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他条件一致且适宜的情况下,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数量的变化由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培养方式下,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同
B.d组作为对照组,其培养方式是一直不更换培养液
C.a组种群数量增长量快的原因之一是食物资源相对最丰富
D.培养中后期,d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只是酒精的积累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功能,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但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对生物圈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会引起温室效应进而威胁生物的生存
B.高速路、水利等人类活动会造成某些物种栖息地消失、退化、片段化
C.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能量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D.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3、2022年12月15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中山大学进行《新冠疫情动态及应对》的科普讲座。他强烈呼吁加速疫苗(特别是异种疫苗)的加强接种。近期疫情的阳性感染者情况表明,新冠病毒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下列与接种疫苗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种新冠疫苗既能用于免疫预防,又能用于免疫治疗
B.接种新冠疫苗能有效应对新冠病毒和多种流感病毒
C.接种新冠疫苗后,疫苗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
D.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后,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
4、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血小板和多种免疫细胞
B.f和d均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b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可促进c增殖和分化
D.Y是一类蛋白质,可由d细胞和e细胞大量合成
5、淡水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蓝细菌爆发形成水华,从而引起水中动植物大量死亡。科研人员研究了同一水体中部分沉水植物的浸提液对蓝细菌密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蓝细菌大量繁殖引起水中植物死亡率升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B.调查蓝细菌密度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操作时充分静置试管,再取样后在显微镜下计数
C.培养6d后可知,三种沉水植物的浸提液都抑制蓝细菌繁殖,其中苦草浸提液效果最好
D.本研究结果不能直接用于治理其他地区的水华,这些沉水植物可能成为入侵物种
6、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下图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现象,表示该细胞中发生的变异最可能是( )
A.染色体数目增加
B.染色体数目减少
C.染色体片段缺失
D.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
7、CO2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切断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保持不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B.剧烈运动产生的CO2和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明显下降
C.调节呼吸运动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和CO2等
D.CO2主要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
8、2022年3月22日,中科院与合作伙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量级世界首创研究,能够将人的多能干细胞转化为全能性的8细胞期胚胎样细胞,即相当于受精卵发育3天状态的全能干细胞。该研究成果可能使个体化器官再生成为现实,为全世界数百万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下列器官移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淋巴细胞的作用
B.该研究成果可能使个体化器官再生成为现实,个体化器官再生成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患者在术后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D.进行器官移植只要供者和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
9、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
D.病原体经树突状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
10、在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果如图所示,细胞内叶绿体的实际位置和细胞质流动方向为( )
A.左侧、顺时针
B.右侧、顺时针
C.左侧、逆时针
D.右侧、逆时针
11、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代谢需求时,需通过调节各种生理过程来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后,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即可维持人体稳态
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有人常吃咸鱼、咸菜,但他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D.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2、白细胞介素-13(IL-13)是由T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细胞因子,可经脑脊液的运输作用于脑部神经细胞。已知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够抑制IL-13的分泌,下丘脑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机制与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机制相同。下列关于IL-13的叙述,正确的是( )
A.IL-13、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B.IL-13经脑脊液定向运输至脑部神经细胞
C.垂体受损的个体IL-13分泌量减少
D.IL-13发挥作用时与受体直接接触
13、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定居下来,啃食尸体,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是两种新发现的蠕虫,起初科学家只观察到了雌虫,后来发现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鲸落中的所有动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鲸落具有的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厌氧细菌和硫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分解者
D.弗兰克普莱斯和罗宾普鲁姆斯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一种寄生现象
14、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模拟生物体维持 pH稳定的实验中,自变量是加入不同数量液滴的 HCl和NaOH
B.可用目测估计法统计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土壤小动物的相对数量
C.调查植株上的跳蝻、青蛙的种群密度可以选择样方法
