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劳动人民早在南宋时期就发明了照明弹,里面含有的可燃物之一是镁粉。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镁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C.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31g
2、下列图像与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表示加热一定量的碳酸钙固体
B.表示一定量的镁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表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
D.表示相同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取氧气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煤是化石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③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做导线
④饱和溶液可能是稀溶液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4、下列对生产、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石油气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很小
B.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C.温度计里的汞柱下降,因为原子随温度的降低而变小
D.冬天水管里的水结成冰后不再流动,因为分子停止运动
5、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用氯化钙做食品干燥剂
B.常用钢丝球擦洗铝壶使其光亮洁净且耐用
C.服用氢氧化钙治疗胃酸过多
D.利用汽油的乳化原理去除油污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该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发生变化
D.甲和乙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
7、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
C.复分解反应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所以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则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一定是置换反应
8、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检验N2中混有少量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
B.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粉
C.分离铜粉与铁粉:加入足量稀盐酸,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D.鉴别NaCl与CuSO4两种固体:分别取样,加水溶解
9、《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升丹(其成分含HgO)。HgO中Hg的化合价是
A.-1
B.0
C.+1
D.+2
10、在密闭容器中有以下四种物质,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14 | 36 | 20 | 11 |
反应后质量/g | 25 | 20 | 16 | 待测 |
A.参加反应的乙、丙质量之比是1:1
B.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C.待测值是20
D.丙是生成物
11、入冬后,“支原体肺炎”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的环境内爆发,感染者多头痛、发烧、咳嗽。针对“支原体肺炎”的自我防护措施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室内通风
B.加衣保暖
C.酒精消毒
D.佩戴口罩
1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某反应中物质X、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数随反应过程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B.t时刻,和
的质量相同
C.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D.该反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是12∶11
13、下列各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煅烧石灰石 | B.少量的炭在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 | C.等质量碳酸钙与足量同浓度稀硫酸反应 | D.镁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 |
A.A
B.B
C.C
D.D
14、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 | 劳动项目 | 化学知识 |
A | 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 降低油的着火点 |
B | 泡茶时,茶壶中的滤网将茶水与茶叶分离 | 滤网具有吸附作用 |
C | 春节用墨汁书写对联字迹长久不变 | 常温下碳具有稳定性 |
D |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 空气中氧气易溶于水 |
A.A
B.B
C.C
D.D
15、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守恒观:2g镁和10g氧气反应,一定生成12g氧化镁
B.转化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C.微粒观: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D.能量观:氧化钙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16、如图是碳元素“价类二维图”。图中d点对应的物质是
A.C
B.
C.
D.
17、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从物质分类看:甲、丙、丁都属于氧化物
B.从元素价态看: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均未改变
C.从微观构成上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
D.从表示方法上看:化学方程式是CO2+H2=CH3OH+H2O
18、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此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保持不变
C.反应前后两种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2
D.反应物中化合物与单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9、溶液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关于溶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物质的溶解过程通常伴随能量变化
B.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C.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改变
D.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0、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和稀硫酸。下列物质能区分两瓶溶液的是
A.紫色石蕊试液
B.氧化铜粉末
C.氢氧化钠溶液
D.氯化钡溶液
21、“关爱生命,拥抱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补充钙元素可预防贫血
B.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
C.霉变大米洗净、煮熟后可以食用
D.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水产品,有利于健康
22、农业发展是国泰民安的基石,农业生产离不开化肥。某化肥店销售的四种化肥如下,属于复合肥的是
A.NH4HCO3
B.KNO3
C.CO(NH2)2
D.Ca(H2PO4)2
23、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
C.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生成红色物质
24、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共有4种分子
B.反应前后两种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2
C.反应物中化合物与单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反应前后催化剂的物理性质保持不变
25、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合理的是
A.将水制成冰: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构成的分子相同
C.金刚石与石墨的硬度不同:构成的微粒不同
D.密闭体系内红磷与氧气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26、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非常重要。以下物质可以造成酸雨的是
A.CO2
B.SO2
C.CO
D.O2
27、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图中用 表示汞原子,
表示氧原子,反应过程的图示表示如下:
根据此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至少答出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水分解可获得氢气和氧气。
