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世纪 80 年代泉州湾部分滩涂引进的互花米草,很快挤占了红树林的生存空间。互花米草种群中具有高株和矮株两种株型,在增氮(增加土壤氮元素)环境中,互花米草不同株型间的高差增大,矮株的光能利用效率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研究互花米草生态位需要研究其株高及其密度等
B.互花米草具有高矮不同株型,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C.互花米草的引进提高了泉州湾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增氮处理后,高差增大使互花米草的竞争力下降
2、某校学生集体观看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网络直播后,都感到十分激动。此时学生自主神经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
B.副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
C.交感神经兴奋,肠胃蠕动加强
D.副交感神经兴奋,支气管收缩
3、某海域甲、乙两种浮游动物昼夜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甲有趋光性,乙有避光性
B.甲、乙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
C.乙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甲、乙的沉浮体现了群落的外貌会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4、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生物部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生物
B.消费者都是动物,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直接联系的
5、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人体除了人脑主生物钟外,还存在肝脏、胰脏等器官和脂肪组织中的局部生物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各级神经中枢中,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B.如果控制人体节律的神经中枢发生病变,可能影响人体渗透压平衡
C.控制生物钟的基因不会在肝脏、胰脏等组织细胞中存在
D.生命活动内在节律性被破坏,人体的血糖平衡可能受影响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B.信息传递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也可以控制有害动物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种群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降低害虫数量属于化学防治
7、自2023年9月份以来,全国多地医院接诊儿童支原体肺炎病例激增,“支原体肺炎”词条更是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合理膳食、充足睡眠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B.学校、医院及人口密集场所的定期消杀,可有效控制支原体肺炎传播
C.健康的人只要接种了肺炎疫苗,那么他在有效期内不会被支原体感染
D.青霉素等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生素对治疗支原体肺炎没有针对价值
8、如图为水稻(2N=24,雌雄同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某一时期的显微图像,关于此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时期开始发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相应片段的现象
B.该细胞中含有12种形状的染色体
C.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组
D.该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一般没有同源染色体
9、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以表彰他们在核苷碱基修饰方面的发现,这些发现促使科学家们开发出有效的mRNA疫苗来对抗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疫苗有多种,其中灭活病毒疫苗防护力大约在70~80%,而mRNA疫苗产生的防护力会更高,可以使有效率达到95%以上。如图是mRNA疫苗作用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灭活病毒疫苗是保留抗原成分而丧失致病性的一种疫苗
B.脂质纳米颗粒被细胞融合内吞摄入不需要消耗能量
C.mRNA疫苗能在一定时间内不断地翻译出病毒刺突蛋白
D.巨噬细胞吞噬消化抗体—病毒复合物与溶酶体有关
1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C.夏季,某湖泊周围的芦苇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生物群落是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动植物种群的集合
11、如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较多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净化作用过程可以体现出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B.A~B区域,细菌分解有机物会消耗大量的氧气
C.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离子可被藻类吸收利用
D.A~B区域不仅产生较多的无机盐离子,还会产生较多的CO2
12、以下为某神经元和反射弧的相关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一所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图一中的②是神经末梢,其可分布于图二中的D处
C.若切断图二A处,刺激F处,引起此处Na+内流产生兴奋,D仍能完成反射活动
D.图二可代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E接受适宜刺激能产生兴奋
13、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探究油菜素内酯(BL)和生长素(IAA)对拟南芥侧根形成的影响,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包括有无BL和IAA的溶液浓度
B.各实验组的温度、药物处理时间等需要保持一致
C.IAA促进拟南芥侧根形成的最适浓度为50nmol/L
D.BL和IAA在拟南芥侧根形成中表现出协同作用
14、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盐城开幕,本次会议将“绿色办会”做到极致,通过绿色交通、林业碳汇等方式完全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零排放)。会议中,国内首单生态系统碳汇交易顺利签约。“碳汇”是指能吸收大气中的CO2、减少大气CO2浓度的活动、过程或机制,这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让盐城滨海湿地彰显活力,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双向传递
B.碳循环过程中属于“碳汇”的主要途径是植树造林
C.由题意可知,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减少“碳汇”
D.滨海湿地具净化海水、调节气候和旅游观光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5、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
