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甘孜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我们好好珍惜生活的给予,并不断用心去打造,就能拥有生命的芬芳。

    ①只因上帝特别喜爱某些人的芬芳②所以才对他咬得特别重

    ③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少④上帝给了他残缺的肢体

    ⑤却让他拥有了一个芳香的心灵⑥霍金就是这样一只苹果

    A. ⑥④⑤①②③

    B. ③①②⑥④⑤

    C. ①②③⑥④⑤

    D. ①②⑥④⑤③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年轻人应该欣欣向荣,活泼好动,你怎么能总是这样暮气沉沉呢?

    B.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C. 王祥同学学习上锱铢必较,一丝不苟,令人敬佩。

    D. 凡是早晨到 “淝河之韵”文化广场散步的市民,都会认识与赵大叔形影相吊的一只小斑鸠。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人很早便与茶发生关系了。《诗经谷风》中的“谁谓荼苦,其甘如怡”的“荼”许多人便认为是“茶”。西汉初马王堆墓葬中的随葬品中即有茶叶。不过两汉以前,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晋代郭璞为《尔雅》作的注中会说道茶“叶可煮作羹饮”。作羹自然少不了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现在,在某些地区还有其遗留存在,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是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的。

    茶的“文人士大夫化”或说“雅化”是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他的那部《茶经》不仅总结了前代饮茶的经验并加以提高与规范化,其中充满了士大夫的审美情味。这是世界茶的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是茶的“雅化”的标志,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唐代主要饮的是饼茶,它由茶叶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而饮。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用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陆羽还研制了十分细致考究的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在这种情态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宋代的饼茶则是特别贵族化的饮料了。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平民饮的散茶,宋代称之为“草茶”。

    冲泡散茶,虽然自古就有,但正式风行于元末明初。当时战争消耗大量的生产力,那些过度奢侈、徒耗民力的龙团凤饼,显然为民众负担不起。明初洪武间,正式停止了让民间供奉饼茶,改为散茶,日久便成为风气。散茶的兴盛也与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有关系。他们人生的价值取向是“清”。《尚书尧典》上就有“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教诲。其后清介、清心、清白、清名、清廉等等,许许多多带有“清”字的价值判断为他们所向往。那么日夜相伴的茶水怎么能是浑浊不堪的呢?从宋代开始,文人饮茶如无特殊的目的,便很少加其他佐料了。宋代的饼茶也努力向清澈无色靠拢,而散茶只要茶叶的品质好、采摘及时、加工得法,“清”是完全有保障的。

    到了明代,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已经形成。有人说它是“清虚之物”,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之为“清尚”,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它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因为茶是至洁之物,所以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明代罗察说:“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怀,云光浇激,此时幽气,故难于俗人言矣。”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文震亨说:“构一斗室,相旁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情趣。有人甚至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从这里本来可以进一步迈进“茶道”之门,但此论终是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没有人认真执行过。

    (节选自《茶的演变与风格》,作者王学泰,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茶最早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菜肴存在,里面会加其他佐料。直到宋代开始,文人饮茶才在非特殊情况下,很少添加其他东西。

    B.元末明初风行散茶的原因,一是饼茶过度奢侈、徒耗民力,成为民众的负担;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有了“清”的审美价值取向。

    C.散茶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流行的时间比饼茶晚;饼茶原本是大众化的茶,到了宋代才变得很昂贵。

    D.要求采摘者、烘焙者以及茶具和水质的清洁;在品饮过程中也强调环境氛围的清雅、清幽是为了和至洁的茶匹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饮茶经历过“俗”到“雅”阶段,直至现今,有些地方普通老百姓饮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这种俗的状态。

    B.宋代的一般平民百姓多饮用称之为“草茶”的散茶,而贵族官员则以饮官家监制的饼茶为主,饼茶往往因其选料严格而价格昂贵,往往被皇家垄断。

    C.器具和环境都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陆羽研制的像艺术品一样的茶具、“相旁山斋”的茶室等。

    D.文人士大夫视茶为“清虚之物”,是纯洁的象征,所以品饮茶的嗜好被称之为“清尚”之举,和士大夫追求摆脱人世间名缰利锁的“清高”相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唐代的“茶圣”陆羽完成的茶的“雅化”体现为茶的制作方法、烹煮和品饮过程中的器具的细致考究,这使得饮茶就多了一重艺术的意义。

    B.茶道在中国没有出现,和要求过高有关。有人提出具有清德之人才配品饮清茶,而这些要求不易于实行。

    C.茶并不是一早就作为“至清之物”出现的。茶的种类、饮茶的方式、饮茶的风格在历史中都经过了一些变化。

    D.宋代士大夫所饮的茶饼和散茶都能做到向清澈无色靠拢,这种以“清”为特征的茶的风格到明代已经形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经常得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信息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颇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势。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实一虚,两面落笔,既写出战士们行军打仗的辛苦,又写出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表示不惜典当来换取一醉,照应“千金散尽”;“________________”一句跨越时空,情感强烈,与开篇之“悲”遥相呼应。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常用“东风”这一意象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而屈原的《离骚》,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

    (3)杜甫晚年登上岳阳楼,看到洞庭湖的浩瀚无际,以“__________”(《登岳阳楼》)两句写出了宏伟的景色和阔大的意境。

  • 7、古文默写:

    (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应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4)《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

    (5)《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的道理。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3)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长亭送别》)

  • 9、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庄子•逍遥游》描写迁徙南溟的大鹏击水之广、飞升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两首诗选择了______等相同的意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景象。

    2两首诗都是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壁非赵壁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壁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停相如干市,式安君十万众压邯郸,两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壁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为扁平的圆形。和氏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为天下奇宝。

    B.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在朝堂上安设“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

    C.斋指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沐浴更衣、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庄敬。文中指的是祭祀礼节。

    D.舍人指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蔺相如当初即为缪贤舍人。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B.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C.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D.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面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3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蔺相如的观点与王世贞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B.王世贞认为“给不给秦国和氏璧”只有两个选择,不存在蔺相如所想象并且确实又那样做的第三种方法。

    C.蔺相如叫舍人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却将责任推给秦国。而秦王之所以没有杀他,是因为秦国还想和赵国交好。

    D.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主要原因是天意,不是人为,所以表现了王世贞消极的人生态度。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2)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未眠,如果一朵花很美,那么有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日本川端康成)

    ②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美国海明威)

    ③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法国罗曼罗兰)

    ④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智利聂鲁达)

    ⑤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词。(德国黑塞)

    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中国鲁迅)

    读了上面的名人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