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植物激素也能调节基因的表达
B.植物没有神经系统,其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只有激素调节
C.燕麦胚芽鞘中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D.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以后又遇到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种现象与脱落酸的分解有关
2、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稳态调节的三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它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
B.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C.同一个体内胰岛中的B和C两种细胞虽然分泌的激素不同,但一般含有相同的核基因
D.图中的A可促进机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量
3、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下列关于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鸵鸟视觉敏锐,斑马嗅觉出众,它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利用互通信息以避强敌,斑马和鸵鸟的关系为原始合作
②两个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可使两种群数量发生周期性变化
③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它们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④在多种种间关系中,只有捕食关系和寄生关系可用于控制有害生物数量
⑤如果草原上食草动物大量减少,则草原上的草本植物和食肉动物数量均减少
⑥一定地域内,如果一种动物的天敌被大量捕杀,则该动物的数量就会持续大量增加
A.五项
B.四项
C.三项
D.二项
4、“利血平”能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持久的安定作用,是一种很好的镇静药。“利血平”不能抑制交感神经的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的重摄取,但能抑制突触小体内囊泡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使去甲肾上腺素在突触小体的细胞质内滞留而被酶解。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都是相反的
B.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会使心跳减慢
C.服用“利血平”会使囊泡内递质减少以致耗竭,使突触传递受阻
D.“利血平”通过抑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而起到镇静的作用
5、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图甲中电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中不能由a→b传递
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
6、“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引自《黄帝内经》)。一些人长期精神忧郁,则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其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其中CR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细胞都具有多种不同的受体
B.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糖皮质激素可影响CRH和ACTH的分泌,对胰岛素的分泌无影响
D.多种信息分子形成的复杂网络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7、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
A.CO2;参与分解作用
B.碳酸盐;参与呼吸作用
C.含碳有机物;参与光合作用
D.CO2;参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8、兴奋以神经冲动形式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形成什么来实现的( )
A.电位
B.电荷
C.局部电流
D.局部刺激
9、梭梭树是一种固沙能力很强的灌木,阿拉善等地利用梭梭树治理沙漠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筑起一座绿色长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梭梭林治沙成功的案例,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B.沙漠变成绿洲减少了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土地沙漠化是群落演替的一种形式,不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D.沙漠化治理中最好单独种植梭梭树,有利于避免种间竞争
10、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2,4-D可杀除禾谷类田间双子叶杂草是由于双子叶植物对2,4-D的敏感性低
B.植物体内通常无分解生长调节剂的酶,生长调节剂使用效果稳定
C.适宜浓度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能促进a-淀粉酶的合成
D.利用成熟木瓜释放的乙烯可催熟未成熟的柿子
1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B.胸腺随着年龄而增长,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C.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机体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
D.非特异性免疫对细菌、病毒等多种病原体都具有防御作用
12、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往回原烧杯后,重复100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2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
B.乙同学的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
C.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2
D.从①~④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16种
13、女子单人雪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新增小项之一。运动员单人驾驶雪车在赛道中行进,最高时速可达160km/h。下列对该项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功能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跳加快
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以维持血糖平衡
C.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抑制甲状腺激素等的分泌
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同时兴奋,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
14、褪黑素是由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节睡眠的作用。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人体内某激素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临床上可通过抽血检测机体内褪黑素的水平
B.褪黑素分泌的调节过程既有分级调节,又有反馈调节
C.图2所示的激素可能是性激素,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
D.图2所示的激素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体,穿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起作用
15、迁徙是指鸟类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觅食地)之间作远距离移动的过程。我国某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渤海湾地区迁徙“中停水鸟”的调查数据,发现中停地(迁徙中休憩或觅食的地方)的丧失会导致鸟类迁徙策略的改变。由于候鸟个体在中停地可获得的食物资源有所减少,它们会延长在中停地的停留时间以补充能量,由此引发中停期内候鸟种群密度的增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渤海湾地区迁徙中停地的所有候鸟构成一个种群
B.迁徙中停地丧失导致迁徙路线上的环境容纳量上升
C.候鸟在中停地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准确预测候鸟种群的动态变化,需要对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开展研究
16、某学生开展了“NAA溶液对草莓发育的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的是草莓的瘦果,瘦果内包含着种子。根据有关信息可知,NAA溶液( )
A.导致草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B.在本实验中帮助草莓完成了授粉
C.主要起了驱虫的作用
D.作用类似于草莓种子发育时产生的生长素
17、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旨在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共同抗击艾滋病,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下列关于艾滋病及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感染HIV后,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并不会立即迅速下降
B.可通过核酸检测或特异性抗体检测来判断人体是否感染HIV
C.HIV在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中进行逆转录,所需酶来自辅助性T细胞
D.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共餐等并不会感染HIV,对待他们应多一份关爱
18、在杭州亚运会的滑板比赛项目中,运动员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动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B.高难度动作的完成依赖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C.比赛中运动员的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
D.支配肢体运动的传出神经受意识控制,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19、某课题组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撂荒年限的草地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撂荒年限和坡向对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丰富度是研究撂荒草地群落结构的重要指标
