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若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恰当的操作是( )
A.坚持对一个细胞持续观察
B.调节显微镜的焦距
C.移动显微镜下的装片位置
D.调节显微镜的亮度
2、某卵原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减数分裂形成的一个极体的基因型是AB,卵细胞的基因型是( )
A.AB
B.Ab
C.AB或Ab
D.AB和Ab
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调查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4、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
A.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B.血浆渗透压升高
C.产生渴感
D.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5、噬菌体在繁殖过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 )
A.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B.自身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D.自身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6、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以及岩石体积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图中岩石体积的变化与植物的演替没有关系
7、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O~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8、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C.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捕食,则会导致估算结果偏低
9、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对日照时间的感知跟光敏色素有关,其信息传递类型是化学信息
B.该现象说明信息的来源可以是外界环境
C.日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调节本质上是对基因程序性表达的调控
D.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光照时间达到使花卉分批上市的目的
10、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已知c是分解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表示大气中的CO2库
B.a吸收的CO2量大于生物群落排放的CO2量
C.c能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D.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主要与e密切相关
11、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对人体有几种作用:①能阻断神经传导,产生局部麻醉的作用。②刺激神经系统,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③阻断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回收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产生愉悦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大规模在临床手术时使用可卡因作为局部麻醉剂
B.可卡因可能作用于交感神经,引起心率加快、血管收缩等效应
C.可卡因与突触前膜转运蛋白结合阻止了多巴胺释放
D.可卡因作用于脊髓中神经中枢的神经元,导致个体产生愉悦感
12、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新型免疫应答方式——训练免疫,即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在首次接触抗原刺激时会产生免疫记忆,当再次受到相同或不同抗原刺激时能产生更加强烈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母乳喂养增强新生儿免疫力不属于训练免疫
B.接种疫苗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属于训练免疫
C.花粉、青霉素等引起的过敏反应属于训练免疫
D.训练免疫利用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
B.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
C.四倍体植株的卵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D.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
14、研究者发现日光照射实验动物皮肤后会使血液里的化学物质(UCA)含量大幅增加,且UCA可进入大脑神经细胞内并转化成谷氨酸。细胞内的谷氨酸在运动皮层以及海马区的神经末梢释放,并能激活相关的脑内神经环路,从而增强运动学习能力以及物体识别记忆能力。根据以上资料可推断出( )
A.谷氨酸不再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B.谷氨酸可作为一种参与神经调节的神经递质
C.光照会使实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D.UCA在细胞外液中转化成谷氨酸后参与神经调节
1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和它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B.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
D.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
16、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表面具有多种蛋白,其中S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其吸附并侵入细胞。人体对S蛋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可与S蛋白结合,使病毒无法吸附到人体细胞表面而阻止感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可检测到病毒抗体但检测不到病毒核酸
B.新冠病毒疫苗注射后有效的标志是能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C.新冠灭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灭活的病毒,其中含有S蛋白
D.首次注射新冠灭活疫苗可使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要增强免疫效果需再次接种
17、古语中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说法,这是古代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C.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可以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D.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有效的保护
18、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
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19、草菇喜温喜湿喜半阴,可在稻草和麦秸等农作物秸秆上栽培的一种食用真菌,某果园在果树下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形成果树一草菇结构的立体农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运用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
B.果树种群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发育
C.草菇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农作物秸秆作为其生长发育的碳源,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可为果树提供营养
D.秸秆中的能量通过草菇能被人类间接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良性循环
20、红安格斯牛因肉质鲜美营养全面被称为“贵族牛”,某示范养殖基地利用本地黄牛作受体牛“借腹生子”,同期移植接种了150枚的纯种胚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安格斯牛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胚胎
B.对本地黄牛要采取超数排卵技术
C.“借腹生子”可以充分发挥红安格斯牛的繁殖潜力
D.本地黄牛作受体牛应具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
21、下列物质中,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钙离子③神经递质④尿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2、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发现果蝇的昼夜节律与PER蛋白浓度的变化有关。下图示PER蛋白作用的部分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PER蛋白可反馈抑制per基因的转录
B.permRNA的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C.PER蛋白与TIM蛋白结合后穿过核膜进入细胞核
D.一个permRNA分子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相同肽链的合成
23、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火灾之后开始的演替
B.即使时间允许,甲也不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同
