株,其筛选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
(4)抗生素在现代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牛奶中抗生素残留。若长期饮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利用嗜热链球菌对抗生素的高敏感性,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将灭菌的滤纸圆片1、2、3、4(直径8mm,分别浸润在经不同处理的牛奶中一段时间后,放置在涂布了嗜热链球菌的平板上(如左下图),37℃下培养24h,测量结果如下表:
组别 | 牛奶处理方法 | 抑菌圈宽度(mm) |
1 | 含抗生新每鲜牛奶 | 4.5 |
2 | 不含抗生消毒鲜牛奶 | 0 |
3 | 含抗生鲜牛奶 | 4.6 |
4 | 不含抗生鲜牛奶 | 0 |
抑菌圈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测量抑菌圈宽度时_______(选填“打开皿盖测量”、“直接在皿盖上测量”或“直接在皿底测量”)。上述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若某待测奶样形成的抑菌圈宽度为5.8mm,此待测奶样是否适合用于制作酸奶?_______。
26、下图是利用工程菌(大肠杆菌)生产人生长激素的实验流程。所用的pBR322质粒含有限制酶Pst Ⅰ、EcoR Ⅰ和Hind Ⅲ的切点各一个,且三种酶切割形成的末端各不相同,而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过程①所用到的组织细胞是____,⑤过程常用___溶液处理大肠杆菌。
(2)如果用限制酶Pst Ⅰ、EcoR Ⅰ和Hind Ⅲ对图中质粒进行切割,形成的DNA片段种类有____种,这些种类的DNA片段中含有完整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的DNA片段和四环素抗性基因的DNA片段分别有____种和____种。
(3)如果只用限制酶Pst Ⅰ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完成过程④、⑤后(受体大肠杆菌不含Ampr、Tetr),将三角瓶内的大肠杆菌先接种到甲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后用无菌牙签挑取培养基甲上的单个菌落,分别接种到乙和丙两个培养基的相同位置上,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状况如图乙、丙所示。接种到甲培养基上的目的是筛选________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培养基乙上的大肠杆菌菌落,能存活的大肠杆菌体内导入的是______。含有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乙和丙上的生存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27、人类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唯一宿主,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先后经历了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阶段。请回答:
(1)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是取用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用高速离心提纯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之后再灭活,制成乙肝疫苗。乙肝病毒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成分是激发免疫反应的抗原。上图为“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使用过程,质粒中lacZ基因可使细菌利用加入培养基的物质X-gal,从而使菌落显现出蓝色,若无该基因,菌落则成白色。图中过程①有两种限制酶选择方案,只用BamHⅠ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除了图中用酶切的方法从细胞中分离以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据图可知,该目的基因的具体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筛选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可在培养大肠杆菌的通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和_______,培养一段时间挑选出_________色的菌落进一步培养获得大量目的菌。
(4)用基因工程疫苗接种比血源性疫苗更安全,因为血源性疫苗制备过程中需要保证_________________成功。
28、某木本植物种子成熟后不能萌发,经过适宜的预处理可以萌发。现用甲、乙、丙、丁四种预处理方法处 理种子,再将处理后的种子分成两组:一组在温度和水分等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萌发实验并测定萌发率,结果见表;另一 组用于测定 A、B 两种激素的含量,结果见图。请回答:
预处理方法 | 室温、保湿甲 | 4℃、保湿乙 | 4℃、水浸种丙 | 4℃、干燥丁 |
种子萌发实验条件 | 温度和水分等适宜条件 | |||
种子萌发率(%) | 0 | 100 | 98 | 0 |
(1) 由表可知,有利于该种子萌发的预处理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由表和图可知,两种激素中抑制种子萌发的是____。
(3)已知激素 A 存在于上述木本植物种子的种皮中,为了验证激素 A 对种子萌发的作用,可用白菜种子为材料,以白菜种子发芽率为指标进行实验,请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步骤,并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步骤:
①剥离该木本植物种子的种皮,提取激素 A,并制备成激素A 水溶液;
②分别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处理白菜种子,置于_______________ 下培养,其中 ___________________ 处理为对照;
③____。
预测结果:________。
得出结论:____。
29、某哺乳动物毛色有红毛、白毛和棕毛三种,受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 和B、b)控制,已知某基因型配子的存活率较低。现进行如下实验:
亲本 | F1相关实验 | F2 |
纯种红毛×纯种白毛 | 实验一:F1雌性×纯种白毛 | 红毛∶棕毛∶白毛=1∶2∶1 |
实验二:F1雄性×纯种白毛 | 红毛∶棕毛∶白毛=2∶4∶1 | |
实验三:F1雌性×F1雄性 | 未知 |
请回答:
(1)毛色的遗传符合_____定律,F1的毛色为______。
(2)实验一和实验二可互称为______实验。由实验二可知______配子存活率为______。
(3)实验三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棕毛个体中纯合子占______。
(4)用遗传图解表示实验二的杂交过程______。
30、下图列举了几种植物的育种方式,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甲育种方式所用的技术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丁种方式可以获得新植株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丁种方式可以获得脱毒苗,培养过程中c常常取__________部位细胞。
(3)乙方式通常用射线处理植物的愈伤组织能获得所需植株,属于___________育种方式。
(4)甲、丙两种育种方式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下图为动物细胞(染色体数是2n=6)有丝分裂过程的有关图像及染色体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甲~丁图按有丝分裂的过程排序:__________。
(2)曲线中出现bc段的原因是__________,处于曲线cd段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细胞。
(3)图中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__细胞,甲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与DNA的数量比是_____。
(4)在下图中画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内DNA 分子数的变化规律曲线。
_____
(5)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
32、现有两种纤维素酶A与B,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酶的活性,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温度等条件可以影响酶活性;纤维素在纤维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光度,底物含量越多,其吸光度越大,据此可计算出物质的相对含量。
实验材料:一定浓度的纤维素溶液,相同浓度的纤维素酶A和纤维素酶B溶液,水浴锅,温度等。
实验结果:用分光光度计对各组的吸光度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
组别 步骤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1.设置水浴锅温度 | 20 | 30 | 40 | 50 | 20 | 30 | 40 | 50 |
2.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纤维素溶液(ml),分别保温5分钟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10 |
3.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纤维素酶溶液(ml),分别保温5分钟 | 酶A | 酶A | 酶A | 酶A | 酶B | 酶B | 酶B | 酶B |
4.将同组的两支试管中的纤维素溶液与纤维素酶溶液混合摇匀,保温3分钟 |
(1)依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酶A在20℃条件时活性较高 B.酶A的最适温度是50℃
C.酶B在40℃条件时活性较高 D.酶B的活性一定大于酶A的活性
(2)若步骤3的纤维素酶溶液浓度适当增加,为保持图中实验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____________(填“缩短”“延长”或“不变”)。此实验不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葡萄糖来表示酶活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甲、乙两种抑制剂能降低纤维素酶的催化效率,且底物浓度变化会改变甲对酶的影响,而不会改变乙对酶的影响。下图是抑制剂降低酶活性机制的两种模型,甲、乙对纤维素酶影响的模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A”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