B.撂荒年限越长,撂荒草地的物种丰富度越高
C.阳坡物种丰富度高于阴坡,与阳坡光照充足有关
D.随着撂荒年限的延长,群落优势物种会发生转变
20、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河水、池泥、水藻、植食性小鱼、生态缸、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3个生态缸(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缸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分解者数量过少
B.乙缸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
C.丙缸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
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缸不应放在黑暗中
21、下列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反复循环利用
B.选择净化能力强且能互利共存的多种植物治理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遵循了自生原理
C.“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
22、3月4日,2023年全国竞走大奖赛(第1站)暨世锦赛及亚运会选拔赛在黄山市举行,鸣枪开赛时运动员的生理状态会有明显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心率加快是副交感神经兴奋的结果,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B.机体产热明显增多,但产热量和散热量仍基本维持平衡
C.行进过程中摆臂动作信号会传到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底部
D.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23、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在普通培养液中的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标记情况依次是( )
A.12、24
B.6、12
C.12、12
D.6、24
2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所以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C.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D.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25、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图中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另两种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鹰占 ____个营养级,食虫昆虫和蛙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平均为10%,假设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是2×107kJ,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_____________。
(4)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能量沿______________流动,能量的载体是____________。
(5)这个生态系统中动物___________(填“有或无”)分层现象。
26、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趋水喜洼,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某课题组以新疆地区的某草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粉红椋鸟”被称为“草原蝗虫收割机”,主要以蝗虫为食。调查该鸟在草原的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在蝗虫爆发的2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60只该鸟,全部标记后释放,半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记的有80只,带标记的有30只,则该范围内粉红椋鸟的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
(3)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活动能力______,而且身体体积_________。
(4)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___________。
(5)通过人为因素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会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
27、如图为不同生物或生物不同器官(细胞)的DNA分子中(A+T)/(G+C)的比值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猪的不同组织细胞的DNA分子碱基比例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上述三种生物中的DNA分子,热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
(3)假设小麦DNA分子中(A+T)/(G+C)=1.2,那么(A+G)/(T+C)=___________。
(4)假如猪的某一DNA分子中有腺嘌呤30%,则该分子一条链上鸟嘌呤含量的最大值可占此链碱基总数的___________。
(5)小麦的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5.8%,其中一条链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9%和17.1%,则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某生物实验小组对某雌性动物的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然后绘制了甲、乙、丙三幅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图丁表示细胞中该动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乙、丙是一个细胞连续分裂过程的三个时期示意图,那么这三个时期中属于减数分裂的是_____。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中染色体的共同点有_____(写出两点即可)。
(2)图甲中细胞的名称是_____,图丙中绘制了_____条染色单体。
(3)图丁中b阶段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是_____,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_____(填数字标号)阶段。
29、I.如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部分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哪些成分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羊被宰杀后牧民把不能食用的部分丢弃给狗,问这种情况下人与狗_____(是或不是)竞争。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阐述人工除虫灭鼠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108 kJ,则人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kJ。
II.如下图为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淋巴细胞过程示意图。艾滋病病毒具有一个球形的衣壳,其内有两条RNA,没有DNA。请按图回答下列问题。
(1)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T淋巴细胞时,侵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滋病病毒的衣壳是在人体淋巴细胞内的____________上合成的。
(3)免疫缺陷病包括两类:一是________免疫缺陷病;二是________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属于____________病。
30、人类白化病(a)对正常(A)为隐性,并指(B)对正常(b)为显性,它们都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下右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人体内一个细胞的分裂示意图(图中仅表示相关染色体的变化)。
(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此分裂图中正确标出所有A(a)、B(b)基因。___________
②该细胞是___________细胞,分裂发生的部位在__________,分裂完成时将生成________个子细胞。请绘出这些子细胞的染色体和基因组成图。(只考虑图示染色体及基因的变化)__________
(2)此人与基因型为Aabb的某人结婚。
①子代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种;
②这对夫妇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31、如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2表示不同体长某种鱼的食性比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1所示外还有_____________。图1中食物链有_____________条,甲和乙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
(2)水草、藻类、甲、乙、丙、丁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结构,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
(3)假设图2表示的某种鱼是图1中的甲,其直接从水草和藻类中获得的能量比例相等,则该种鱼体长为4.2cm时,体重增加10g至少要消耗藻类_____________。
(4)若下图为甲的能量流动模型,B代表甲的粪便量,则A代表_____________,D代表___________,B中所含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_的同化量。
32、如图1表示小麦的生理活动,图2表示小麦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整体表现的吸收O2和释放O2量的状况,请据图回答:
(1)写出A~C的生理过程名称:A:_____;B:有氧呼吸;C:_____。
(2)写出发生在苹果细胞内C过程的总反应式:_____。
(3)生理过程B、C所产生的能量,一部分被转移到_____中,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4)生理过程C发生的场所是_____。
(5)图2中a点时小麦生理活动的特点是_____,若25℃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30℃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此图为25℃时测得的,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温度升到30℃时a点向哪个方向移动?_____。
(6)在图3中用箭头标出光照强度为c时叶绿体产生的O2去向,若改用CO2的吸收量和释放量来表示小麦生长和光照强度的关系,请在图4中画出表示这一关系的曲线。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