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赤壁赋》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歌词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B.文章中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客的一番话是试图用曹操的经历说明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创造“一世之雄”的伟业。
C.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不过是转瞬之物;从事物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
D.据考证,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赤壁”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2、“余姑翦灭此而朝食”表现了谁在齐晋鞍之战前轻敌浮躁的神态?( )
A.齐顷公 B.齐桓公 C.齐宣王 D.齐襄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随着城乡贫困人口的逐渐减少乃至消除,“弱有所扶”将涵盖社会中各类生活困难的群众。
B.治理网络直播乱象,不仅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监管,还需要直播主体主动摒弃一切错误观念。
C.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对耳提面命的传统形象进行重新设定,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
D.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依然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应未雨绸缪。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抨击(pēng) 旋涡(xuàn) 主角(jué) 暴戾恣睢(suī)
B.汲取(jí) 脚踝(huái) 应届(yìng) 不省人事(xǐng)
C.龋齿(qǔ) 椭圆(tuó) 电荷(hè) 蓬荜生辉(bì)
D.束缚(fù) 掮客(qián) 广袤(mào) 拐弯抹角(mò)
5、对下面虚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④吾尝题乎是。 ⑤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⑦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A.①④/②⑤⑥⑦/③ B.①③④/②⑥/⑤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③④/②⑤⑥⑦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刘国芳
我们已经去过好几次黄源了,这个村有许多老房子。这天,我们又去了,才进村,就有一伙孩子跟在我们后面,这些孩子大的十几岁,小的五六岁。见了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会说:“又来看老房子呀?”
我们笑笑说:“来看老房子。”
然后我们在那些房子间穿行,孩子仍跟在我们后面,还说:“都是些烂房子,又没有人住,有什么可看的。”
孩子说对了,房子确实很烂,也没人住。莫说这些烂房子,就是刚盖好的新房,因为主人出去打工了,那些房子也是门上一把锁,关了。我们当中有个人,第一次来,见了那么多孩子,就问:“这个村怎么这么多小孩,大人倒见不到一个。”
一个孩子接嘴说:“我奶奶在家,她到地里去了。”
我说:“大人都到外面打工去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
我说着时,看到一个老人了,站在一棵树下。是一棵枣子树,秋天时节,枣子熟了红了。一个孩子见了枣子树,忽地蹿过去。这个孩子,我后来知道他的名字就叫康枣,身上的衣服脏得像刮刀布。看见这个叫康枣的孩子往枣子树下去,我以为他要摘枣子吃,但错了,康枣摘了枣子不是吃,而是当石头,往其他孩子身上扔。其他孩子也蹿到枣子树下摘枣子,摘了去扔那个叫康枣的孩子。然后便互相扔来扔去,跑走了。我们在孩子跑走后走近了老人,我说:“这些孩子怎么把枣子当石头扔呀,多浪费。”
老人说:“这家人打工去了,几年都没回来,每年枣子都烂了落了。”
我说:“你们也可以摘了吃呀。”
老人说:“村里人走得差不多了,到处都是枣子,哪吃得完。”
老人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村里真的到处都是枣子树。那些枣子都熟了红了,一些熟透了,掉得满地都是。
而且,不但是枣子熟了没人摘,柿子熟了,也没人去摘。因为过了几天我们又去了黄源,在村口就发现好几棵柿子树,那些柿子熟透了,掉了一地,也没人摘。这时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走来了,我便问老人说:“我们可以摘树上的柿子吃吗?”
老人说:“可以。”
那孩子也说话了,他说:“想摘多少摘多少。”
我看着孩子,问道:“你叫什么呀?”
孩子说:“我叫李子。”
孩子说着时,我们摘了柿子,给他吃,但这个叫李子的孩子不要,他说:“不要,我家有。”
我们只好自己吃,熟透了,好甜。我于是问老人说:“这么好吃的柿子怎么不摘了卖?”
老人说:“划不来,摘一天柿子也卖不了几个钱,而打一天工,可以赚好几百。”
我说:“那不浪费了?”