B.图乙可对应图甲中d所示的亚显微结构
C.图乙中的B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
D.缩手反射是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16、在对某农田中的田鼠的种群密度调查时,第一次捕获并作标记40只,第二次捕获田鼠33只,其中有标记田鼠15只。则该种群田鼠数量为( )
A.88只
B.86只
C.90只
D.92只
1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2,4-D可杀除禾谷类田间双子叶杂草是由于双子叶植物对2,4-D的敏感性低
B.植物体内通常无分解生长调节剂的酶,生长调节剂使用效果稳定
C.适宜浓度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能促进a-淀粉酶的合成
D.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催熟未成熟的柿子
18、对人体无害的“非己”物质也可能引起免疫反应。根据图示过敏反应发生的基本过程,分析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不包含细胞免疫过程,包含体液免疫过程
B.细胞①和细胞②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发育成熟
C.图中过敏原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用药物抑制致敏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可缓解过敏症状
19、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的PD-1和癌细胞表面的PD-L1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会受到抑制,使其无法识别癌细胞,导致癌细胞免疫逃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癌症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低下或失调有关
B.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机体主要通过体液免疫发挥免疫功能
C.PD-L1减少了癌细胞被激活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的机会
D.能与PD-L1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药物
20、下列关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溶菌酶可以在人体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B.“糖丸”——脊髓灰质炎疫苗是用灭活的病毒制成的
C.人体内的白细胞可以抗击多种细菌,因此属于人体的第三道放线
D.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21、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抗原刺激下,淋巴细胞被激活而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内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都属于特异性免疫应答
B.抗体的特异性与浆细胞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修饰有关
C.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后,浆细胞只由激活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D.机体中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淋巴细胞都具有识别、攻击和记忆抗原的特性
22、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B.湖泊中深水区和浅水区的植物类型存在差异,体现了水平结构
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应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23、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若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以下实验,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分组 | 处理方式 | 结果 |
甲 |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 发热 |
乙 |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 退热 |
丙 |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 退热 |
丁 | ①___ | 发热 |
A.上述实验只有甲组是对照组
B.丁组为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C.分析甲、乙、丙三组,说明M与药物A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
D.分析丙、丁两组,说明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24、下列事例不能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的是( )
A.跳水运动员入水时屏住呼吸
B.尿检时,没有尿意也能排出尿液
C.下丘脑某部位受损引起体温调节紊乱
D.高考体检采血时,考生保持胳膊不动
25、树线是指直立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如图1所示。生态学者研究了全球变暖环境下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对树线上升幅度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1)生态学者可以采用___________法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树线之上的植被主要为灌丛或草甸,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2)树线上升过程中,群落发生了___________演替,演替过程中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___。
(3)图2说明,树线上升与树线之上植被厚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树线之上植被厚度大时,形成一道又宽又厚的“封锁墙”,树木的种子落地于此便遭到“封杀”,导致树线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相对静止”)
(4)该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树线位置上升,但树线上升幅度受到种间___________关系的调控。
26、下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a)反射弧是由〔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和〔5〕________组成的。
(b)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__。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_______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________,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________(结构)来传递的。该部位又由________、________、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不可逆单向的。
