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②此举旨在为新西兰的主要和重要的财产设施提供更多保护,在一些重要资产接受海外投资的问题上,政府应持谨小慎微的态度。
③在有的国家的某些地区,青少年吸毒已蔚然成风,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④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⑤新领导刚刚到任,就有人在底下评头品足,这是很不礼貌的。
⑥外交部长王毅在讲到南海问题时,不拿稿子,侃侃而谈。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④⑤⑥
2、把下面语句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了真人,而后才有至文,文艺并非文字把戏也。
②要做一个写家,须先做一个“人”。
③盖自己不崇高宏大,何以能领会世上最善最美的事?
④何以心明如镜,鉴别善恶?
⑤假若人格不崇高,气度不宏大,而只仗着几个漂亮文字支持自己,则必无建树。
A.⑤③④②①
B.⑤②①③④
C.②⑤③④①
D.②①⑤③④
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悬粱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1】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A.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
B.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
C.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
D.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出自此书。
B.《国语》是一部国别体著作。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C.《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此书。
D.《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大批擅长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这离不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
B.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充满了血腥与计谋,但其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C.孙子倡导的诸多军事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与其善于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有关。
D.纵横家在外交上往往取得奇效,他们多出身贫贱,意志坚定,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
【4】与例句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 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A.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B.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狮逼秦废帝号。
C.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D.大上海成了孤岛了,一片黑暗笼罩。群鬼出现,百怪跳梁。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群星璀璨 毋庸质疑 精辟(bì)
B.悬粱刺股 俯拾皆是 滑稽(jì)
C.推崇倍至 朝秦暮楚 血(xiě)腥
D.完璧归赵 流芳千古 荟(huì)萃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
A.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
B.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C.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D.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的人才能担当大任,并以此鼓励门人要有理想、有恒心。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文化意蕴丰富多彩。关于它的诗词数不胜数,如“________”和“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的感慨。
(2)《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儿归巢。
(3)《滕王阁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房屋、生活设施方面写出了洪州繁华富庶的景象。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2)姜夔《扬州慢》中,描写红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的角度表达了暂不赴命的请求,巧妙地解决了尽忠和尽孝的矛盾。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疑问句,引发了后文对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的思考。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句传达出作者舍我其谁的自信,而“_____________”句的感叹,使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穿越古今的典型意义。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____________”句写出了词人与爱妻因岁月沧桑而造成的隔离感;“____________”句点题,开启了对梦境的记述。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孔子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表明,无论交往的对象是否贤明,君子都会从对方身上得到有益于自身修养的启示。(《论语》)
(2)《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将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礼记》中《大学之道》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和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体会到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买花声里透出,写的形象而又深致。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①。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候者。
芸③草去陈根,笕竹④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⑤,舍我其谁也?
【注】①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匈奴战,敌众我寡,受伤被俘,佯死,突然跃起夺得胡儿骏马,南驰以整残部。②李蔡:李广之堂弟。③芸:通“耘”,④笕竹:剖开竹子。⑤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
【1】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下阕一、二句与全词其他句有所不同,一改散句之状,讲究对仗,工整清新,重在写实。
