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D.此小大之辩也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A.胳膊鬼秘遍体鳞伤扭亏为赢
B.痉孪辜负漫不经心不经之谈
C.诱惑寒喧心安理得理曲词穷
D.伶俐放诞奋不顾身星罗棋布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疯狂的苇荡
张西祥
刘木犁怎么就疯了呢?我问邻居,问村长。这个走路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的人,居然掂起猎枪去追他亲孙子,疯得分不清前头跑的是兔子还是孙子。村长说:“这事恐怕还要从苇荡说起。”苇荡我知道,就是村北那片大水洼子,方圆上千亩。村长嘱咐说:“苇荡那地方你可别去了,木犁一直都掂着土铳躲在苇棵里,说不定从哪里冒出来给你一枪,集镇上几个打渔打鸟的,都被他撵得像孙子,胆小的跑到家还大病一场。”我似信非信说:“这家伙年轻时以打猎为生我知道,怎么如今疯得连人和野物一起打了?”村长说:“怪就怪在如今他不打野物,只打人,不管是谁走近苇荡,他冷不丁就给你一枪。”“那他藏在苇棵里吃什么,喝什么?成仙了?”村长说:“他儿子每隔三五天背去半蛇皮袋冷馒头,像喂狗,朝滩涂上一撂,调头就跑。”从村长的嘴里我知道,木犁疯的原因很简单,木犁是想做一回真正的爷爷。这辈子拖着一躯残身子,木犁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女人丢下他和儿子回黄土垄了,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乡长那回在镇头上的大鸿宴应酬,说要给苇荡找个专门守护员保护野生动物。没想到这话爬进木犁的耳朵。木犁志在必得,揣上干粮赶到乡政府准备背水一战加上软磨硬磨。乡长说:“此人可以考虑。一,形象不好的人知耻而后勇,优点在于敬业,好使;二,便宜,要是雇个像样的,好赖也得七八百,这样的人给他个二百文就打发了,先试着用两个月再说。”
木犁守苇荡头一个月,果然拿到二百元,孙子也果然有了新书包、文具盒和走进校门的新衣服。那是木犁浑身脱了一层皮换来的——就在做看守的第四个晚上,木犁拼死命抓住几个张网偷水鸟的贼,几个贼也轻而易举抓住了木犁。直到木犁被乱拳轰击得鼻青脸肿,木犁的两只手依然像铁钩,紧紧钩住人家要去见乡长,人家随即提起腿把他的头杵进湖里喂水。村长说木犁就是这样受刺激的,也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一头扎进深不可测的苇荡再也不露面。可是你见不到木犁,木犁却能看见你,只要有人走近苇荡,木犁不分良莠“咚”地就是一土铳,霰弹在苇叶上留下“唰”的暴风疾雨声,来人即便侥幸逃得了性命,也自觉被打穿了几根神经。好生生有鱼有野味的苇荡,却藏着火药桶,时不时要人的命,四方那些靠着苇荡找钱,靠野味打牙祭的贼胚子最先嚷嚷起来,众多电话接连打到乡长的办公桌上。乡长拖着不管,集镇派出所的压力就大了,于是端着真家伙的三个警员威武雄壮地呵斥,举着家伙凌厉尽致比划,就是听不见枪响;疯子不仅先声夺人开了第一枪,还抱起土铳没头没脑冲上来,结果可想而知。没想到这一番折腾还带来正面效应,疯子的骁勇被四方乡邻渲染出传奇色彩,苇荡也就此安宁下来。在苇荡安宁的大半年里,有人看见消失多年的琵鹭和天鹅又来筑巢生养。
我再次回乡时,贸然听说木犁死了。村长在说到木犁死时,是吞吞吐吐的,总不肯说原因。我连灌了他几杯,村长就硬着舌头说:“木犁死的事只有俺和木犁的儿子知道,木犁的儿子那天又去撂冷馒头,猛发现前几天撂在滩涂上的馒头原封没动。儿子似有预感,找到用芦苇搭的窝棚子,爹是直挺挺躺在一把干草上,早凉了。儿子觉得事情重大,哭两声猛地转身就跑。”儿子是在村外的田头上遇见村长的,村长说:“如今你爹好赖也算半个吃官饭的人了,走,这事俺得给乡长汇报。”乡长一听,说:“这下可咋办?以后苇荡谁看守?”木犁儿子说:“这也是俺要向乡长汇报的,你看俺能不能接爹的班?”乡长神情古怪地说:“你不行,你怎能守得住?”见木犁的儿子好求歹求,乡长忽然想起说,“你要真想接班也成,不过你得瞒着所有人,不能说你爹死了。关于你爹的后事,就由村长和你这做儿子的隐蔽着料理吧。”村长和木犁的儿子回到苇荡深处,埋完木犁,木犁的儿子一屁股坐下来,才彻头彻尾大哭了一场。
那之后,木犁的儿子在看守苇荡时,惬意而轻松,每隔三五天只去苇荡走一趟,背着蛇皮袋说是给爹送馒头,谁也不知袋子里装的是不是馒头,回来还不耽误做田上的活。于是每隔三五天,就听见苇荡的深处响一枪,二层小楼上就有人看见长发垂腰的木犁。在木犁上方的蓝天上,水鸟儿在翻飞,青云在游走,一番泰平景象。
我狐疑地问村长:“你是在忽悠我吧?我在村头上碰见木犁的儿子时,那小子分明一个板刷头,那苇荡里长发垂腰的是谁?木犁的鬼魂么?”村长醉眼朦胧诡谲一笑,凑近小声说:“在苇荡深处的窝棚里,木犁留有一顶假发套,是用驴尾巴做成的……”。
(选自2016年2月《短篇小说》)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语言很有特点,幽默诙谐,比如“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让读者如见其人。
B. 木犁疯了,他疯的原因是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内心愧疚万分。
C. 苇荡里有野味,木犁却不让人靠近,严重影响到了附近村民的生活,导致了百姓的极大不满,纷纷反映到政府。
D. 木犁的儿子要把木犁的死讯告诉村里人,可村长意识到如果告诉了村民,苇荡将很难保护,出于保护苇荡的目的拦住了他。
E. 小说运用了倒叙和设置悬念等技巧,让小说变得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还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2】小说以“疯狂的苇荡”为题,有什么好处?
【3】小说结尾写木梨的儿子接班,有人认为儿子的这一做法值得称道,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饱含深情。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3)李白《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山寺高耸云霄,他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5、完成默写。
