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金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指中国古代传说中东海上的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叫蓬莱、昆仑。

    B.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清代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C.韦庄生活在唐王朝衰弱到灭亡的混乱的历史时代,他的长篇抒情诗《秦妇吟》表达了他对在黄巢军队攻入长安的战乱中,人民痛苦遭遇的深切同情。

    D.北宋的欧阳修不但是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家,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史学家,他编写的《唐书》《五代史》都被列入了我国古代正史“二十四史”。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外国侵略者的野蛮侵略,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团结一心,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着民族生死存亡的伟大斗争中。

    B. 由于乌克兰政府军和东部民间武装的持续交火,乌克兰国内经济已是捉襟见肘,昔日的东欧大国,今日却要靠借贷度日。

    C. 几内亚埃博拉病毒肆虐,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趋之若鹜,纷纷来到抗击病魔的最前线,和病人们生活、战斗在一起,令人钦佩。

    D. 近来演艺圈明星涉毒事件频发,人们除了为当事人不懂洁身自好自毁前程唏嘘惋惜之外,还担心其对青少年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蓬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文本二:

    陈忠实,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鹿原》,小说《李十三推磨》等。

    在接受采访时,陈忠实表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应该是写得比较真实。

    他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哪怕一个情节或细节虚假,他就不信任你了,开始排斥你的作品。这是要害。当然,真实性不是文学创作的全部,此外,还有很多创作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回老家拔草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原因是可以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

    B.文中写“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其目的是说明他们间的共同语言不多,兄弟之情不深。

    C.从文中看,父亲栽树的原因是: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

    D.父亲去世后,只留下的这棵树,它已经成为“我”心灵感应的象征,看到这颗树,“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和烦恼。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铁生《合欢树》和本文都写了树,都对树的成长成材寄予了希望,前者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的健康寄予的希望,后者包含着父亲对儿子成材的期待。

    B.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感到非常的后悔痛苦。

    C.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句子运用比拟的手法描写蜜蜂写出了村庄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老家村庄的热爱。

    D.本文语言非常忠实朴素,选取的事例是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在这些平凡的小事的叙述中,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还蕴藏着一段深情。

    【3】文章以“父亲的树”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散文虽然只是叙述了平凡小事,但情感真挚,意蕴丰富。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见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开篇就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然后先后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证,论证思路严密,论证结构清晰。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统治者,如果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在对待利与义的态度上,君子与小人是不同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也有不认可的,如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的《阿房宫赋》形容“秦爱纷奢”时,说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世间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舟”是古诗词种常见的意象,一方面,它代表漂泊无依之感,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它象征辞官归隐之意,如李商隐《安定城楼》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作为女性词人,对“花”有着特殊的情感,有时以人写花,如《如梦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时以花写人,如《醉花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的部分。

    (1)《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奢侈浪费无度。

    (2)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_________”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4)《滕王阁序》中“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 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5)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中的“________”两句。

    (6)《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两句要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

  • 7、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   。”

    (2)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蔺相如用“ 。”道出了他躲避廉颇的原因。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两句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的装束儒雅,风度翩翩。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崇尚美德严以律己,但早晨进谏而晚上就被贬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有“物我皆恒”的哲学观,他在《赤壁赋》中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万物和人生都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琵琶声渐趋低沉,乃至停顿,转而又乐音疾起,爆发出激越、雄壮的声音,此时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惊心动魄之感。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水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5)《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出自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虽有化用痕迹,但能翻出新意,有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故素来被称为千古绝唱。

    (6)庄子《逍遥游》中说,到郊野去的人,只带一日之粮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而去往千里之外的人,就必须“_______________”。

    (7)《逍遥游》中,庄子引用《齐谐》记载,写大鹏鸟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老子〉四章》中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指出“质”与“文”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石之瓠》中,惠子描述大葫芦装上水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描述大葫芦剖成瓢后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

    辛弃疾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时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注】①淳熙八年(118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达十年之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朋友郑厚卿要到衡州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别。②荼蘼:花的一种,春末夏初开花。③鹈鴂:指杜鹃。④栖栖:忙碌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虽然是一首送别词,但全词未见离别时的感伤,词人调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一切艺术手段,写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

    B.上片写看花,以“少时”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觉得这是可恨的。

    C.下片写物换星移,“时节换,繁华歇”后“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担忧,与开头遥相呼应。

    D.“老冉冉兮花共柳”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

    【2】全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B.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C.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D.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学官名。仆射(yè),官名。秦代重武,以善射者掌事,故称仆射。

    B.五帝,相传上古有五位帝王。三代,历史上多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C.黔首,战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古人对百姓的称呼还有“黎元”“氓隶”等。

    D.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游街示众。黥,古代刑罚之一,脸上刺字、涂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淳于越认为秦始皇拥有天下却不师法殷朝、周朝,分封子弟功臣,这是不恰当的,将导致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

    B.李斯认为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复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代因袭一代,可都治理好了,这说明时代在变化,情况有不同,不必事事师法古人。

    C.李斯认为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皇帝一人,建议把非秦国史官记录的书籍全部焚毁,以免儒生们一味地效法古代,以此来诽谤当世,惑乱民心。

    D.秦始皇同意李斯的意见,下令在全国烧毁秦国以外的典籍,只留下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并禁止儒生聚集谈议《诗》、《书》,如有违反,处以重罚。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2)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淮阴侯列传》)

    5李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不宜“师古”?请简要分析。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日本川端康成)

    ②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美国海明威)

    ③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法国罗曼罗兰)

    ④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智利聂鲁达)

    ⑤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词。(德国黑塞)

    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中国鲁迅)

    读了上面的名人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