D.观察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先盖上盖玻片,再后滴入培养液
15、大雪纷飞的冬天,室外人员的体温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体温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下,骨骼肌不由自主地收缩以增加产热
B.寒冷刺激下,皮肤血管反射性地收缩以减少散热
C.神经—体液调节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以促进物质分解产热
D.寒冷刺激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过程是神经调节的结果
16、免疫细胞在免疫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免疫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可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C.B细胞、记忆细胞和吞噬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细胞因子由辅助性T细胞合成、分泌,可与被病毒入侵的靶细胞特异性结合
1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
B.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D.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也能完成排尿反射
18、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需要多种激素及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其中GLP-1是小肠上皮中L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调节胰岛细胞分泌、抑制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降低食欲等多种功能。GLP-1的部分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静脉注射或口服等量葡萄糖后血浆中激素N浓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激素N为胰岛素,其靶细胞包括肌肉细胞,可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B.图中细胞M既有血糖受体也有GLP-1受体,口服比静脉注射等量的葡萄糖对激素N分泌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C.GLP-1抑制胃排空、降低食欲等可能是通过作用于神经系统来实现的
D.若想通过GLP-1相关药物来降低血糖,可研发GLP-1的抑制剂
19、如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富含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需氧型细菌分解有机物是溶氧量降低的原因之一
B.BC段藻类可利用污水中有机物所含的能量进行大量繁殖
C.CD段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D.负反馈调节是该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0、某生态系统有Ⅰ、Ⅱ、Ⅲ、Ⅳ、Ⅴ5个种群,各种群中有机汞(被生物吸收后难以分解,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含量如下表所示:
种群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有机汞含量( | 0.0036 | 0.0035 | 0.034 | 0.037 | 0.36 |
假设每种消费者都只能以上一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Ⅲ和Ⅳ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B.由Ⅰ、Ⅱ、Ⅲ、Ⅳ、Ⅴ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有三个营养级
C.Ⅴ种群同化的能量与Ⅳ种群同化能量的比值为第二营养级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D.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Ⅰ、Ⅱ、Ⅲ、Ⅳ、Ⅴ5个种群同化量的和
21、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与生命系统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及动态平衡等特点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生存,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多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
C.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会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
D.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生存及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2、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能够非特异性地识别靶细胞,并通过其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杀伤(NK)细胞识别并杀死靶细胞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B.自然杀伤(NK)细胞可以抗肿瘤、抗病毒感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C.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跟抗体一样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
23、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腺分泌胰液的过程受促胰液素调节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增加抑制下丘脑分泌
C.眼球被撞击,产生眼冒金星的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D.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24、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毛色由遗传因子B和b控制。正常情况下,一匹母马一次只能生一匹小马,为了在一个配种季节里鉴别出其中一匹健壮栗色公马的显隐性及其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就毛色而言),育种工作者设计以下配种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
A.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全为栗色马则其为显性
B.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出现白色马则其为显性
C.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栗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出现白色马则其为纯合子
D.将此匹健壮栗色公马与多匹白色母马杂交,子代若全为栗色马则其为纯合子
25、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F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储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能量单位为102kJ/(m2·a)。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Pg | Pn | R |
A | 15.9 | 2.8 | 13.1 |
B | 870.7 | 369.4 | 501.3 |
C | 1.9 | 0.8 | 1.1 |
D | 89.2 | 33.9 | 55.3 |
E | 94.7 | 33.0 | 61.7 |
FP | 211.5 | 20.1 | 191.4 |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kJ/(m2·a)。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或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表中数据推出Pg、Pn和R之间的关系是:Pn=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D作为该湖泊中的经济鱼类,生产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不破坏其种群稳定,通常将捕捞量控制在D的环境容纳量一半的水平上,原因是此时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大。
