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芜湖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zhǔ 袅(niǎo  眇(miǎo B.江(ruán   荔( 水(

    C.湲(chán  tīng   D.zhú   kān

  •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短语,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________,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________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________。

    ①地下阴影斑斓        ②微闻犬吠        ③助我凄凉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①②③

    D.②①③

  •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历史书除了教科书进入课堂之外,还可以有灵活的更多方式,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与视野,比如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这本书的语言拒绝晦涩难懂,尽量用极简的表达,来介绍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的极简表达,画龙点睛式地给出了可以让孩子轻松记忆的要点,也给老师或家长留足了“发挥”空间——上下对比,左右参照,中华历史,世界时空,读者会感受到一种“指点江山”的快意。

    A.历史书除了进入课堂的教科书之外,还可以有灵活的更多方式,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与视野,比如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

    B.历史书除了教科书进入课堂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灵活的方式,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与视野,比如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

    C.历史书除了进入课堂的教科书之外,还可以有更多灵活的方式,进入读者的视野与精神世界,比如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

    D.历史书除了教科书进入课堂之外,还可以有灵活的更多方式,进入读者的视野与精神世界,比如挂在墙上的《中国通史》。

  •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律) 鸟恋旧林(约束)

    B.契阅谈讌(同“宴”,宴席,宴会) 宅十余亩(方形)

    C.三十年(离开) 枉用相(问候、探望)

    D.对酒歌(应当) 何时可(拾取,摘取)

  •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2)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3)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 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D.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舞蹈,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决定了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学家常把舞蹈当成一个民族的标记物。因此了解、认识民族舞蹈对认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舞蹈与其他不以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门类相比较,更富表现性和抒情性,而不擅长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它与音乐的特性似乎更为接近,但它所表达的内容往往比音乐更具确定性,它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

    舞蹈的起源与萌芽可远溯至人类发展的洪荒期,很难予以确切考证。有关舞蹈的起源在古籍、神话中确有一些传说,难免带有“超人”的梦幻色彩,可考的实证却分明昭示着:舞蹈从原初起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原始舞蹈的诸多功能,也促进了人类的自我优化。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现代文明高度发展形成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可能导致脑体劳动失衡,使一部分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

    就直观而言,人们不会把田间插秧当作“插秧舞”,也很容易把生活中的告别场景与反映离情的舞蹈区别开来。但是让人准确地回答“舞与非舞”之界定——为舞蹈做出准确的解释和定义,却不大容易。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所以“看”懂舞蹈动作,绝非难上加难。当然,超常化的人体动作不是舞蹈。如:杂技、体操、哑剧……它们与舞蹈之界线存在着某种模糊度,故应关注舞蹈的“中心现象”:以情感人,以美取胜;具有民族文化特异性等。

    舞蹈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音乐、服饰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舞蹈作品借助音乐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保暖而发展为遮羞,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作用。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与作为“无言”艺术的舞蹈,相互具有启迪、滋育作用。绘画与雕塑与舞蹈更具共通性。舞蹈借助画面、塑形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将凝聚其中的情感内容提炼、释放出来,以流动的肢体语言予以展现,而并非简单地实现静态、动态转换。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舞台美术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当然,过度的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而且会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舞蹈与各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绝非简单地“相加”,而是“交流相浸”的匹配,只有如此方能有真正的整合性效果。无论怎样“综合”,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特质决定了它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资华筠《中国的舞蹈艺术》,原文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关于“舞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舞蹈起源于人类洪荒时期,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的标记物,是人类认识各自民族文化精粹的重要途径之一。

    B. 舞蹈富有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一特性与音乐接近,它们既是时间艺术,又是空间艺术,但舞蹈比音乐更具内容的确定性。

    C. 舞蹈虽然源于生活,却不简单描摹再现生活动作。舞蹈动作因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和情感的作用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

    D. 舞蹈的媒质是人类自身形体动作,这种存在方式、呈现方式局限性很大,使得它不能具体地描述事物、阐释道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原始舞蹈最初就带有很强的维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的向往的愿望,这在可考的实证中已有所昭示,即使是关于舞蹈起源的传说中,也不乏这样的梦幻色彩。

    B. 杂技、体操、哑剧……这些超常化的人体动作,虽然与舞蹈有一定的差异,如果能以情感人,以美取胜,并能表现民族文化的特异性,我们同样可视之为舞蹈。

    C. 农民在田间插秧与演员表演“插秧舞”,车站、机场中的告别场景与舞台上反映离情的舞蹈,人们从直观上就能一下子区别出:前者只是生活,后者才是舞蹈。

    D. 音乐、服饰在舞蹈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伴同物。音乐帮助舞蹈作品营造意境、塑造形象。服饰从最初的实用而逐步具有了表现礼制与审美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社会,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但必须警惕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所导致的脑体劳动失衡,而舞蹈能促进人类的自我优化,避免人出现“大脑发达、四肢萎缩”现象。