老人说:“浪费也没办法。”
在黄源,许多橘子熟了,也没人摘,那些橘子最后黑了,同样落在地上,让人可惜。
过来些时候,我们又去了。这天,看到的是很多柚子树下落了一地的柚子。康枣和李子还有其他孩子同样跟在我们身后,在柚子树下,他们把柚子当球踢来踢去。踢了一会儿,他们就打闹起来,那李子打了康枣一下,然后爬到柚子树上去。在树上,李子跟康枣说:“有本事上来呀。”
康枣也往树上爬,但康枣穿着大人衣服,很笨拙,他倒是爬了上去,但树枝被他弄得摇来摇去,跌下来不少柚子。
忽地,康枣也失足跌了下来。
跌痛了,康枣趴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那个李子看康枣跌下树去,便往树下爬,可能手忙脚乱,他也一屁股跌在地上,痛得哇哇大叫。
我看着他们,忽然想到,这些孩子,其实也是遗落在乡村的果子。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11期)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我们”去黄源看老房子为契机,着重描述乡村的房屋和果树,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冷清、衰败、荒芜的乡村图景,读后令人倍觉心酸。
B. 小说的对话简洁传神,通过“我”与老人、孩子的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巧妙将乡村故事与当前时代联系起来。
C. 小说将笔墨集中于一个叫康枣的孩子身上,通过刻画康枣肮脏而滑稽的穿着和言行来折射了留守孩子的群体形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别具匠心。
D. 小说以康枣和李子相继从树上跌落,痛得大哭结尾,寄寓了作者对这些无人照顾的留守孩子的同情,表达了对乡村以及孩子前途命运的担忧。
【2】“我”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遗落在乡村的果子”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分享的做法,曹刿作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评价。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琵琶女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两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似遭遇产生了情感共鸣。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夫妻久别重逢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8、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2)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3)《三峡》中“________”一句,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的苦楚,《氓》的女主人公也有,原诗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的蜩与学鸠以自己飞翔的状态和高度来嘲笑大鹏,称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还飞不到树那么高。
(3)杜牧《泊秦淮》中借用典故来表达内心充满国仇家恨的郁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却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相反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2)《道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道遥游。
(3)《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自认为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状况。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少年时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多年后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偏僻之地粗俗的乡野音乐很难听,以此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11、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见识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点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近。
(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
[唐]方干
爱山却把图书卖,嗜酒空教僮仆赊。
只向阶前便渔钓,那知枕上有云霞。
暗泉出石飞仍咽,小径通桥直复斜。
窗竹未抽今夏笋,庭梅曾试当年花。
姓名未及陶弘景①,髭鬓白于姜子牙。
松月水烟千古在,未知终久属谁家。
[注]①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抒写自己在山中率性而又自由的生活,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
B.诗歌中间四句通过景物描写,营造出幽静的隐居环境,寄寓对山间生活的喜爱之情。
C.“髭鬓”句内容丰富,不仅描绘了髭鬓苍白的衰老形象,也暗含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D.“未知终久属谁家”透露出诗人内心对自己的隐居之地不知以后会属于何人的忧虑。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超脱,能否说明他真心愿意当一个隐士呢?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子。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换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日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答,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丕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徽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蓝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相关链接)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必失实者矣!
(王充《论衡·儒增》,有删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横道伤杀 凶:凶险
B.间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援笔而众奇 奇:认为……奇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勉以行操为基 以象鸢形
C.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4】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④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⑤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自纪篇》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7】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出了王充哪些治学态度?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是人生的花样年华,怀揣梦想,富有激情,开启了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对理想的追求。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是“青春的价值”专题,其中每一个诗人的青春吟唱,都是时代的回响,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郭沫若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闻一多甘做红烛献身苦难的中国;每一个青春的故事都是青春中国的时代缩影,小战士血染的战火青春闪耀着人性光芒,香雪们用理想与追求谱写改革时代的亮丽风景。
今天,在阔步前进中的中国,一群群迅捷奔跑的小哥织就了世界第一大快递网;一支支风华正茂的航天尖兵不断向更辽远的星辰大海进发;一队队生龙活虎的青年战士守卫着14亿人的幸福家园……每一滴汗水都是中国故事的青春注脚,每一项成就都是中国大厦的坚实支撑。
当下,社会上流行着各种标记青年的“标签”:爱国青年、热血青年、丧系青年、佛系青年……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你认为今天的青年应该有怎样的时代标签?请围绕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