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有些革命意志衰退的人,只一味地求田问舍,为自己打算,这是最没出息的。
B.我的真金项链被偷了,在警方的侦查下,项链终于完璧归赵了。
C.有一种爱叫大爱无疆,有一种情叫情系家国,有一种力叫披荆斩棘,有一颗心叫白发丹心。祝在部队里的哥哥三十岁生日快乐!
D.中大中文系现任系主任欧阳光教授说,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就像“撮盐入水”,平时无所见,日久见功力。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到任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看起来自己很忙而不被说三道四。
B. 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C. 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D. 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①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久在樊笼里 ⑤白露横江 ⑥秋月春风等闲度
⑦石苍黑色,多平方 ⑧至于泰安 ⑨同是天涯沦落人
A.①②⑤⑥⑧ B.③④⑤⑧⑨ C.②④⑤⑥⑦ D.①③⑥⑦⑨
4、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偭规矩而改错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⑥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适逢深秋时节,__________江碧舸流,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我必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__________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①独立洲头,俯瞰山红林染。
②独立洲头俯瞰,山红林染。
③叶,相触在云里;根,紧握在地下。
④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问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
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给别人听,而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学有吟诵,其他国家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组成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停顿,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诗发展出七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绝”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
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是就作者还是就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调子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适得其反。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诗人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
C.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发生变化,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
D.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吟诵的快慢,但是吟诵音调的高低要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两段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基础做了具体的论述。
B.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做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有利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读诵的节奏平仄。
B.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可以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
D.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对于这一工作,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省察自己才能提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间接抒发自己人到老年的壮心不已和无奈感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
(2)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中“江空月静”用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音乐的魅力,和《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10、补全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所描绘晚春时分,五六个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小孩,“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彰显了曾皙“以乐治国”的人生理想。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仍誓死不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2、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围绕夔州的秋季,描绘了诗人登高的见闻,峡中传来“猿啸”之声,江水洲渚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字字精当。
B.颔联两句写远景,诗人视野极为开阔,“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
C.颈联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将羁旅愁与孤独感,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厚重深沉。
D.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相比,诗人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不再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2】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三)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夫子,远人不服 相:辅佐
B.养生丧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强取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诸:兼词,之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后世必为子孙忧 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不患寡而患不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其无礼于晋
D.申之以孝悌之义 加之以师旅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
A.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B.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C.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D.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4】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与孟子都主张“仁政”,但在治国之道上有所不同。孔子主张以“礼”“德”来安定国家;孟子主张要通过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风淳朴、长幼有序来安定社会。
B.材料(二)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C.材料(二)中,孟子的论述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在明确安民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孟子通过把文王的猎场与民共享和齐宣王的猎场几同于杀人的陷阱进行对比,突出了齐宣王的残暴不仁,讽谏齐宣王施行仁政。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在《礼治秩序》中谈到,由于人们对传统的敬畏就按照规定的方法去做的一套行为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的仪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各种仪式,祭祀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家人生日有仪式,门店开业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
对于各种仪式,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