(1)《荀子.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与其耽于空想,不如脚踏实地学习实践。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2)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侧面表现的手法,描写飞禽走兽都很难飞越,极言蜀道之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无限郁闷与惆怅。(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诗人以粗茶淡饭待客,频频劝饮、劝吃,体现了主人竭尽诚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意。(杜甫《客至》)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亡国而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以声摹声,极具形象感地描绘出音乐清脆、激越、幽怨等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8)____________,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9)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 。
(10)臣生当陨首,____________ 。
(1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 。
(1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在《虞美人》中面对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3)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对待“誉”和“非”,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达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
9、名句默写。
⑴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与家人相见却无法被认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或主张强加于别人。
⑶李白《将进酒》中,表现出藐视富贵利禄只愿沉醉酒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既借助景物意象描绘西湖美好的风光,又写了人的活动表现了诗人泛舟西湖的乐趣。
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之情。
C.上阕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描写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D.下阕“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
【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11、(一)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颜渊后,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史记·孔子世家》
(二)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庄子·秋水》
(三)
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若。”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诗》曰:“来游来歌。”以陈盛德之和而无为也。《韩诗外传·卷六》
(四)
孔子之宋,匡人简子以甲士围之。子路怒,奋戟将与战。孔子止之,曰:“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夫《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若以述先王、好古法而为咎者,则非丘之罪也,命之夫。由歌,予和汝。”子路弹琴而歌,孔子和之。《孔子家语·困誓》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适陈 适:到,去
B.阳虎尝暴匡人 暴:欺凌
C.吾命有所制矣 制:制度
D.我讳穷久矣 讳:忌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拘焉五日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B.匡人其如予何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礼乐之不讲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D.子路弹琴而歌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上天如果要毁灭这些礼乐制度的话,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人承担起维护它的责任。
B.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
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贫穷的人,并不是因为人们都取得了智慧。
C.由,何仁义之寡裕也的人。
由,你心里的仁义怎么这样少了。
D.恶有修仁义而不免世俗之恶者乎?
怎么会有修治仁义却免不掉世俗憎恨的人呢?
【4】根据上述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以上材料都记录了“子畏于匡”这一事件,匡人围困孔子的原因是: _______ 。
(用自己的话回答)。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____________ 。
【5】四则材料中,孔子面对围困的态度是相同的,但理由各有侧重,表达了作者的不同观点。《史记》《庄子》和《韩诗外传》的记载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人一般会有不同的“癖好”。不同的癖好成就不同的人生,人无癖,便无趣。人无癖,就会活得百无聊赖。但是“癖好”有时也会毁掉你的人生。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