27、酵母菌的维生素、蛋白质含量高,可用于生产食品和药品等。科学家将大麦细胞中的LTP1基因植入啤酒酵母菌中,获得的啤酒酵母菌可产生LTP1蛋白,并酿出泡沫丰富的啤酒。基本的操作过程如下:
(1)该技术定向改变了酵母菌的性状,这在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中属于____________。该技术叫____________技术。
(2)本操作中为了将LTP1基因导入酵母菌细胞内,所用的运载体是________。要使运载体与目的基因LTP1基因连接,首先应使用________进行切割。切割完成后,利用________将运载体与目的基因LTP1基因连接。
(3)在培育过程中,所用的基因“剪刀”是____,基因的“针线”是______,基因的“运载工具”是__________。
(4)烟草DNA分子被“嫁接”上或“切割”掉某个基因,但并不影响该基因的表达,从基因功能角度考虑,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果蝇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请回答下列遗传学问题。
Ⅰ.某种果蝇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有眼(B)对无眼(b)为显性,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为了研究A、a与B、b的位置关系,选取一对表现型为灰身有眼的雄果蝇和黑身无眼的雌果蝇进行杂交。
(1)野生果蝇种群均为有眼个体,则无眼基因(b)的最初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而出现的。
(2)若F1代雌、雄个体中出现四种表现型:灰身有眼、黑身有眼、灰身无眼、黑身无眼,且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基因A、a和B、b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3)若F1代出现两种表现型:灰身无眼、黑身有眼,则基因______________位于一条染色体上。
Ⅱ.二倍体动物缺失一条染色体称为单体,果蝇的Ⅳ号染色体只缺失一条时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
(4)形成单体的变异叫______________。
(5)若有眼(B)对无眼(b)为显性,且眼色基因位于Ⅳ号染色体上,Ⅳ号染色体单体有眼果蝇减数分裂中偶然出现了一个BB型配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9、遗传学理论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回答下列问题:
(1)子代会继承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但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2)现有某农作物的两个纯合品种:抗病高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杆对矮秆为显性。如果要利用这两个品种,获得具有抗病矮秆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可以采用的育种方法有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其中能够尽快获得所需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的大致培育过程是______________。
30、为研究雄性家兔体内睾酮(ST,一种雄性激素)与生长激素(GH)含量的关系,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手术过程不影响结果),请补充完成方案并回答问题。
研究课题:雄性家兔ST含量对GH含量的影响
㈠、实验假设:探究ST与GH的浓度的关系
㈡、实验步骤:
(1)将1月龄体重相同的健康雄性家兔分为甲、乙两组,每组6只,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
(2)甲组兔切除性腺,乙组兔_________。
(3)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饲养1个月,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ST和GH的浓度。
㈢、预测结果
测定时间 | ST浓度(μg/mL) | GH浓度(μg/mL) | ||
甲组 | 乙组 | 甲组 | 乙组 | |
前 测 | m1 | m1 | n1 | n1 |
后 测 | <m2 | m2 | >n2 | n2 |
㈣、分析与讨论:
(1)要使实验更严谨,在上述步骤之后,还应给甲组家兔注射 ________,乙组家兔注射_________,然后测定和记录每只家兔血液中的GH浓度,并求各组的平均值。
(2)与后测比,进一步实验处理后甲组GH浓度_________,乙组GH浓度不变。
(3)根据预测结果,请举出能促进雄性幼年家兔体重增加的一种处理方法:______。
31、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高蔓(A)、感病(B)是显性性状。据图分析回答:
(1)过程①表示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F1自交获得的F2中,高蔓抗病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或_____。
(2)过程②表示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可以取任一植株的适宜花药作培养材料,培养得到植株叫做_______;为了使植株可育需要_______,得到正常的可育植株。
(3)过程③表示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原理是_____,将抗病基因导入到叶肉细胞的过程用到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____。
(4)过程④表示的育种方式是__________,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
(5)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小麦新品种,而海岛小麦没有抗旱类型,有人想培育出抗旱的小麦新品种,但是用海岛小麦与抗旱的陆地小麦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2、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
| A | B | C | D |
装置容器内的溶液 |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 10 | 10 | 5 | 5 |
无菌水/mL | - | - | 5 | 5 | |
活化酵母菌液/m | 0.1 | 0.1 | 0.1 | 0.1 | |
| 温度℃ | 25 | 25 | 5 | 25 |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d,在不同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具体课题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第5d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____________染液。(一种大分子染料)
②先将____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若酵母菌未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观察计数,则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统计____________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4)10mL培养液,250C培养条件下,培养后期,酵母菌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大方格为1mm×1mm(规格25×16),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一个中方格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_____________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