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的流利自然,__①__生动活泼,__②__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__③__讲故事或作报告,__④_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_⑤__不写稿子,__⑥__应像一篇文章。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 | 虽然 | 而 | 却 | 即使 | 也 |
B | ∕ | 可是 | ∕ | 而 | 虽然 | 但 |
C | 尽管 | ∕ | 而 | 却 | 虽然 | 但 |
D | 虽然 | 却 | 可 | ∕ | 即使 | 也 |
A. A B. B C. C D. D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聊乘化以归尽 乘:顺随
B. 云销雨霁 霁:雨过天晴
C. 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 犹蒙矜育 矜:怜惜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
在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
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教融入了本土文化之中,成为华夏文化主流的一部分,被百姓和士族文人广泛地接受了。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
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
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汉朝,有一种“博山炉”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
此外,香炉在材质上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萌萌哒。
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香时用的香料了。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将草放置在香炉中直接点燃。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
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
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
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
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到香枝。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了。
【1】【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用来表达对祖先与天地的尊敬。
B. 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的传入有关,每日的敬佛礼佛过程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
C. 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由此可知宋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
D. 汉朝的“博山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了瓷制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
【2】【2】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所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
B. 博山炉出现在汉代,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中,炉体为金属制作,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故得名。
C. 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类造型还可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薄雾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即是动物造型的香炉。
D. 由于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再加上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
【3】【3】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但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烟火气大,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
B. 汉朝之后,由于所焚的香料有所改进,并且焚的方式也有所改变,烟火较以前的燃香草少了许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
C. 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所以出现了各种精致的青铜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
D. 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火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抒发了与于谦的《石灰吟》里“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相似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木欣欣以向荣, 。 (《归去来兮辞》)
(2) ,形影相吊。 (《陈情表》)
(3)闾阎扑地, ; ,青雀黄龙之舳。 (《滕王阁序》)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
(5)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6)扪参历井仰胁息, 。 (《蜀道难》)
(7)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一文中,作者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设想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倦鸟归林的诗句是:_____,____。
(3)《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文章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8、补出下列空缺部分。
(1)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风小则无以负羽翼来讲大鹏直冲青天须有所凭借,借此表达 “做事成功需要有丰富的积累”的道理。
(3)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川泽纡其骇瞩。
(5)凡在故老,_________________,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想象和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言之意,含蓄地表达了相思之情。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农民热情待客,丰年酿酒,与朋友共庆的欢乐情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②云和:古山名,出产乐器。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本诗描写音乐使用的表现手法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同,都运用了“以声类声”来体现音乐的魅力。
C.“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飘过浩渺的洞庭湖。
D.全诗描摹了湘灵鼓瑟弹奏的苦调清音,这种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誉为神来之笔,请结合诗歌,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罗隐,字昭谏,钱塘人也。少英敏,善属文,诗笔尤俊拔,养浩然之气。乾符初举进士,累不第。广明中,遇乱归乡里,时钱尚父镇东南,节钺崇重,隐欲依焉。进谒,投素作《过夏口》云:“一个称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镠得之大喜,以书辟曰:“仲宣远托刘荆州,盖因乱世;夫子乐为鲁司寇,只为故乡。”隐曰:“是不可去矣。”遂为掌书记。镠初授镇,命沈崧草表谢,盛言浙西富庶,隐曰:“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镠请隐为之,有云:“天寒而糜鹿曾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作者称赏。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九)
罗隐在科场,恃才傲物,尤为公卿所恶,故六举不第。时长安有罗尊师者,深于相术,隐以貌陋,恐为相术所弃,每与尊师接谈,常自大以沮之。及其累遭黜落,不得已始往问焉。尊师笑曰“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隐懵然不知所措者数日。邻居有卖饭媪,见隐曰:“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不如急取富贵,则老婆之愿也。”隐闻之释然,遂归钱塘。初,隐费窘,因谒邺王罗绍威,贻书叙其家世,邺王为侄。幕府僚吏皆怒曰:“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绍威素重士,曰:“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得在侄行,为幸多矣,敢不致恭,诸公慎勿言。”于是拥旆郊迎,一见即拜,隐亦不让。及将行,绍威赠以百万,他物称是。
(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列传十四》附《五代史补·罗隐东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B.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悟子宜自择之/
C.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霸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吾子宜自择之/
D.吾子之于一第也/贫道观之/虽首冠群英/亦不过簿尉尔/若能罢举/东归翁国以求用/则必富且贵矣两途/悟子宜自择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谏,是罗隐的字,“昭”和“隐”意义相反,这是古人常用的取字方式。
B.荆州,是汉代十三州之一,刘表曾任该州刺史,所以用“荆州”称呼他。
C.家世,指家族的世系,罗隐排列罗姓世系,意在拉近他与罗绍威的关系。
D.拥旆,是古代出郊迎宾的礼节,文中用来对人表示归顺或依附时的诚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隐想要投靠钱镠,把自己之前写的一首诗给钱镠,试探他是否能够容纳自己。
B.罗隐恃才傲物得罪人,所以科举不顺遂;他的相貌非常丑陋,所以与尊师交谈,常被堵住口。
C.罗尊师和卖饭老太都劝罗隐回故乡。相比之下,卖饭老太说得更直接,诚恳劝他早求取富贵。
D.罗绍威一向重视读书人,他容忍了罗隐的做慢,礼遇罗隐,得到了世人的赞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浙西焚荡之余,朝臣方切贿赂,表奏,将鹰犬我矣。
(2)罗隐一布衣尔,而侄视大王,其可乎!
【5】两则材料同是记述罗隐事迹,但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深谷里出产一种十分精美的石头,有两个人相约去寻找。甲背了满满的一筐,而乙的筐里只有他最心仪的一块。甲笑:“为什么只挑一块啊?”乙说:“美石虽然多,但我选一块最美的就够了。”上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不得已不断地从筐中挑一块最差的扔下。到家后,他的筐里也只剩下一块了。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