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棉田里有多种害虫,棉蓟马是一种靠吸取植物汁液为生的昆虫,可造成棉花生长迟缓;棉铃虫危害棉花时,幼虫蛀食嫩叶成缺刻或孔洞,危害棉蕾后苞叶张开变黄,蕾的下部有蛀孔,2~3天后即脱落,造成棉花减产。棉铃虫的天敌很多,有寄生性天敌如玉米螟赤眼蜂、螟蛉绒茧蜂,还有捕食性天敌如瓢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棉田里的全部动植物构成了棉田生物群落
B.题中存在寄生关系的生物只有棉铃虫与其寄生性天敌
C.若瓢虫数量减少,则棉花植株的产量不受影响
D.喷洒杀死棉铃虫的农药也会使螟蛉绒茧蜂的数量减少
2、如图为神经纤维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被髓鞘包裹的区域(b、d)钠、钾离子不能进出细胞,裸露区域(a、c、e)钠、钾离子进出细胞不受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b、d区域也能正常产生动作电位
B.图中c区域的膜电位为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
C.正常情况下,在体内轴突处的兴奋传导都是双向进行的
D.钾离子流出神经元和钠离子流入神经元都需要消耗ATP
3、引起表观遗传现象的原因有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乙酰化等。DNA甲基化是指DNA中的某些碱基被添加甲基基团,此种变化可影响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小鼠体内一对等位基因A和a(完全显性),在卵子中均发生甲基化,传给子代后仍不能表达;但在精子中都是非甲基化的,传给子代后都能正常表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具有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B.DNA甲基化改变了碱基序列,导致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C.基因型为Aa的小鼠随机交配,子代性状分离比约为1:1
D.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
4、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使CO2排放量与吸收量相等。下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措施是( )
A.焚烧秸秆
B.退耕还林
C.烧煤供暖
D.过度包装
5、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宫颈癌疫苗可以防止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产生的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免疫系统消灭侵入机体的HPV的过程表明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C.消灭侵入人体的HPV,需要B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参与
D.宫颈癌疫苗属于抗体,能够很好的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6、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环境中的CO2排放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B.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再利用及使用清洁能源可有效减少CO2排放量
C.碳中和时所有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与其呼吸作用释放CO2量相等
D.加强山水林田综合治理,推进河湖生态修复有利于碳中和早日实现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
A.呼吸中枢受损可引起内环境pH改变
B.大量出汗时只需补充清水便可维持内环境稳态
C.冬季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以维持产热多于散热
D.能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的抗原均来自于外界环境
8、干旱时根合成的脱落酸(ABA)增加,运输到叶片等部位促进气孔关闭。农业上常采用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CRAI)技术,即在浇水时使某些区域保持干燥,而其他部分保持湿润,保证水分充分供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BA运输到叶片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
B.CRAI技术可调控根部产生适量的ABA
C.CRAI技术可减少灌溉用水,节约水资源
D.CRAI技术会造成农作物产量大幅降低
9、如图为人体的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示意图,图中a~e表示不同种类的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四种激素的分泌量均会增加
B.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可使相关神经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C.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D.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的功能,同时也能合成、分泌e激素
10、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启动三条调节途径:①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②血糖作用于下丘脑,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参与内脏活动的调节)支配胰岛 B细胞;③兴奋的迷走神经促进相关胃肠激素释放,这些激素作用于胰岛 B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均增强了胰岛 B细胞的分泌活动
B.②和③均体现了神经细胞与内分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①和③调节胰岛素水平的方式均为激素调节
D.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11、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②处的CO2浓度最高
B.饭后0.5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⑤处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
D.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①处渗透压下降,从而导致组织水肿
12、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一山地的蒲公英进行了取样调查,所取样方的面积为1m2,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取样为等距取样,不符合随机取样原则
B.该山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约为6.6/m2,结果为估算值
C.若蒲公英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加样方数量或样方面积
D.此方法也适用于蚯蚓、跳熵、家鼠等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13、机体的多种生理、生化反应都是在内环境中进行的。下列反应发生于内环境的是( )
A.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
B.吞噬细胞在组织间隙中吞噬细菌
C.小肠中的胰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D.泪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
1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叙述,正确的是( )
A.当外界环境条件被破坏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会发生改变
B.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其增长速率随之达到最大
C.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所能达到的最大值
D.环境容纳量会随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改变而改变
15、DNA 复制和转录的共同点是( )
A.都需要多种酶参与
B.都只发生在细胞核内
C.都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D.不需要 ATP 提供能量
16、有科学家指出:“没有物质,什么都不存在;没有能量,什么都不会发生;没有信息,任何事物都没有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所含能量越低
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C.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单向的
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具有相同的特点
17、蝗虫,俗称“蚂蚱”,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繁殖能力强,卵产在土中不易灭杀。幼虫(跳蝻)个体较小,成虫个体较大,翅发达,可进行远距离迁移。下图为某地爆发蝗灾后调查到的幼虫和成虫数量变化曲线,期间分别采取了农药喷洒和生物防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取样器取样法是用于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的数量
B.t2~t3时段蝗虫成虫可能发生了大量迁出,t4时刻进行了农药喷洒
C.两种防治方法均能使当地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保持在较低水平
D.导致t4~t5和t7~t8蝗虫数量下降的原因均为密度制约性因素
18、过敏性鼻炎是指个体接触过敏原后,由免疫球蛋白(IgE)介导组胺等物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粘膜炎症反应,其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等。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个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不会发生过敏性鼻炎
B.许多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个体只有在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才会产生相应抗体
D.找出并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措施
19、山西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分布着多种多样的群落。下列关于群落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类型群落的外貌不同,但物种组成大体相同
B.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湿地等类型
C.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往往是无规律的
D.群落中复杂的种间关系,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20、图是神经系统的概念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 | 脑 |
① | ||
外周神经系统 | ② | |
③ |
A.①为脊髓,位于椎管内
