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阜新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党员干部享有的“特权”,既不是可以颐指气使的权力地位,也不是灯红酒绿的奢靡享受,而是时时刻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行动自觉。

    ②在故宫博物院景仁宫,有一张书写捐赠文物人姓名的“景仁榜”。正是这张榜上一个又一个平凡的名字,让故宫的馆藏得以丰富,让名垂青史的佳作得以传世。

    ③“美丽乡村”因有了“乡愁”,让城里人也向往。如此对于改善生活、吸引游客、保留历史文脉来讲,也能一举多得

    ④未来一段时间,本市的气温将会持续走低。昨天一大早,降温明显,出门的市民浑身不寒而栗,从路边飘下的落叶感受到秋天渐行渐远。

    ⑤当下,由于快节奏生活的压力,“快食”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花费大量时间细细研磨各类食材,坐下来对食品含英咀华,对很多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⑥安徽省属媒体统一开设“德耀江淮”道德模范专题专栏,引领全社会共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项王   常以身蔽沛公

    B. 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此亡秦之

    C. 道芷阳行   缒而出

    D. 越国以远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爱书法艺术,他曾经派人广泛搜罗历代作品。据记载,“太宗出御府金帛,购天下古本,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定真伪。凡得羲之真行二百九十纸,为八十卷”,同时,还购得王献之、张芝等名家的作品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唐太宗绝不是附庸风雅的帝王,他对书法艺术是有一定的研究的。

    ①这是中国书法史较有影响的观点,是对神采、神气的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②他提出的“神气冲和”的书法标准,对书法艺术效果、书法达到的境界以及用笔和手腕的方法,作了精辟的总结。

    ③故他对书法作品的鉴赏水平也极高,而且有精到的见解。

    ④唐太宗自己也喜欢写字,并有一定造诣。

    ⑤不仅如此,他经眼的真迹妙品也极多。

    A.④⑤①②③

    B.④⑤③②①

    C.④⑤①③②

    D.④⑤②①③

  • 4、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              莫春者

    B.砉然向然            批大郤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要项伯

    D.素善留侯张良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该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B.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左传》是又名《左氏春秋》。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D. “阴”和“阳”,在古诗文中表示地理方位,“阳”常指水之北,山之南。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西洋社会组织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团体有一定界限,谁是团体里或外的人,不能模糊。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妻子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而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这个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人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有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助殓,这是生活上的互助。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莫凉也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大家可以牺牲……这是一个事实上的公式。在这种公式里,你如果说他私么?他是不承认的,因为当他牺牲族时,他可以为了家,家在他看来是公的。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争取本国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利益时,也是这样。不同的是,他们把国家看成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节选自《乡土中国》)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如同分扎清楚的柴,我们称之为“团体格局”。

    B.选文从人与人关系的角度,阐释中西方社会格局的差异,乡土格局像是石子丢在水面形成的圈子的波纹。

    C.选文围绕“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展开论述,由点及面,是为了证明中国传统社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结尾采用对比论证,阐明乡土社会的“公”和“私”相对,站在任何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了“公”。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态炎凉,使得中国差序格局中的社会圈子会根据中心势力的变化而或大或小,能放亦能收。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形象地说明,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

    C.差序格局里的关系网以自我为中心,而耶稣普爱众生,甚至爱仇敌,这显然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

    D.团体格局里,以国家利益至上;而传统的差序格局里,主要以私利至上,可以因“私”废“公”。

    【3】《乡土中国》对中国社会的分析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为我们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请你从“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中任选一个概念,结合自己熟悉的任意一部文学作品作简要阐释。要求:阐释准确,举例恰当,条理清晰,不超过140字。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与“水滴石穿”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上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名句默写。

    (1)《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动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自己客居异乡、疾病缠身的处境和漂泊孤独的心境。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出诗人由现实转入了梦境。

    (3)曹操《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求贤若渴的心情。

  • 10、根据要求补写出空缺处的句子。

    ①《滕王阁序》中表现“地势偏远,南海幽深;天柱高耸,北极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卫风·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年少时一起玩耍,欢欢乐乐,说笑亲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与我何干。表现孔子这一思想的句子是:不义而富而贵,_____________

     

  •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危局时,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两句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运用风与水的环境描写来烘托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鸿门宴》中比喻说话行事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秋思赠远(其一〕

    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1)两首诗分别是以什么人的口吻来写的?

    (2)“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包含两重对比,请具体说明。

    (3)“漫漫轻云露月光”和“唯看新月吐蛾眉”都写到月亮,各有什么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斯列传(节选)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曰:“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B.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C.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D.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囹圄,指监狱。周朝时称监狱为“囹圄”,汉代称其为“狱”,明代称其为“监”,直到清朝才称其为“监狱”。

    B.百越,源自先秦古籍对东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

    C.谒者,官名,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据传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即用此称。

    D.五刑,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不由感叹他们效忠的对象是昏君。

    B.李斯不想死的原因,是他自认为对秦国有大功,又确实没有反叛之心,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也希望二世能醒悟并赦免他。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疏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省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一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2)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5】李斯身陷囹圄,仰天慨叹,二世乱治而亡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简单列举出来。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智慧老人问三个人:你们来人间干什么?

    甲说:我来人间享受生活。  乙说:我来人间承受痛苦。丙说:我在承受痛苦中享受生活。智慧老人听后沉默不语。旁边的真理老人问为何不把答案告诉他们,智慧老人说:生活会告诉他们一切。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