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反应能在内环境中进行的是( )
A.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B.肝糖原的合成
C.性激素和受体的识别
D.乳酸和碳酸氢钠反应形成乳酸钠
2、对人体无害的“非己”物质也可能引起免疫反应。根据图示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分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不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包含体液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发育成熟
C.图中过敏原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信号等称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使用,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乌贼逃跑时通过喷墨来遮挡对方视线——通过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
B.云杉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
C.小鸟啄击扑打镜中“小鸟”,警示对方远离——属于行为信息
D.黑光灯诱捕趋光性害虫——利用物理信息进行机械防治
4、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赤霉素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已受粉的番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
C.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可促进种子萌发
D.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促进柿子的发育
5、肿瘤细胞为了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在自身表面产生了一种被称为“PD-L1”的蛋白,这个蛋白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相结合,就会让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这是自身正常细胞”的错觉,从而使肿瘤细胞逃过免疫系统的攻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攻击自身体内产生的癌变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
B.过度阻断 PD-1/PD-L1信号通路,会引起免疫反应过弱
C.控制PD-L1合成的基因只在肿瘤细胞内存在并表达
D.PD-1抗体可以减弱PD-1与PD-L1的结合,有利于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6、建立生态农场等措施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手段。下图是某生态农场的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作物→家畜→食用菌→蚯蚓”构成一条食物链
B.图中过程体现了该农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处于平衡状态之中
C.该农场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物质和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与传统农业相比,该生产流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7、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B.从30℃的环境中进人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反射
C.从30℃的环境中进人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D.同30℃环境相比,人处于0℃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因此a1>a2,b1<b2
8、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功能,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会引起温室效应进而威胁生物的生存
B.高速路、水利等人类活动会造成某些物种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
C.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9、鸟类的繁殖大多在春天进行,性周期时间为一年。下图表示在一个性周期内,某鸟类体内的激素调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信息分子只有激素A、B、C
B.垂体细胞上只存在激素A的受体
C.图中激素C是性激素,其受体位于靶细胞内
D.注射激素A会导致激素B分泌增加而激素C分泌减少
10、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胚芽上切下等长的尖端(无叶,无芽),自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处后,底端浸没在生长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半边茎会向切面侧弯曲生长形成弯曲角度(a),如图甲。a与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如图乙。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弯曲角度a的大小可能与外、内侧细胞中生长素的浓度有关
B.弯曲角度a的大小可能与外、内侧细胞中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有关
C.选择无叶和无芽的茎段是为了排除它们产生的生长素对该实验的影响
D.若将乙图中的B浓度稀释至30%,对半边茎外侧细胞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11、下列有关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PEG是促细胞融合剂,可直接诱导植物细胞融合
B.作物脱毒依据的原理是植物顶端成熟区附近几乎无病毒
C.骨髓瘤细胞经免疫处理,可直接获得单克隆抗体
D.核移植克隆的动物,其线粒体DNA同时来自核供体细胞和受体卵母细胞
1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B.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C.生态系统信息通过食物链(网)传递,具有单向循环的特点
D.信息传递可以维持种群繁衍、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平衡
13、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接点上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引起重症肌无力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 主要侵染辅助性 T细胞引起艾滋病
D.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14、如图是人体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与曲线ef段血糖浓度上升的原因相同
B.当血糖偏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促进体内各细胞内的糖原分解
C.fg段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是依靠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完成的
D.曲线bc段与曲线de段血液中胰岛素变化趋势不同
15、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图中a~e为相关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相关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肾上腺构成了一个效应器
B.当受到寒冷刺激时,图中a~e五种激素的分泌量均会增加
C.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时,既可作为感受器,又可作为效应器
D.激素c、d分泌量增多,会促进肝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加产热量
16、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病是由一种胞内寄生菌(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和器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性 T 细胞活化后能识别并裂解侵入细胞内的麻风分枝杆菌
B.侵入机体的一些麻风杆菌可与 B 细胞接触为激活 B 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
C.浆细胞与麻风分枝杆菌表面的抗原接触后,产生和分泌大量的特异性抗体
D.当机体再次接触麻风分枝杆菌时,体内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17、某地政府为解决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污染环境问题,特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即将果园废弃枝条和落叶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果园的产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调查该果园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生态桥”工程加快了该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生态桥”工程可能会提高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果园废弃枝条和落叶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主神经系统由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入神经构成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器官的调节作用一般相同
C.第一运动区中各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
D.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一般是由相关的单一脑区控制的
19、一位30岁男性患者,2天前因不洁饮食出现腹痛、腹泻,入院后被诊断为细菌性痢疾,部分检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生理指标 | 测定值 | 正常值 |
腋下温度/℃ | 38.9 | 36.0~37.4 |
白细胞计数/(个·L⁻¹) | 13.5×10⁹ | (4~10)×10⁹ |
血钠浓度/(mmol·L⁻¹) | 180 | 140~160 |
A.患者的体温为38.9℃,说明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发病期间患者会因为腹泻出现脱水,丢失钠盐,因此血钠浓度升高
C.发病期间患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增加
D.患者的体温升高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20、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抽搐
B.肌肉抽搐、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抽搐、肌肉抽搐
21、近年来性早熟患儿比例越来越大,性早熟的发生与性激素含量有关。人体内性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正常功能,若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过早启动,就会导致儿童性早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发挥作用
B.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不存在反馈调节
C.性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稳态的范畴
D.分泌促性腺激素的细胞,也能分泌性激素
22、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属于自变量的是( )
A.温度
B.pH
C.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
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多少
23、用4种不同的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培养瓶规格、温度、酵母菌菌种和接种量等),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B.培养液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曲线a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最快,将一直呈现“J”形增长
D.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K值
24、在自然界,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下图所示的模型。下列关于该图所示二者数量变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捕食者, 乙为被捕食者
B.捕食者种群数量和猎物种群数量总是此消彼长
C.若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则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的增长
D.若该捕食者种群有多种猎物或该猎物种群有多种捕食者,则二者数量变化仍然符合该模型
25、如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转换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①和②表示相应生理活动中的相应阶段,③表示相应的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阶段为 ,此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在 .