B.②和③可分别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D.条件反射的建立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2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但作用并不“自主”,必须在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调控
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
C.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D.人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会出现心跳加快、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活动加强的现象
22、依据图示,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②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②为肌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
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
C.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D.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只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23、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苏铁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单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栖息地 | 样方1 | 样方2 | 样方3 | 样方4 |
森林边缘 | 15 | 18 | 15 | l6 |
小溪岸边 | 12 | 14 | 13 | 13 |
森林 | 5 | 5 | 2 | 4 |
A.苏铁并不是森林中的优势种
B.苏铁适宜在阴暗的环境中生长
C.五点取样法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D.苏铁与森林中其它植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24、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B.森林、草原、荒漠等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没有规律的
C.在不同的森林类型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
D.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绒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25、多数真核生物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这类基因的表达过程如图所示。
(1)基因的非编码区__________________(填“具有”或不具有”)遗传效应,内含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肽链中氨基酸序列。
(2)由图可知,如果通过mRNA逆转录得到DNA分子,该DNA分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非编码区。欲在体外得到大量该DNA分子,可采用的技术为_____________,该技术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利用该技术从基因文库中提取目的基因时,首先要根据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轮开始出现目的基因片段。
26、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图是人体内尿液的产生以及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表示水平衡调节中枢,A位于______;若A表示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______释放,并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部位);若饮水过多时A的含量______。
(2)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3)尿量增多,膀胱充盈后,人会产生尿意,请用箭头和图中必要文字、字母表示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可知控制排尿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
27、图一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二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②、③、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一可知,神经细胞因具有较多的_____,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从而使其与信息传导功能相适应。
(2)图二中表示感受器的是_____(填编号),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
(3)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结构⑤_____(填结构名称)的数量将_____(填“增加”或“减少”)。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
(4)“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_____,对刺激_____(填“有”或“无”)感觉。
(5)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阻断了_____(填图中的序号)的兴奋传导。
28、为防治鼠害研究人员做了相关调查。甲组研究人员调查了农场边界区域内田鼠的种群密度和年龄组成(体重≤40g的为幼龄鼠,体重≥90g的为老龄鼠,其余为中龄鼠),结果如下表所示。乙组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近、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体重(g) | <1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110 | >110 |
数量(只) | 32 | 57 | 102 | 72 | 61 | 71 | 79 | 68 | 102 | 112 | 85 | 95 | 31 |
(1)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和______决定的。甲组研究人员选择“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牧场边界区域内的田鼠种群密度,是因为田鼠______。
(2)甲组认为要控制该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应捕杀体重大于90g的个体,而乙组认为这样做不正确。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你认为乙组的理由是______。
(3)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
29、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
(2)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
(3)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_时。
(4)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不再增加,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入淀污水增多,水体重金属污染加剧。研究人员发现可通过定期收割沉水植物地上部分,修复镉等重金属污染水体。
(1)沉水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其根部能从底泥和水中吸收________,净化水体,体现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2)为筛选适合白洋淀镉污染修复的沉水植物,用不同浓度镉溶液处理本地4种沉水植物4天后,检测其对镉(Cd)的耐受性和富集能力,结果如表和图。
沉水植物 | 半数抑制浓度(mg•L-1) |
黑藻 | 0.51 |
狐尾藻 | 0.81 |
金鱼藻 | 0.03 |
菹草 | 0.12 |
(半数抑制浓度是指抑制沉水植物半数生长的外部Cd浓度)
表数据显示4种沉水植物中对镉的耐受性最大的是________。结合图1的实验结果,选择黑藻和菹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不选用狐尾藻和金鱼藻的原因是_______。
(3)富集镉的沉水植物必须及时收割并无害化处理,一是因为镉等重金属能够通过__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二是因为________而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31、油菜素内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粉、种子茎和叶等部位。为了研究其对植物的作用,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A将数粒大麦种子在黑暗条件下水培萌发。
B当它们的胚芽鞘长至1.5至2.0cm时,切除尖端3mm,然后切成1.0cm长的切段,用缓冲液浸泡1h。
C进行实验时将切段分别转入用缓冲液配制的不同浓度 epiBR(人工合成的油菜素内酯)溶液中处理,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量胚芽鞘的长度。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epiBR应该属于____________(填“生长素”或“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2)在实验前,去除尖端3mm,然后切取1.0cm长切段用缓冲液浸泡1h的目的是减少______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需要设置CK(对照组)CK的设置方法是:取相同数量的处理过的胚芽鞘切段,浸泡在____________,在与实验组相同的时间节点测量茎的伸长量并记录。
(4)图甲曲线是将处理后的胚芽鞘切段浸泡在浓度为____________的 epiBR中得到的结果。
32、图1表示该植物两昼夜吸收或释放CO2的变化,S1—S5表示曲线与x轴围成的面积。图2中曲线a是自然状态下一个密闭温室中一天的CO2含量变化曲线,假定温室中温度恒定。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DE段波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 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如果S1+S3+S5>S2+S4,则该植物在这两昼夜内_______(“能”或“不能”)生长。
(2)图2中曲线b是在17时到20时之间采取某种措施后形成的,该措施是__________。与曲线a相比,曲线b的总产量增加了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CO2含量字母表示)。
(3)图表示同一片森林中的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的CO2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对植物甲、乙而言,最可能是乔木的是哪一种?__________________;
(b)e点时单位时间内甲、乙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固定CO2的值是否相等?____;
(c)若甲、乙植物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25℃,当温度从25℃上升到30℃的过程中,a点与c点的移动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d)取等量甲、乙植物的叶片进行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用于分离光合色素的试剂为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