(1)电解水时,两极都出现_____,负极产生的气体燃烧产生_____火焰,是_____,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_____。电解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_____的原理,可以证明水由_____组成。
(2)我国开发出以TiO2为催化剂,在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技术,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
(3)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填“分子”或“原子”,下同),没有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___。
29、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充分燃烧1Kg某地产的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下图。天然气和煤中含有的硫在燃烧时会以二氧化硫的形式排放。根据上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天然气和煤燃烧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原因是它们的组成中均含有_______元素。
(2)从燃烧产物分析更多导致酸雨的燃料是_______________。
(3)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计算1Kg该产地的煤中含硫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
30、请回答下列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1)中国拥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用石墨制造0.2克拉金刚石的技术,这种人造金刚石的过程一定发生了____________(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CO和CO2是碳的两种氧化物。
①固态CO2又称为____________。
②如图是一定条件下生成CO和CO2的转化关系。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反应②说明CO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
(3)下列对含碳物质的有关归纳、整理,正确的是 (填序号)。
A.碳具有可燃性,则含碳元素的物质都具有可燃性
B.木炭和活性炭是黑色固体,则碳单质都是黑色固体
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则物质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一定是CO2
D.煤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炭黑和CO,则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都可能生成炭黑和CO
3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现有A二氧化碳、B熟石灰、C碳酸钙、D稀硫酸、E碳酸氢钠、F活性炭,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序号)。
(1)可吸附异味的是______;
(2)可灭火的气体是______;
(3)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______;
(4)可作补钙剂的是______;
(5)可焙制糕点的是______;
(6)可改良土壤酸性的是______。
32、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
(1)盛水的铁锅与水面接触的一圈最易生锈。钢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___,利用新技术能将不锈钢加工成柔软的金属丝,这是利用了不锈钢的_____(填字母)。
A 耐腐蚀性 B 延展性 C 导热性 D 导电性
(2)设计从废水中回收硫酸亚铁固体和铜的实验方案如图:
金属X是_____,写出上述实验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②______。
33、实验操作都应该注意先后顺序,请在每小题的横线上填“先”或“后”
(1)使用胶头滴管时,_______用手指捏紧橡胶乳头,_______把胶头滴管伸入试剂瓶中。
(2)用托盘天平称取5g食盐时,_______加5g砝码,_______添加粗盐至天平平衡。
(3)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时,_______熄灭酒精灯,_______把导管从水中取出。
(4)检查装置气密性时,_______将导管一端插入水中,_______用双手捂住容器。
(5)排水法收集氧气时,_______盖玻璃片,_______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放桌上。
3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西气东输”输的是_____
(2)用活性炭来吸收甲醛等有毒气体,这是利用活性炭的____性;
(3)在氢气、氧气、金刚石、二氧化碳中①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____;②用于高能燃料的是_____;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④可用于裁玻璃的是____。
35、现有①汽车②机器上的齿轮③门把手④锯条⑤铁洗脸盘⑥外科手术刀等常见金属制品。为了防止它们生锈,通常适合采用下面哪一种方法。(填序号)
(1)在表面喷漆_________;
(2)在表面涂油_________;
(3)在表面镀一层其他金属_________;
(4)在表面烧制搪瓷_________;
(5)使其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_________;
(6)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不锈钢_________。
3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比较下列物质性质,在横线上填“>”、“= ”或“<”。
①密度:氧气__________ 空气;
②硬度:金刚石__________石墨;
③沸点:液氮__________液氧;
④化学活泼性: 氧气__________氮气;
⑤等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加二氧化锰__________不加二氧化锰。
(2)化学世界绚丽多彩,请选择适当的序号填空.
A.绿色 B.黑色 C.紫黑色 D.白色
物质 | 高锰酸钾固体 | 氧化镁 | 四氧化三铁 | 氧化铜 |
颜色 |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
(3)①2019年5月18日电,国内首台80吨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天鹊”发动机(TQ-12)日前试车成功,“液氧”属于__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②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如下反应:一氧化氮+氧气→二氧化 氮,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填写基本反应类型)。
③夏天,从冰箱拿出的酒瓶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__。
④因为氧气能__________,所以可用于登山、潜水、航空、医疗急救等。
⑤小明用实验室制得的氧气作如图所示的实验,发现铁丝不能燃烧,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写出一点)。
37、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CO2,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供选择的仪器如下。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组装整套装置时,可选用上图中的A、B、H、I、J、P和___________;
(3) 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4)制取4.4g二氧化碳需要含碳酸钙80%的大理石___________g;
(5)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时,需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___________和气体的性质。
38、请结合如图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a仪器的名称:________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就置是_______(填装置序号),在正确选择的发生装置中还存在第一个缺陷,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若要制取二氧化碳,在B装置中装有石灰石,那么a中应加入___(填名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C装置与B装置比,优点是_______。
(4)甲烷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子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甲烷,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填装置序号),若用E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先甲烷,甲烷应从____(填“b”成“C”)端通入,若选用D装置用于排水法收集甲烷,瓶中先装满水,甲烷应从____(填“左”或“右”)端通入。
39、(1)“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试根据下列现象,从分子角度解释。“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_____
(2)化学中有许多“1+1<2”的现象,如1mL酒精和1mL水混合,其总体积小于2mL,原因是_____。
40、阅读下图:
(1)甲图所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2)乙图所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3)从以上2个化学反应的微观图可以看出:_____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可分____________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只是发生了重新组合,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