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格反映的是某段时期中国的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粮食总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时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粮食总产量 | 166.83 | 169.52 | 183.94 | 192.75 | 195.05 | 197.65 |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
A.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一五计划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52年同1949年相比,我国粮食产量增长44.8%,棉花增长193%,油料增长64%。这说明了( )
A.得地农民干劲高涨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效果显著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3、以下各项中,属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内容的是( )
A.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B.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4、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八大二次会议--标志着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D.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5、2013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际主席的是( )
A. 邓小平 B. 江泽民 C. 胡锦涛 D. 习近平
6、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路”战略构想;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些体现了我国外交呈现的新特点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大力推行结盟外交政策
C.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活动 D.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开始于
A. 沿海 B. 城市 C. 农村 D. 西部
8、如图是“1979—1985年中国吸收和利用外资总额”示意图,与之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A.创办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9、“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帝就要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允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由此可见抗美援朝这一决策主要着眼于
A.打败美国侵略者,顺利解放台湾
B.武装保卫意识形态一致的邻邦
C.大力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D.为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
10、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其中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A. 屠呦呦
B. 鲁迅
C. 莫言
D. 老舍
11、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邀请留居上海的宋庆龄“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2、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20世纪90年代两岸交往逐渐增多。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共同政治基础的是
A. 汪辜会淡
B. 九二共识
C. 实现三通
D. 一国两制
13、邓小平指出,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地和窗口……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所”。“他”指的是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民族自治区
D.自由贸易区
14、近年来,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这些都雄辩地说明( )
A.两岸政治经济交往障碍已经消除
B.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C.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台独”分裂势力已经消亡
15、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某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16、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服装、服饰更加彰显个性,代表着一种流行时尚;人均居住面积增加;旅游成为一种时尚,导致这一系列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
17、某班开展以“一场最深刻的社会变革(1953﹣﹣1956)为主题的课堂讨论。据此判断,他们讨论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
18、“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主要的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其他行业
B.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C.发展生产与提高生活水平兼顾
D.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和法制建设
19、在上甘岭战役中,在身负重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口的英雄人物是
A.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罗盛教
20、为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 )
A.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
C.全面改革开放100周年时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时
21、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高潮。
2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_____________年12月,中国成为_____________的成员。
(2)影响:为我国参与________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3、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____,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____的转变。
24、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会议是_______________;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在_______________(会议)上制定的。
25、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
(1)保家卫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26、______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__________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7、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________;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________。
28、根据所学知识将以下内容补充完整。
(1)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________
(2)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________的基本问题。
(3)我国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
29、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___制度。
31、(1)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请你谈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请你说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内容。
32、探究题。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两大强国,它们的关系直接影响世界格局,请我们一起探究中美关系。
【任务一】梳理知识
(1)建国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2)乒乓外交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小球指乒乓球,“大球”指什么?
(3)1972年中美之间有何大事发生?中美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任务二】解决问题
(4)建国后,美国对华态度有何变化?
(5)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三】
(6)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33、综合探究题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奋进中的中国人遭遇猝不及防的灾难大考。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战“疫”,展现了中华儿女风雨共担的情怀。复课后,某校开展了“重温历史,汲取力量,与祖国同行,做时代骄子”的主题教育活动,以下是活动设置的几个栏目及相关历史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对应问题。
栏目一(英雄武汉——一桥飞架变通途)
材料一: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1955年9月正式开工修建,1957年10月15日通车。它的建成通车,沟通了我国南北交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四川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栏目二(追忆英雄——最美逆行者)
材料二: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火让他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身边,……今天我们重忆历史,只为了纪念那群可爱的年轻人。”
——百度网
▲
(2)材料二中“那群可爱的年轻人”是谁?
栏目三(民族脊梁——时代先锋)
(3)请你根据以下图文信息,把与栏目主题相符合的内容补充完整。
栏目四 (硬核科技——感动中国)
(4)请你写出下表中颁奖词的人物。
栏目五(说句心里话——我的中国心)
材料三: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这是中国制度的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对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高度评价
(5)根据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国能“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的原因有哪些?
▲
3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潮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清朝统治者向侵略者屈膝投降,魏源激于爱国义愤著书立说。他编撰成当时一部最详备的世界史地文献——《海国图志》,提供了国人亟须的外国知识。
——《中华人物志》
材料二 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人教版《历史》第三册(必修)
材料三 中国真正的出路在哪里?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起的这场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材料四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1)据材料一,“清朝统治者向侵略者屈膝投降”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材料二中的政治纲领是哪一政党的革命理想?这一革命理想有人说实现了,有人说没有实现,为什么?请你分别说明原因。
(3)材料三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该运动的前期存在怎样的局限性?
(4)据材料三,指出“这场运动”发生了怎样的根本变化?后来,在这种变化下,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请问这件事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