(2)图中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为 ,该过程中产生的CO2是在第 阶段形成的.
(3)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则在短时间内C3量的变化是 .
26、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人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①在A、B、C、D、E 5支试管分别加入pH为5.0、6.0、7.0、8.0、9.0的适宜浓度缓冲液5ml,再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液1ml.
②各试管中分别加入适当浓度的唾液稀释液1ml,摇匀.
③将5支试管放入70℃恒温水浴中,保温时间相同且合适.
④取出各试管,分别加入本尼迪特试剂2ml,摇匀.
⑤观察各试管溶液的颜色,通过颜色深浅判断唾液淀粉酶作用的最适pH.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实验的主要无关变量: (至少一个),这些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有、无),该实验因变量的具体观测指标是 .
(2)若要进行“探究人唾液淀粉酶的专一性”的实验时,除了选择淀粉作为底物外,还应选择 作为该酶作用的底物(写出一种).
(3)上述实验步骤中有2处错误,请更正并说明更正的理由(不考虑试剂的浓度和加入量、pH梯度以及实验重复次数),以便实验能得到正确的预期结果.
①更正: ,理由: .
②更正: ,理由: .
27、果蝇的体色中,灰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当纯合的灰色果蝇与黑色果蝇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灰色,那么显性性状是_____,子一代基因型是(用字母 A、a 表示)______;将子一代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子二代中不同基因型个体之比为________,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2)以上过程的细胞学基础是生殖细胞形成时,__________染色体的彼此分离。
28、下图是某核苷酸与核苷酸长链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已知图1的分子结构式右上角的含氮碱基为腺嘌呤(A)。则图1所示的核苷酸的中文全称是______。该核苷酸是构成______________原料。
(2)图2为一条核苷酸长链的片段,据图回答:
①图中所示1、2、3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结构中与另一种核酸相比较,其特有的碱基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____;大多数生物有两种核酸,其中只有一种核酸的生物是______。
③通常由______________条图2所示的核苷酸长链构成一个______________分子。
(3)写出核酸中以下结构所代表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
29、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作____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___的变化。兴奋在图2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下图为人体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完成一个反射活动,至少需要___个神经元,如果上图表示缩手反射,则图中少画的神经元类型为____。图中乙结构属于反射弧中的______。
(2)若图中AB=BC=5 cm,刺激A点,测得兴奋到达B.C的时间分别为52×10-3s、54×10-3s,则由此计算,局部电流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为____ m/s,经过突触结构的时间大约为___s。
(3)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如果事先告诉受试者,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活动受______的控制。
(4)若在走路时脚心被铁钉所刺,此时被刺的脚会立刻提起,同时另一条腿的肌肉也协调活动,承担全身重量,使身体保持平衡,可见___________参与了该过程的调节。
31、人被蚊子叮咬后,通常会产生局部皮肤红肿现象,并产生痒觉。痒觉形成及“搔抓止痒”的机制如图所示(图中组胺、NPPB、GRP、GABA均为信号分子)。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被蚊子叮咬后,机体有关细胞会释放组胺使NPPB神经元兴奋,进而释放_____作用于GRP神经元。推测在痒觉形成过程中,作为感受器的是_____神经元。
(2)GRP能与_____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该神经细胞膜两侧的膜电位变为_____,进而引起STT神经元兴奋,产生痒觉。
(3)组织液中的组胺增多也是引起叮咬处皮肤红肿的直接原因,请分析其作用机理是_____。对皮肤红肿处搔抓能起到一定的止痒作用,结合上图,推测其止痒的机理是_____。
(4)被叮咬者会不自觉地搔抓叮咬部位,但也可以不去搔抓,这说明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联系?_____。
32、按照图示1→2→3→4进行实验,本实验验证了朊病毒是蛋白质侵染因子,它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理论上讲,离心后上清液中几乎不能检测到32P,沉淀物中也几乎不能检测到32P,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添加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SO4,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_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量位于________中,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病毒同朊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病毒侵入细胞是向宿主细胞提供________(物质),利用宿主细胞的_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