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那些曾经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国际政坛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B.本刊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夸夸其谈,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集合的哨声响了,他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3、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婉转 惋惜 扼腕 宛如
B.陨落 殒身不恤 拮据 襟裾
C.青蒿素 长竹稿 缟素 兴高采烈
D.一幅画 一副对联 辐射 蝙蝠
4、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也
B.则何以哉
C.因之以饥馑
D.夫子之谓也
5、选出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扣舷而歌之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B. 目遇之而成色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倚歌而和之
D. 侣鱼虾而友麋鹿 抱明月而长终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抗战将领刘放吾
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年4月17日。刘家祖祖辈辈靠耕读勤俭持家,家境殷实。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1926年6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在这里,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但是,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练意志。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后来,蒋介石为了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三十八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导队,任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团长。
1942年2月,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随三十八师于4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三十三师团轻易地就将英军第一师全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英军反复突围,均无功而返。在这紧急关头,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围。向对数倍寸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在一一三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事实上,刘放吾当时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令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经绝望的七千名英军。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一一三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战卡萨。任务完成后,转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终于在5月30日,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在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一通发到军令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电报里只有两句话:“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刘团全军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
“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一一三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性情敦厚、淡泊名利的刘放吾,从此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勇”。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军中,刘放吾虽然在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
1994年,刘放吾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九十五岁。他的次子刘伟民在整理刘放吾的日记时,看到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的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刘放吾戎马一生,热血忠诚,而这短短的几句诗中,也透露出他对战争残酷的无奈。(摘自《刘放吾: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抗战将领》《名人传记》2015年第9期)
相关链接:
①刘伟民再三追问,父亲才说了一些与“仁安羌战役”有关的细节:“新三十八师多为湘兵。 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另外就是对士兵的严格训练。我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 (“铁血社区”《我的团长刘放吾》)
②他爱读曾国藩家书及治军文献。不论练兵、治军及治家,他都以曾国藩的言行为典范。我们在他的遗物中找到多本破旧的曾文正公的文集。每页均有他读了多遍及加注的痕迹。可见他对曾公文献的重视。(《潇湘晨报·刘放吾:从抗日名将到煤球店老板》)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放吾喜欢读书,热爱耕种,吃苦耐劳,淡泊名利,这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耕读生活和父亲经常用朱熹、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对他的教导。 |
B.刘放吾在中央军校教导队做学生队排长,在这一时期,虽然这里没有多少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他却通过训练,磨练了意志,提高了战术素养。 |
C.“十二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不仅歼灭了日寇两个精锐联队,救出被困的七千名英军,而且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
D.在进入印度归还建制之前,刘放吾曾发电报表达“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由于渡江后无法与外界联系,外界误以为一一三团已经全军覆没。 |
E.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刘放吾的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但他并没有主动申辩与争取,从此,他的事迹被人们逐渐淡忘。
(2)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3)本文结尾交代刘放吾在日记中引用《陇西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刘放吾有着不同常人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常和同学到湘江游泳并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气势豪迈的诗句,后来他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这一时期这一生活的回忆,其实两者都是借写游泳言志。
(2)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一种叶子略呈圆形的生长在水底的植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义无反顾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古人常赋予植物、动物以灵性,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警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种做法可用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价。
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3)故木受绳则直, 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________ 。 《劝学》
(4)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用心躁也。《劝学》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_,威振四海。
(4)《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相应语句。
(1)《六国论》中,苏洵用以表达其创作意图的一句话是“苟以天下之大,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形象的表达出人的个体生命十分的渺小。以致于让人羡慕那些看似永恒的、伟大的事物。
(3)中国古人在传情达意上有其独特方式,他们喜欢用自然界中的香草鲜花表达自己炽热淳朴的情感。如《诗经·静女》中端雅美丽的女子“_________”,一把来自原野上的白茅草能让男青年爱慕不已。如《离骚》中,大诗人屈原以采摘香草装点自己表达一份对高洁美好品格的追求“____,夕揽洲之宿莽。”而《涉江采芙蓉》中那个孤单寂寞缱绻思念远游亲人的女子也借“采芙蓉”传达出自己无限的忧伤。
(4)“比喻”是诗人善用的表达技巧之一,《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潜感觉自己身在官场如同笼中鸟被困失去自由一般的比喻句是“______”;《短歌行》中曹操用“________”来表达时光流逝之快。
12、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姿多彩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2】“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用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典故,仅仅是用来批判商女吗?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寒叔。寒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共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且使遽告于郑。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国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寒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菜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赢请三帅,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已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眚掩大德。”
(选自《左传》,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管:管理
B.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买卖
C.且使遽告于郑 遽:立即
D.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冀:希求
【2】下列给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日/孤违塞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D.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日/孤违塞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驻守在郑国的杞子派人告诉秦穆公,让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自己可以做内应
B.秦国老臣蹇叔不赞同劳师袭远的做法,但利令智昏的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意见。
C.晋国老臣原轸认为秦穆公贪婪伐郑,是天赐晋国良机,决心截击秦军营救郑国。
D.秦穆公虽因贪图疆場之利贸然出师,但失败后能勇于认错,不失为英明的君主。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正在热播的纪录片《中国》有下面三组有关孔子的镜头:早年的孔子:拜访老子时高谈阔论、意气风发,那是年轻气盛的雄心勃勃;壮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时满目沧桑、失魂落魄,那是奔走之人的颠沛流离;晚年的孔子:杏坛讲学时诲人不倦、气定神闲,那是传道授业的充实满足。纪录片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
同学甲:早知会落魄流离,何必当初去鲁远游!
同学乙:不论是对传道授业的坚守,还是游走天下时的无奈,你,一直在路上!
同学:……
听到上述同学的议论,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以“进退都是无悔人生”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