    B. 舞蹈动作删汰了生活动作的应用性、随意性,在幅度、力度、速度的呈现上,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使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具有某种规律性的特点,这为人们阅读、理解舞蹈动作提供了可能。

    C. 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为舞蹈作品的呈现增添了丰富、奇妙的手段,舞台美术在现当代舞蹈作品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辅助项目。但是,如果过度进行舞美“包装”,不仅画蛇添足,也可能导致舞蹈本体的萎缩。

    D. 舞蹈作品的整合性效果离不开与各种姊妹艺术“交流相浸”,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因为人既是舞蹈艺术的创造者,又是“物化了”的“舞蹈艺术品”,这种双重性特质决定了舞蹈与人类的关系格外亲昵。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典故“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水、鸟”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它们或灵秀或壮阔,或低吟或高唱,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趣。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出傍晚时分云静鸟倦令作者留恋不已的图景。

    (3)冬奥闭幕折柳赠别的节目,表达了对国际友人的深情,也表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送别方式,在古典诗词里,“柳”大多表达留恋、思念之情。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恨歌》中描写杨玉环笑容令六宫黯然失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安史之乱爆发、打破盛唐安定局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玄宗失去杨玉环后见月伤心、闻铃断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生活情景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所说的“____________”,表达了对自己整天思索的反省;“____________”,则指出了自己曾经踮起脚远望的不足。

    (3)《曹刿论战》中,齐军大败之后,曹刿观察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远望齐军的队伍,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决定“逐齐师”。

  • 1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王羲之《兰亭集序》)

    (5)《大学》中的“____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大学之道》)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灵皎师自信州归越以诗招之

    林道

    天师苍翠横金锡,地藏清凉掩竹扉。

    千里白云随野步,一湖明月上秋衣。

    诗寻静语应无极,琴弄寒声转入徽。

    我亦孤山有泉石,肯来松下共忘机?

    (注)①灵皎师:僧人,诗人的朋友。②天师:对僧道的尊称,此处应指庙字。③金锡:锡杖。④孤山:杭州孤山,位于西湖风景区旁,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词灵动,以“横”和“掩”将竹林的苍翠繁茂和居室的清凉幽静描绘得极富画面感。

    B.诗歌语言清新雅致,格调高远,意象优美,令人忘俗,营造了一种静谧深幽的气氛。

    C.颈联具有哲理意味,描述了诗和琴在静谧的环境中所达到的境界,理趣相融。

    D.尾联点题,诗人邀请友人共享美景并劝其忘却机心,表现诗人的超然和自足。

    2诗歌颔联富有艺术魅力,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出于单微。自为儿童,虽在戏弄,为等类所归。有志好学,坐立诵读。县令邓邵试与语,奇之,听受业太学。后令复召为吏,乃避隐阳城山中。时有杀人者,同县杨吏以疑寔,县遂逮系,考掠无实,而后得出。乃为督邮,乃密托许令,礼召杨吏。远近闻者,咸叹服之。

    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寔知非其人,怀檄请见。言曰:“此人不宜用,而侯常侍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不足以尘明德。”伦从之。于是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伦后被征为尚书,郡中士大夫送至轮氏传舍。伦谓众人言曰:“吾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密持教还,而于外白署。比闻议者以此少之,此咎由故人畏惮强御,陈君可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者也。”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遇赦得出。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寔乃独吊焉。及后复诛党人,让感寔,故多所全宥。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中平四年,年八十四,卒于家。大将军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

    (选自《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

    B. 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

    C. 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

    D. 及后逮捕党人/事亦连寔/余人多逃避求免寔/曰/吾不就/狱众无所恃/乃请囚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是古代的大学。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

    B. “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指古代官府中副官或属员的通称,文中指掌管教化方面的副官。

    C. “传舍”原为战国时贵族供门下食客食宿的地方,后来泛指古代供传递情报、文书的人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D. “稽颡”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两膝屈拜于地,两手拱至地,以额触地,居丧、请罪、投降时行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寔待人宽容有度量。陈寔曾被同县的杨吏疑为杀人凶手,遭逮捕囚系,拷打审讯。等到陈寔当了督邮,还暗中嘱托许昌县令,以礼召见杨吏。

    B. 陈寔目光长远有预见性。陈寔受党锢之祸的牵连,因此在权臣张让的父亲死后独自一人去吊唁。后来又诛杀党人的时候,好多人得到张让的宽赦,保全了身家性命。

    C. 陈寔大度仁慈善教化。陈寔暗中发现了潜入家里的小偷,于是他巧借训诫子孙,感化了小偷,给了小偷改过自新的机会。

    D. 陈寔德行高尚名重于世。陈寔遇到好事推到别人身上,有过错则揽到自己身上,深得人们的敬重佩服;去世后吊唁送葬的人特别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寔固自引愆,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2)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桓温来到都城,问刘惔:“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我们能夸人、懂得欣赏他人,还要会自夸、懂得欣赏自己。“第一流复是谁?”“正是我辈耳。”愿你,在这个时代,也有给出这句话的无敌自信,以及支撑这份自信的难以撼动的实力与底气。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