24、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 )
A.基因突变
B.表观遗传
C.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
25、绿色荧光蛋白(GFP)会发出绿色荧光,该蛋白质在生物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形成重组质粒,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如果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在质粒上有酶Ⅰ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酶Ⅱ的切点。在____________和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的作用下,能否将质粒和目的基因连接起来?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②过程进行转基因体细胞的筛选时,比较简易的筛选方法是通过设备检测,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细胞即为转基因体细胞。绿色荧光蛋白在转基因体细胞的_______中合成,这是遗传信息的_____________(填“转录”或“翻译”)过程。
(3)实施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__________(填图中数字标号)。
(4)在以上③核移植过程中,供体细胞一般选用传代到______代以内的转基因体细胞,科学家通过改变氨基酸排序,造出能吸收、发出不同颜色光的荧光蛋白,并能让它们发光更久、更强烈。对荧光蛋白的改造属于___________工程。
26、2019年6月17日,新华社发布《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屠呦呦团队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方面取得新进展。某课题组为得到青蒿素产量高的新品系,让青蒿素合成过程中的某一关键酶基因fps在野生青蒿中过量表达,其过程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酶1是_________。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使反应体系中的模板DNA解链为单链的条件是加热至90~95℃,目的是破坏了DNA分子中的_________键。
(2)在构建重组Ti质粒的过程中,需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_________中。
(3)检验目的基因是否整合到青蒿基因组,可以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_________做成分子探针与青蒿基因组DNA杂交。理论上,与野生型相比,该探针与转基因青蒿DNA形成的杂交带的量_________(填“较多”或“较少”)。
(4)判断该课题组的研究目的是否达到,必须检测转基因青蒿植株中的_________。
27、已知水稻高秆(D)对矮秆(d)是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是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A表示用纯合的水稻品种甲(DDRR)和乙(ddrr),获取矮秆抗病个体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图A所示获取矮秆抗病个体过程中,基因D和基因d在遗传中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图A F2中矮秆抗病个体所占比例是___________,在矮秆抗病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3)若将图A中F1与另一水稻品种丙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图B所示,由此判断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
(4)若将图B中高杆抗病个体和矮秆抗病个体杂交,则后代中共有______种基因型。
28、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历史上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里已是茫茫荒原。三代塞罕坝林场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现已成为高寒地带少有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请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从群落演替的角度看,塞罕坝林海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_演替,该事例说明了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
(2)人工造林时人们遵循了物种多样性原则,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稳定性。
(3)如今,塞罕坝每年能释放氧气55万吨并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和科研教学基地。在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价值中,通过以上叙述得到体现的是___________。
(4)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因为___________。
29、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水煮沸一定时间,过滤得到马铃薯浸出液。在马铃薯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蔗糖和琼脂,用水定容后灭菌,得到M培养基。回答下列问题:
(1)M培养基若用于真菌的筛选,则培养基中应加入链霉素以抑制_______的生长,加入了链霉素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培养基。
(2)M培养基中的马铃薯浸出液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了多种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类型除氮源外还有__________ (答出两点即可)。氮源进入细胞后,可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若在M培养基中用淀粉取代蔗糖,接种土壤滤液并培养,平板上长出菌落后可通过加入显色剂筛选出能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加入的显色剂是____________,该方法能筛选出产淀粉酶微生物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一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得到以下结果:
甲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偏落数分别是110、140和149,取平均值133;
乙同学涂布了3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7、169和176,取平均值124。
有人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结果中,乙同学的结果可信度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0、苹果素来享有“水果之王”的美誉,种植苹果可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品相不好的苹果很难销售。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们为了让品相不好的苹果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
(1)在过程①中使用的微生物为________,在过程①主要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请写出化学反应式)。
(2)过程②要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 ℃。在氧气___________的条件下,如果缺少糖源,过程②中________(微生物)将苹果酒最终变为苹果醋。
(3)在整个①果酒制作过程中,如果向酿酒的原料中注入足量的氧气,会出现的现象是:菌体(增加、减少、死亡)________,酒精的含量________。(增多、减少、不变)
(4)在酸性条件下,可用____________来检测发酵产物中是否有酒精产生。
31、自然界中降解木质素的微生物有真菌、放线菌和细菌。白腐菌是目前发现唯一可彻底降解木质素为二氧化碳和水的真菌,主要通过分泌漆酶、锰过氧化酶以及过氧化物酶对木质素进行降解。回答下列问题:
(1)白腐菌属于______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生物。若采用平板划线法纯化白腐菌,实验过程中在培养基上共划了5个区域,则需要_____________次灼烧接种环。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_____________端开始划线,请简述如此划线的理由_____________。
(2)如果是用试管培养微生物,接种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对筛选获得降解木质素能力强的白腐菌进行长期保存,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若放在4℃的冰箱中保存,菌种容易__________________。
32、培养兰花(2N)茎尖细胞可获得完整的兰花植株,获得完整兰花植株的过程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相关步骤。
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兰花茎尖细胞培养可形成试管植物。用分化的植物细胞可以培养成完整的植株,是因为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步骤③到步骤④需要更换培养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⑥需要光照培养,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育种的角度看,植物组织培养与有性生殖相比,优势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若将兰花的茎尖细胞换成兰花的花粉粒,经组织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形成完整兰花植株,这种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