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次会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次会议是
A. 中共十六大 B. 中共十七大 C. 中共十八大 D. 中共十九大
2、近代中国,下列哪位人物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创办了大生纱厂
A.卢作孚
B.侯德榜
C.詹天佑
D.张謇
3、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地标。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
A.浦东新区迈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B.雄安新区是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
C.深圳和浦东的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果的体现
D.深圳和浦东的崛起,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4、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后一个“天安门”是指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开国大典
5、“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加紧在—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表明我国军队、国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
①扩大军队规模
②增加军队数量
③加强军队改革和国防建设
④走科技强军之路
A.②④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7、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人民思想得到解放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8、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 产生的背景 | 主要内容 | 历史地位评价 |
共同纲领 | ① | 确立了中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
1954年宪法 |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 ② |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1982年宪法 |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计 | ③ |
A. 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人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社会主义祛律框架体系形成
B. 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C. 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③新时期治时安邦的总章程
D. 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9、“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④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_______,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_______”处的内容是( )
A.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C.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11、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发生在( )
A. 抗日战争中 B. 解放战争中
C. 抗美援朝战争中 D. 北伐战争中
1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它的根本出发点是
A. 维护祖国的根本利益
B. 维护中国的国际地位
C.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D. 维护香港的稳定和团结
13、如图所示农业科学家“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叙述,准确的是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就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毛泽东曾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建国后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他的书中写道:“十余万共产党人于1934年10月逃出他们在江西的防御阵地……用一年时间步行约6000英里,这是人类耐久力的伟绩,至今仍具有传奇性。”他说的“具有传奇性”的“伟绩”是指
A.国民大革命
B.南昌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
16、新中国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的标志性事件是
A. 新中国成立
B. “一五计划”的完成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三大改造的完成
17、2019年4月27日,第四届中国烟花爆竹博览会暨2019醴陵烟花爆竹交易会在醴陵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来自美国、法国等22个国家及国内河南等14个省份的经销商,220家知名企业,国内外花炮行业专家学者等参加,期间举办了12项主题活动。醴陵烟花爆竹之所以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A. 醴陵烟花爆竹历史悠久
B. 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C. 烟花爆竹象征生活美好
D. 改革开放使传统产业重焕生机
18、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A. 就业制度
B.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C. 医疗保险制度
D. 再就业制度
19、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上述材料说明( )
A.中国科学家的艰苦奋斗
B.中国智慧惠及世界
C.科教兴国战略取得成功
D.中国科研领先世界
20、词汇出现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为1978—2019年各大报刊出现的高效率词汇,其中最有可能属于2012—2019年的是
A.和谐社会,加入世贸
B.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C.中国梦,不忘初心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2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①互相尊重_________ 和_________ 完整;②互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互不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观察《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示意图,在图上填出相关的英文字母代号:
A.亚非会议地点
B.中国重返联合国合法地位的会议地点
2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伟大的领袖是________,代替行使临时宪法的文献是《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________,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24、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 ,1950年10月,以 __________ 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________ 年7月,美国被迫在 _____________ 上签字。
25、新发展理念提出:
(1)时间:_____年10月
(2)会议: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内容:创新、协调、_____、开放、_____。
目标: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_____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_____,增进人民福祉。
26、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事件是______。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成立,它的成立得益于我国实行了____________(制度)。
27、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28、科技成就:________、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人工结晶牛胰岛素等。
2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_____、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_____”战略布局。
30、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________,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1、请回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3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三大行业分别是什么?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回答:
(1)“三年以来”指什么时期以来?
(2)“三十年以来”指什么事件以来?它标志着什么?
(3)“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什么事件?标志着什么?从那时起,中国人民的内外敌人是谁?
(4)今天,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纪念革命先烈?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34、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把党中央多年来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创造性地概括为“一国两制”。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时的讲话
材料四: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关于台湾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材料一中,中国政府对统一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构想有何发展?从材料二中概括出中国政府提出这一构想的依据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的知识回答,“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4)材料四中,概括“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