B. “芸草去陈根”表面上是说自己根除园中杂草,实则表达对金军要斩草除根的态度。
C. “笕竹添新瓦”写对乡间屋舍的修缮,给人以词人将在此营生、长期居住之感。
D. “朝家”指朝廷,结尾两句意指朝廷有朝一日选拔任用“力田”,一定会非自己莫属!
E. 下阕整体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表现了必得朝廷重用的豪迈之态。
【2】请从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对这首词的上阕加以赏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詹荣,字仁甫,山海卫人。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督饷大同,值兵变,杀总兵官李瑾。总督刘源清率师围城,久不下。荣素有智略,善应变。叛卒掠城中,无犯荣者。外围益急,荣密约都指挥纪振、游击戴濂、镇抚王宁同盟讨贼。察叛卒马升、杨麟无逆志,乃阳令宁持官民状诣源清所,为叛卒乞原,而阴以荣谋告,请宥升、麟死,畀三千金,俾募死士自效。会源清已罢,巡抚樊继祖许之。升、麟遂结心腹,擒首恶黄镇等九人戮之。荣乃开城门,延继祖入,复捕斩二十六人。录功,擢光禄寺少卿,再迁太常寺少卿。
二十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鲁迷贡使留甘州者九十余人,总兵官杨信驱以御寇,死者十之一。荣言:“彼以好来,而用之锋镝,失远人心,且示中国弱。”诏夺信官,槥死者送之归。番人感悦。逾年,以大同巡抚赵锦与总兵官周尚文不相能,诏荣与锦易任。俺答数万骑入掠,荣与尚文破之黑山阳,进右副都御史。寇复大举犯中路,参将张凤等阵殁。荣与尚文及总督翁万达严兵备阳和,而遣骑邀击,多所杀伤,寇乃引去。代府奉国将军充灼行剽,荣奏夺其禄。充灼等结小王子入寇,谋据大同。荣告尚文捕得,皆伏辜。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又以守边当积粟。而近边弘赐诸堡三十一所,延亘五百余里,辟治之皆膏腴田,可数十万顷。乃奏请召军佃作,复其租徭,移大同一岁市马费市牛赋之;秋冬则聚而遏寇。帝立从焉。寇入犯,与尚文破之弥陀山,斩一部长。
荣先以靖乱功进兵部右侍郎又以缮边破敌累被奖赉召还理部事进左尚书赵廷瑞罢荣署部务奏行秋防十事。已而翁万达入为尚书,遭母丧,荣复当署部务,辞疾乞休。帝怒,夺职闲住。越二年卒。
(选自《明史》卷八十八)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荣先以靖乱/功进兵部右侍郎/又以缮边破敌/累被奖赉/召还理部/事进左尚书/赵廷瑞罢/荣署部务/
B.荣先以靖乱功/进兵部右侍郎/又以缮边破敌/累被奖赉/召还理部事/进左/尚书赵廷瑞罢/荣署部务/
C.荣先以靖乱/功进兵部/右侍郎又以缮边/破敌累被奖赉/召还理部/事进左尚书/赵廷瑞罢荣署部务/
D.荣先以靖乱功/进兵部/右侍郎又以缮边破敌累/被奖赉/召还理部事/进左/尚书/赵廷瑞罢/荣署部务/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等民政、财政事宜。
B.巡抚,明清时官职,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一般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C.贡使,进贡的使臣。贡,进贡,即古代藩属国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
D.黑山阳,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黑山是山名,“黑山阳”是指黑山的北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詹荣颇有智慧谋略。他在总督刘源清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用计谋收买了叛军中的人,通过他们擒获叛军头目并杀掉。
B.詹荣善待外国使者。他得知杨信驱使鲁迷国使者上前线作战,就用棺材装殓战死者送归鲁迷国,鲁迷国的人很受感动。
C.詹荣具有军事才能。他担任大同巡抚时,多次击败来犯之敌,并修建了大量御敌工事,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强军策略。
D.詹荣深受皇帝信任。先后担任了太常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官至兵部尚书,仅是年老略有消沉而触怒皇上,才被夺官赋闲。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以好来,而用之锋镝,失远人心,且示中国弱。
(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选自《兰亭集序》)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可染在《谈学山水画》中曾经写道:有一次,我在万县,看到暮色苍茫之中,山城的房子,一层一层,很结实,又很丰富、含蓄。要是画清楚了,就没有那种迷蒙的感觉了,其中有看不完的东西,很复杂也很深厚。后来,我就研究,掌握了技巧,先把树、房都画上,以后慢慢再加上去,以纸的明度为“0”,树、房子画到“5”,色阶成“0”与“5”之比,显得树、房子都很清楚,然后把最亮的部分一层层加上墨色,加到“4”与“5”之比,就很含蓄了。我把这种画法叫作“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这种画法即先是一张白画纸,什么都没有,后来把这些都画上去了,最后使之又逐渐地消失,成为生活中的本来样子,特别真实,从而创造出李可染绘画风格。
李可染对画山水画“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阐述喻之社会、人生种种,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