26、如图所示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B表示细胞膜的两侧。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 ]_________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_________(A/B)表示细胞外,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2)若该图表示人的肝细胞膜,K+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这种方式除需要图中[3]以外,还需要_________ 条件才能进行。
(3)精子与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与图中[2]_________有关,变形虫摄食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性。
(4)不同细胞的细胞膜的生理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_________不同,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_________。
27、下图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血糖的调节属于 ,其中甲表示 。
(2)激素A是 ,主要作用于肝细胞,其引起的主要代谢变化及产生的生理反应是 。
(3) 激素B的靶细胞“受体”是 ;结构③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直接影响甲的分泌,该化学物质为 。
28、如图表示某植物的成熟叶肉细胞内部分生理活动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过程表示叶肉细胞吸水过程,参与图中①②过程的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参与②过程叫________,场所在________
(2)据图可知,影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有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当光强度减弱时,其它因素不变,光反应产物__________减少,暗反应中______减少,______增加。
(3)图中③的完整过程在细胞内发生的具体场所包括__________________,葡萄糖经过③过程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最多的阶段是第_____阶段。
(4)该植物从光照环境转移到黑暗环境,检测②过程中的各种中间产物,短时间内叶肉细胞中的含量变化最可能是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9、用一定剂量的 X 射线对纯合野生型果蝇进行诱变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型果蝇。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性状是由某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或XY同源区段)发生突变引起的。
某学习小组根据分析,推测出若突变性状为隐性,则突变基因只能在_____________上;经过研究证明,该突变性状为显性,于是他们设计了杂交实验进一步确定突变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
①杂交实验方案:将该突变型果蝇与_____________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②预期结果与结论:
I.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II.若_____________,则突变基因位于 XY 同源区段,且突变基因在 Y 染色体上;
III.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雄性:突变型雌性=1:1,则突变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或 XY 同源区段,且该突变果蝇的基因型为(相关基因用 A、a 表示)_____________。
30、某滩涂湿地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水分养活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海三棱藤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
(1)海三棱藤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______演替。
(2)由芦苇——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与旱柳的种间关系为______。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______。
(3)土地较干旱的地方分布着大量旱柳,在水分湿度较大的地方分布着大量芦苇,芦苇低处分布海三棱藤草,上述描述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
(4)图示群落的变化说明了人类的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______。
31、下图所示为细胞核DNA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甲、乙表示物质,①、②和③表示过程。据图回答:
(1)细胞分裂过程中,过程①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__,该过程利用细胞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原则合成子链。
(2)过程②是__________,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过程③需要的模板甲是__________,所需原料由__________运输。通过②、③产生物质乙的过程合称为__________。
(3)由于基因突变,甲中的一个碱基A变为G,而乙并未发生变化,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
32、为研究物质X对高血糖症状的缓解作用,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实验材料:适龄、血糖正常的健康雄性小鼠若干只,药物S(用生理盐水配制),物质X(用生理盐水配制),生理盐水等。
(要求与说明:实验中涉及的剂量不作具体要求。小鼠血糖浓度>11.1mmol/L,定为高血糖模型小鼠。饲养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糖浓度过高时,_______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通过增加血糖的去向,减少血糖的来源来调节血糖的平衡。
(2)完善实验思路:
①适应性饲养:选取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成甲、乙、丙3组。正常饲养数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
②药物S处理:
甲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生理盐水;
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药物S;
丙组:每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____________;
连续处理数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直至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
③物质X处理:
甲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____________;
乙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生理盐水;
丙组:每天每只小鼠灌胃一定量____________;
连续处理若干天,每天测量小鼠的血糖,计算平均值。
(3)预测实验结果:
组别 | 实验阶段 | ||
| 适应性饲养 | 药物S处理 | 物质X处理 |
甲组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乙组 | 正常 | 逐渐升高至>11.1mmol/L | >11.1mmol/L |
丙组 | 正常 | 逐渐升高至>11.1mmol/L | _____________ |
(4)分析与讨论:
已知药物S的给药途径有腹腔注射和灌胃等,药物S的浓度和给药途径都会影响高血糖模型小鼠的建模。若要研究使用药物S快速建成高血糖模型小鼠,则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确定快速建模所需药物S的适宜浓度和给药途径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