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悦亲戚之情话 B. 或棹孤舟 乐琴书以消忧
C. 宾主尽东南之美 水击三千里 D. 外连衡而斗诸侯 眄庭柯以怡颜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B.老子之后,道家代表人物又有庄子等人。《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特写,用“再现法”真实再现了英方撤离、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事件。新闻文体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新闻背景、结语几部分。其中,导语和新闻背景可以省略。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脱贫攻坚电视文艺具有书写时代先进思想和伟大实践的政治站位、历史方位和主题定位,显示出同步记录时代史诗的宏大气派。这一宏大主题由许多微观叙事打开,在创作上积累了重要的创新经验。
理论宣传专题节目《这就是中国》《中国正在说》等,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为载体,生动讲述习进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深入分析中国扶贫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体现了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纪录片《决战脱贫在今朝》《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遍地英雄下夕烟》《大搬迁》《最是一年春好处》《扶贫村里的年轻人》等,聚集一个村庄、一户人家、一位扶贫干部、一个脱贫故事,在徐徐打开的个体故事中,让观众感受到国家的气象、时代的发展。电视剧发扬艺术特长,讲述各地富有成效的扶贫实践,比如表现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都不能少》,表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绿水青山带笑颜》《遍地书香》《我的金山银山》,表现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同心协力脱贫的《花繁叶茂》《最美的乡村》《枫叶红了》《石头开花》等,完成了一次次生动的微观叙事。
(摘编自《脱贫攻坚电视文艺——记录时代的足音》)
材料二:
近期播完的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不仅收获一片好评,而且得到年轻观众的高度认可,成为“爆款”,网友们在豆瓣上打出9.4的高分。
侯鸿亮说,剧组就像当初的移民一样,重建场景,在戈壁滩,在田野上,直面扶贫工作者面对的风沙高温、方言沟通障碍等,而这些最终都成为剧情,比如环境,沙尘暴说来就来,卷起石子砸向搭建的房屋,……剧中,黄轩饰演的村干部在大喇叭里说:“涌泉村离医院太远了,离学校大远了,”剧组去村子原址时,山路上开了四五个小时车,交通极度不便。这句台词,是从内心长出来的。
现实中,“种磨菇”是脱贫的重要产业,为了还原,剧组真的种起了磨菇,肥料由当地人事先配好,苫布一打开,那气味仿佛迎面被人打了一拳。粪肥在40℃的菌棚里发酵后,再撤菌种,保湿、保温、通风。蘑菇棚难闻到人进不去。工作人员还能戴口罩,演员必须忍。
种种拍摄经历,让剧组与那段历史、那些人物产生了化学反应。孔笙说:“我们用3个月时间体验了他们20多年的生活。”侯鸿亮说:“这些亲历者的群体记忆和个人经历太鲜活了,剧组的所有人不断受到心灵冲击,共情到了极致。”所有人都希望把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感动的种种化为创作,传递给观众。
共时性创作,让剧组与这片土地的人和故事同频共振,“心灵感应”,人物、剧情、台词,所有的判断、感觉、细节都对了。比起文艺评论事后对每个镜头、每个人物、每个情节的一一拆解,当时全体共情的投入状态,是真正不可复制的体验。
在电视剧《山海情》创作座谈会上,有人评价说,《山海情》真实的质感不像拍出来的,而像从那片土地上“长”出来的;蕴含的情感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像黄河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
《摘编自《﹤山海情﹥背后,主旋律这样与观众共情》)
材料三:
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面对党和国家脱贫攻坚的重大部署和伟大实践,如何运用形式多样的文艺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聚集扶贫脱贫主题,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坚持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仍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讨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发挥文艺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独特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脱贫攻坚电视文艺同步记录时代发展,反映时代先进思想,体现出宏大的史诗气派,为该类文艺节目创作积累了创新经验。
B.相对来说,理论宣传专题节目更立足于宏观,体现全球视野;而纪录片只能立足微观,通过个体故事来反映国家的发展。
C.脱贫攻坚主题电视剧《山海情》因为明星黄轩扮演村干部角色而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成为豆瓣上的高分“爆款”作品。
D.《山海情》剧组只用3个月时间来体验当地人20多年的脱贫攻坚生活,体验的时间太短了,否则效果应该会更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磨菇”是真实的扶贫历史,在《山海情》剧中得到高度还原,剧组真实地去种植蘑菇,达到与这片土地的人和故事的同频共振。
B.脱贫攻坚电视文艺包括多种形式,其中电视剧有艺术上的优势。百姓喜闻乐见,所以相关作品的制作要多一些,其他方面可以减少。
C.有人评价:《山海情》真实的质感是“长”出来的,情感是“流淌”出来的。这是对这部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下的高度肯定。
D.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坚持文艺创作的方向,思考文艺在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独特作用,从而给予人们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感召。
【3】脱贫攻坚主题文艺作品有哪些成功启示?请综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一文中,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达自己很想官职显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写出了自己回归田园后的独居生活。杜甫《客至》诗中也有类似的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岳阳楼记》中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乱石穿空,____,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2)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苏轼《定风波》)
(4)楚天千里清秋,_____。(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5)想当年,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6)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7)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李清照《醉花阴》)
(8)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9)吾所以为此者,_____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10)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题1分)
(1)悔相道之不察兮, 。(《离骚》)
(2)携来百侣曾游, 。(《沁园春·长沙》)
(3) ,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
(4) ,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5)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6) ,谁怕? 。(《定风波》)
(7) ,更那堪、 。(《雨霖铃》
(8)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9)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0) , ,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 中由江上观日出起兴,抒发无限感慨且富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3)《离骚》中,表现屈原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理解型默写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来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结束后,诗人以水面四周环境的安静来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音乐让人回味无穷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飘零不定的生活。
D. 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禅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毅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閤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日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放罪人及度人入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及疾笃,与上诀。时房玄龄以谴归第,后言于帝曰:“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己卯,崩于立政殿。后尝采自古妇人得失事为《女则》三十卷。及崩,宫司并《女则》奏之,上览之悲恸,以示近臣曰:“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天命而为无益之悲,但入宫不复闻规谏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怀耳!”乃召房玄龄,使复其位。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记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閤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
B.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閤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
C.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閤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
D.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閤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宫,中国古代宫殿名称,一般指太子所居之宫,也可以用来借指太子。
B.释,中国佛教对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唐代佛教兴盛,影响广泛。
C.己卯,人们用干支来纪时,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这里是纪年。
D.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用于下对上。古代曾设“谏议大夫”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孙皇后训诫几个儿子要谦虚节俭,她认为太子忧虑的事应在于德行不立和声名不扬,而不应在于器物用具,所以驳回了遂安夫人的请求。
B.长孙皇后抱病服侍唐太宗,后来病情加重,但她不同意唐太宗为了给她祈福而大赦天下,她认为“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能转移的”。
C.长孙皇后随身携带毒药,准备在唐太宗遭遇不测时赴死,她在与唐太宗诀别时表示不能走到吕后那一步,她还留下了被唐太宗认可的《女则》。
D.长孙皇后认为房玄龄侍奉唐太宗小心翼翼,做事谨慎周密,在临终前还劝谏唐太宗不要弃用房玄龄。后来唐太宗召回房玄龄,让他恢复职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
(2)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一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
【5】长孙皇后的“仁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陈蕃,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后迁为乐安太守,拜尚书,为太傅。
(范晔《后汉书·陈蕃传》,有删改)
材料二: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的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古有陈蕃立志扫除天下,不事一室,终成大业;而今劳动教育进入教育部课程标准。对于陈蕃的“扫天下”和教育部提倡“事一室”的日常劳动,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